陳云斌
(浙江建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1614)
有幸參加了在廈門舉辦的全國2011年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高級研修班的學習,聆聽了幾位資深創新專家學者給“創新”作出的全面詮釋的,感觸良深。馬俊如教授的“創新全球化與企業發展”、胡鈺博士的“新競爭環境與創新能力提升”、陳信祥教授的“管理創新”、詹長霖博士的“系統性創新”及李曉園博士的“TRIZ解題工具”等等。結合公司建設省創新型試點企業成效和全力向國家級創新型示范試點企業邁進實踐深感企業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大有作為。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創新本質是一個經濟工程,其目的是要出效益。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三者各有其職,共同發展。政府承擔政策引導和優化創新環境,高校院所主要是創造新知識配合企業創造新產品,而企業則是創造新產品并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創造價值。無疑企業創新需要人才、需要投入、需要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對此國家在認定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中對這些指標均有明確的要求。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地位作用需從制定企業創新戰略規劃入手,我公司在制定企業創新戰略規劃時與戰略咨詢機構協作開展"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及機制研究"課題,制定出的企業創新戰略規劃目標明確、模式適宜、選擇得當、體系設計健全、環境要素分析透徹、制度保障有力,涵蓋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人才體系、支撐體系、資金投入機制、產業共性體系、創新服務體系等。
溫家寶總理說過:自主創新方法為先。發揮企業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地位作用要不斷學習和引進新的創新方法。要引進系統性創新,系統性創新技術流程圖,組織項目管理,創新認知風格分析,萃智解題工具等等,運用于公司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團隊管理,確立企業創新技術路線圖,設計新品開發流程提升創新績效。
進入新世紀,創新繼貿易、生產之后,成為第三次呈現全球化浪潮態勢。四大經濟體均在五年之前將創新列入國家戰略,我國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而創新人才戰略是整個創新戰略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居安思危,只有變化本身才是不變的主題。"創新"只有用創新的理念去實現。創新不是為變而變,更不是標新立異,創新的目的是創造價值,這與企業以贏利為目的的核心宗旨不謀而和。所以創新戰略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創新是全員全過程的創新。在實施創新戰略過程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不能光靠單單引進或培養幾個拔尖人才,也不僅僅單單依賴人力資源部門,而是要靠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倡導全員創新,培植創新土壤。
我公司的“同心同德、同苦同樂,敬業愛業、創業建業”的企業理念積淀了濃厚的創新文化底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十九省區域人才。在這里維系創新持續性的法寶是創建學習型企業,創新成為潮流,人人爭當知識型員工。常年征集的“我為企業獻一策”的金點子、大眾化的小改小革、常態化的“擰毛巾”精細化管理,有力地推動全過程全員創新。寬容過程的失敗激勵結果的成功大大激發了創新人才的創新激情。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項目、省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在內的省部級項目十四項,取得包括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化工行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在內省部級榮譽十項。
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激勵,激勵不僅僅是經濟的,還要從價值觀體系、挑戰性工作和差異化管理等方面入手,還要有名譽、地位、身份、知識產權等多通道表征肯定創新成效。在實施項目獎勵的同時還要讓技術人才體會做事成就感,讓創新人才“用心創新贏高薪”。近些年我公司在深化技術要素參與股權和收益分配、科技人才貢獻積累金、工程技術人員技術津貼、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職務晉升、科技人員內部柔性流動機制上作了很好的摸索嘗試,實現科技人員與企業同步成長。
創新型人才是知識性、實踐性、創新能力、創新品德四大要素的結合體,要靠知識學習和人格培養相結合。要敢為人先敢闖敢干嚴謹務實,就是通常所說的德才兼備。
現行高校培養的技術人才狀況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境薄弱,評價體系導向偏論文,輕設計,輕實踐,對學生創新就業與創新訓練重視不足。只有產學研合作到位,才能使人才培養顯成效。學會借力才能給力,我們充分運用已建的浙江大學建業有機胺工程中心和江南大學建業增塑劑工程中心的平臺優勢加強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同時聯合培養人才一直是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的重要內容。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具有“門當戶對”,互補性好,實用性強等優勢,可以實現校企共贏良好態勢。
創新是指一切有創造性定義的研究和發明,見解和活動。熊彼特給創新定義為:研制或引進新產品、運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采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給,建立新的組織方式。對企業所有這些“新”,創新人才承擔了其重中之重。對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有創新保障,而最有力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自主創新投入的穩定的增長機制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相結合的體系。這也其實是體現創新激勵最有效的方式。
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我們近三年堅持以不低于銷售收入3%的比例投入研發,同時取得了包括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在內的科技成果三十余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八項,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六項和行業標準六項并發布實施,另參與起草和主起草中的標準還有八項。公司作為全國化標委低碳脂肪胺工作組組長單位和省專利示范企業,在標準制定和授權發明專利上已涵蓋公司所有產品領域,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創新投入和推動成果轉化的信心,也著實造就了一批技術創新人才的成長。
企業技術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客戶需求是企業創新的源動力,要善于捕捉信息和重視非技術創新要素的運用。非技術創新主要有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發達國家商業模式經驗認為:市場地位比市場更重要、技術標準比技術更重要、知識產權比知識更重要、贏利模式比贏利更重要。1998年起美國政府甚至對商業模式創新開始授予專利,給于鼓勵保護。而管理出效益則是黃金定律。管理創新是對知識生產的創新,要增進多樣性、增進合作性、增進靈活性,建立快速高效的項目負責人制運用于研發與技改等技術創新活動中,不斷提升技術人才創新能力。
[1] 陳信祥.管理創新[R].廈門: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高級研修班,2011.
[2] 胡鈺.新競爭環境與創新能力提升[R].廈門: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高級研修班.
[3] 馬俊如.創新全球化與企業發展[R].廈門:工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高級研修班,2011.
[4] 趙莉.傳統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的不適應性分析[R].北京:首都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創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