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學界推動、政府支持和民間行動下,傳統文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并被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在教育界,從“娃娃抓起”的兒童經典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大,許多中小學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經典學習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從“一陽來復”發展到“三陽開泰”的可喜局面。但由于種種原因,以經典誦讀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教育過程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師資問題是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經典傳承遭遇師資尷尬
盡管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絕大多數校長和教師都認識到經典在兒童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在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中小學教師對于經典還是比較陌生的,教師不僅知識準備不足,對于什么是經典、如何學習經典等都存在著問題。許多學校部分擔任經典教育課程的教師(為方便論述,以下簡稱國學教師)甚至連“四書”“五經”的內容都說不完整,對于儒、墨、道、法等中國最重要學術派別的代表人物都不清楚,對于傳統教育中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法更是全然不知。
令人不安的是,中小學還一時難以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其根本原因是,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需求是不相容的,或者說,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還不能適應經典教育的發展形勢。在傳統的教師職前教育體系中,大體是按照學科教師來培養的,如語文、數學、物理、歷史,小學教育專業雖然沒有那么明顯的分科,但是基本上還是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而設計的,傳統經典知識雖然也有所涉及,但是一般都是作為通識知識而存在的,并不像學科知識備受重視,因為學科知識被視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知識。繼續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單在這個教育體系中,上述的這種狀況也大體存在。國學教師難以真正尋找到“專業”發展的機會,因為,學校傳統經典教育基本上是語文、歷史等文科教師兼任的,而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師的繼續教育課程中是沒有專門的經典知識的相關內容的。可以說,在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中,經典傳承與教師教育存在難以克服的矛盾。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學校課程設置制度,因為課程的類別決定著教師的類別,也決定著教師的培養。追根溯源,經學課程的退出是近代學制變革的結果。清末“癸卯學制”雖然大量引進了西學,但“中學”(中國傳統學問)尚且以學科的方式保留了一席之地,那就是“讀經”和“修身”兩科;但到了民國之后,在“癸丑學制”中這兩科就被取消了。按照蔡元培的觀點,“小學生讀一點經……是無益而有損的”,中學少選幾篇“經傳”編入文言文中是可以的,在大學文史哲等學科中分別講點《詩經》《書經》與《春秋》《論語》《孟子》等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的學制雖然有不少變化,但對于經典教育的安排大體沒有多少變化。這樣,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的影響不僅大大降低,有限的一點點也被分解得七零八落,相對專門的國學教師也就無從談起了。
從更深處看,現有的課程設置是近代西方知識體系的分類的結果,在“中學”無法與“西學”相融情況下,只能“西學為體”“納中入西”了。雖然在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設了“國學院”,以期培養專門的國學人才,但此方案很明顯不是以解決中小學國學教師為目的而設計的。因此,目前在呼吁政府注重該問題,希望從上位加以解決的同時,唯一的做法只能從學校和教師個人層面入手尋求解決之道。
二、經典傳承與國學教師教育
在上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個體應該發揮主動性,協調課程設置和師資安排問題,創設以校為本的教師自我發展模式。
1.國學教師教育的制度設計在學校
目前,傳統經典教育還處在尋找和爭取教育空間的階段,學科化設計是其應有追求,但這有待進一步努力,尚需一定時日。但經典教育不能等待,經典教育所需要的教師培養不能等待。在缺乏相應上位制度的情況下,目前的努力方向只能是學校和教師自身層面。
就學校而言,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和校本培訓制度所釋放的制度空間,可以為傳統文化教育及其教師的培養尋找到合適方式和途徑。校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學生素質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方面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統籌學校課程和師資,以合適的方式安排經典教育課程。在師資分配方面,應該有意識地安排單獨的教師擔任國學教師,或者設置學科與經典教育“雙肩挑”的教師,核定其合理工作量和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學校應就國學師資培訓方面做出單獨設計,從國學教育的目標、內容、評價等整體需求出發,大力加強與高校、社會相關機構或國學人才的聯系,設計基于校本的國學教師培養方案;同時,鼓勵國學教師或相關教師通過小組合作、自我研讀以及外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國學素養。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許多學校還沒有意識到師資的重要性,在對外聯系中,主要是引進相關教材或者開展國學講座,國學教師沒有得到實質性培訓。因此,提高國學教師校本化培訓是開展經典教育的當務之急。
2.國學教師教育的主體在自我
國學教師發展的主體是教師自身,國學教師發展的模式是自我教育模式。不僅因為相應的制度還不完善,即便制度完備,國學教師的真正發展最終也只能通過自我教育來實現,這是由國學性質所決定的。因為與一般的知識相比,國學知識的根本作用是提供內在超越的路徑,追求君子儒之人格,如果己不欲仁,即便讀了再多的書,斯仁難至。對于國學經典的自我教育,可以從文史哲等鄰近入手,但根本途徑還是要誦讀經典,因為現在的教師太缺乏國學基礎了。這里參照國學大師馬一浮開辦復性書院時所制訂的“學規”,談談教師如何研讀經典。
1939年9月,在當時國民政府支持下,復性書院正式開講,在“學規”中馬一浮主要就國學學習提出了“主敬”“窮理”“博文”“篤行”四條主張,這些主張對于今天國學教師自我提升國學素養有所幫助。第一條是“主敬為涵養之要”。主敬與錢穆先生倡導的對待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大致相同。敬是一種恭敬、虔敬態度,就是在經典學習過程中要保持一顆崇敬之情,收斂自己,甘為學子,深明大義,而不是妄加批判,望文生義。第二條是“窮理為致知之要”。讀書的目的在于體“大道”、求“達德”,而不是記問之學,更不能讓知識外在于人格。不能窮理的讀書要么是小人儒,要么就是一個書呆子,皆為讀書之大忌。第三條是“博文為立事之要”。博文就是要廣泛涉獵,為我所用,而不是偏于一隅,一葉障目。博文要在讀書,而窮理要在思考。第四條是“篤行為進德之要”。行與德只是內外之分,實則一體。道德之理盡在圣人之言中,但不是遠離于本體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擔材送水皆為妙道。因此,要將讀書與做人相結合,做人與做事相結合。教師既用知識教育學生,更要用德行影響學生。總之,主敬、窮理、博文、篤行看似為四,實則為一,就是要實現自我超越,恢復人固有之本性,與天地同德。所以,國學教師的自我發展,實在是自我修養之路,看似為育人之需,實則為提升自己之用。結合當今教師教育的基本精神,對于這四條“學規”靈活運用、融會貫通,便可以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國學教師。
(作者單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