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縱觀古今中外,教師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匠師,他們的教學技術無疑是圓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這種教師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種是藝師,他們能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與教態使得教學藝術化和浪漫化,但是這種教師同樣使得教學漫無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種是儒師,他們具有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但他們的視野始終局限在自己學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種是哲師,他們在思考和創造中教學,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撐的教學。誠然,這四種教師都有一定的優劣,最理想的教師是將上述四種類型進行融會貫通的教師。因為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點燃的火炬。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應只是一名重復教學的“經師”,更應成長為一名善于啟發、指導學生的“人師”。
優秀教師的修煉與成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教育體制、校園文化等,內部因素如知識儲備、性格、個人能力等。隨著教師的不斷成長,教師對職業的認同也發生了變化。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對自我的管理,即教師的印象管理,對教師的自我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本文從印象管理的視角,分析美國著名教育影片《生命因你而動聽》(Mr. Holland's Opus,又譯《霍蘭先生的樂章》)中霍蘭教師在成長過程中的印象管理,探究霍蘭先生在成為優秀教師的旅程中,面對“成長關鍵事件”,采取了哪些印象管理策略,以啟發教師的專業成長。
《生命因你而動聽》講述了音樂家霍蘭先生的從教經歷。霍蘭先生的真正夢想原本是創作流芳百世的交響樂,但他一方面為生計所迫,另一方面,他認為當教師可以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來進行音樂創作,于是便在一所中學當了一名音樂教師。剛開始,他雖然盡職盡責,但由于過于注重樂理知識的灌輸,教學枯燥,學生不接受他的教學方式。在接下來的歲月中,他受到校長、同事的影響,逐漸改變了呆板的教學風格,同時,霍蘭老師變得更加主動,教學更具有創新性,對學生加強了個性化指導。他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人生。在他退休的那天,他教過的數百名學生,一起為他舉辦了一場音樂會,以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當然,影片為了使得霍蘭老師的形象更加豐富和飽滿,也向我們展示了他在從教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作為人的教師”與“作為教師的人”這樣一種角色的平衡。
二、教師印象管理的基本理論
1.印象管理理論概述
印象管理肇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學領域,最早出現在加拿大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他指出:“印象管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