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社會結構是由個人的行為和互動所構成和保持的。社會互動的結果導致了各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教育社會學中的互動教學理論來源于社會互動論。互動教學理論認為:學校和課堂是由一個表達一定的社會意義的各種符號所組成的符號系統,學校和課堂生活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符號為媒介的社會互動的過程,是一種差別互動過程。
一、互動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1.符號互動論
米德創立的符號互動論探討了個體通過運用語言符號進行社會互動而形成心靈和自我,并對社會化產生主動影響的雙向過程。[1]個體是在與他人互動中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要理解他人的行為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而同時因為他人對自己是明鏡,我們也可以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態度中認識自己,進而決定自己的行為選擇和行動方向。
2.戲劇理論
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使用戲劇和舞臺的比喻來描述人的行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互相直接見面的時候,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行動的交互影響”。[2]在社會生活中大部分的舞臺表演,表演者都希望將最完美的形象呈現給觀眾,但是當無法預期的突發現象發生時,表演者必須在行動上加以應變。[3]他認為學校是教育的舞臺,師生之間由于地位和權力的差異以“不對稱規則”模式進行師生互動。
3.符碼理論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的基本命題是:“社會結構決定溝通原則,也塑造了意識形式。”[4]他以符碼為核心,以分類和架構為經緯構建了其理論框架。在他看來,符碼本身也是一種意義、體現方式和原則,它將學校所進行的權力支配具體化,涉及意識形態和社會權力的問題,并成為安置位置的機制。伯恩斯坦關懷社會正義與公平性,希望在教育改革中通過教育符碼真正賦予學生詮釋社會世界的能力和達到社會平等的目的。
4.結構行動論
吉登斯的結構行動理論是旨在揭示社會結構與人的能動作用間的互動的一般理論,他試圖用結構的二重性去說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結構二重性就是指人們在結構的制約中再生產了制約他們的結構,結構兼具使動性和制約性。[5]基于此,他認為教育理論必須重視雙重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