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十期)
七、自然地理與城市。城市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演變的,雖然城市是由人類建造的,但某種意義上講,城市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互動的產物。自然條件影響著城市規模的大小、特色優勢、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向。城市自始至終享受著自然的賜予,承受著自然的制約,城市始終不變的目標和追求應該是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自然的影響大致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態氣候三個方面。城市與地理位置的關系極大,城市本身就是地理位置的坐標,地理位置是城市的重要屬性。在農耕時代,地理位置及其派生出來的氣候、生態、交通、資源和人口問題是制約城市興廢的基本條件,對城市的影響至關重要。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關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識和選擇自然條件,二是改造利用自然資源,三是適應保護自然的環境。城址的選擇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成果,反映了人類的地理知識和經驗智慧。人類經過長期實踐,逐步學習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基礎、地理特征和地理價值關系到城市興起、發展與變遷。城址選擇,要考慮具體的地理特點,即傍河還是靠山,背水還是面水,環湖還是沿河,平川還是丘陵,港口還是河灣等等。有些是以單一的地理特征為主,有些則是多種地理特點共同起作用。城址選擇是否正確,能不能使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會長期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在我國歷史上,許多城市的城址都在不斷轉移,而轉移的主要原因,除了戰亂災害毀城之外,則是地理上的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城市的交通、資源、戰略重要性、人口和屬性等。
湖南盆地位于中華文明南北中軸線和以長江為軸的東西軸線的交匯點上,湖南城市的發展,受到兩千多年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北方向、東西方向移動的深遠影響。古代由于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擠壓,中華文明的重心一次次南移、東移;近代資本主義從沿海進入和傳播,中華文明重心又一次次北移、西移。湖南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戰爭文化、貶謫文化、移民文化,民族融合文化。拿戰爭文化來講,湖南城市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古代多次南征到近代屢屢北伐,三湘大地,戰在人先,和在人后,戰亂頻繁。所以湖南的城市多為防御性的,墻高池深,且屢屢被毀重建,長沙、衡陽等城市從古至今多次毀于戰火。所謂貶謫文化,從春秋直至唐宋,大批政客文人流放于此,帶來中原文化。他們身處逆境,深刻反思,留下大量寶貴文字,從屈、賈到李、杜,從《捕蛇者說》到《岳陽樓記》,多情浪漫,憂傷感懷,悲劇情結浸潤瀟湘,這些文化積淀使湖南的城市散發出人文的光輝。移民文化對湖南城市的影響更大更直接,歷史上多次大規模移民,對湖南城市人口的分布、城市人口的多樣化、文化的多元化,宗教、方言和戲劇的多樣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少數民族的血性也融入到了湖南的城市中,湘人血液里可能有一半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兄弟的血液。湘人的倔強、血性、卓勵、敢死,鑄就了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