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中國的獨特性進行了既全面又獨到、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闡述。這對于我們了解中國的獨特性即國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說起中國的獨特性,人們自然會想起“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慣常說法。從學術上說,中國的獨特性,就是中國區別于其它國家獨一無二的品格。像個體有其人格、群體有其群格一樣,國家也有其國格。本質上說,國格也是一種群格,群體動力學關于群格的學術探討,包括定義、理論、原理等等,都適合于國格的研究。群格即參加群體的成員所能帶給群體能量的總和,既包括正能量也包括負能量,是一個群體區別于其它群體獨一無二的品格。國格的定義亦復如是:所有國民所能帶給國家正、負能量的總和,是體現中國獨特性的品格。
中國的獨特性是由中國的國民素質、群體動態、社區類型、組織架構、制度型態等縱向維度的要素所決定的。但是基礎是國民素質,關鍵是制度型態。對中國獨特性的分析還有另外一種橫向維度的要素,這種橫向維度分析的結果是政治生態、經濟體制、意識形態、社會結構和地理環境等等。
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包括民主政治、法治建設、央地關系、地方制度、治理模式等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要素。民主政治特別是網絡民主,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走向。央地關系由于中央掌握著轉移支付權以及傳統的孝忠關系,中央的權威是鞏固的。但轉型期的市場經濟和市場法則,有使地方權威增大的趨勢。因此,中國治理的要務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權的前提下,嚴防地方對中央政令“有令不行”、“有令不止”。
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過去為了強調“思想政治斗爭”的話語,在當下這里不如用“文化范式”更為妥當。中國文化范式是“保守”重于“革新”、重“名教”輕“實際”、重視“過去”、輕視“現在”、漠視“未來”、重解釋、輕新說。這些文化范式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作為生產力要素來考量的這種文化范式,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變項。需要引進新的文化特質,改造中國文化。
社會結構。由于社會流動性的增加,中國的社會結構除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外,又增加了新的城市二元結構,即城市原居民和城市外來農民工所形成的二元結構。城市新二元結構的出現增加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城鄉二元結構中的弱勢農村,其社會地位與日俱升,政府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使其分享了許多城市的公益化服務,農村與城市愈來愈接近;而城市新二元結構中的農民工弱勢群體,相對其日益增長的社會期待而言,其地位日益下降,其與城市居民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大,這種城市新二元結構是社會風險的根源。
地理環境的獨特性。中國地理環境是中國國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基礎,包括地形、地貌、地理資源、地理氣候等等。在科學不夠發展的古代,河流提供了舟船之利,動物皮毛提供了御寒之裘。但是高山大川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影響著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地理氣候條件也往往影響著不同地方人的脾氣秉性,如:南方溫和多雨,因此南方人多性格平和;北方寒冷干燥,因此北方人多脾氣豪放。
獨特性決定事物的性質,決定了事物是這個樣子而不是那個樣子。國格由組成國家的國民、群體、社區、組織、制度的人格、群格、區格、組格、制格的總和構成。一般來說,它們的性質影響著國格的性質;特殊而言,它們的優化組合程度決定國格的優越性程度。總和不是組成要素的機械相加,而是組成要素的化學組合。這種有機整合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會產生一種完全不同于組成要素的新的特質。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