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馮·洪堡是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語言學家和外交家。他經常被人們提及不僅是因為他在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因為在世界知名高校中有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學——洪堡大學。這所大學被視作“所有現代大學之母”。在1810年,他十分自信地說:“我們這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從我這里得到了新的推動力。盡管我在任僅有一年的時間,但我教育管理改革的很多制度會保留下來。在柏林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學比我在其它領域的貢獻還要大?!?br/> 洪堡1767年生于德國波茨坦的一個貴族家庭,他是同樣為洪堡大學做出重要貢獻的亞歷山大·馮·洪堡的哥哥。威廉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787年進入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法律,后轉入德國哥廷根大學。1791年,他與普魯士最高法院參議員的女兒結婚。之后,他在各種期刊工作,并寫作了歌德《赫爾曼和竇綠苔》的美學隨筆。1802年至1808年,他出任普魯士駐羅馬教廷公使。1809年12月,洪堡被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為內務部教育與文化司的負責人,這個新組建的機構致力于確保所有社會階層能夠更容易享受到教育機會。
與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相比,德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比較著名的大學有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學和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學。1807年,拿破侖軍隊擊敗了俄國、普魯士等國家組建的第四次反法聯盟,迫使俄國簽訂了《提爾西特合Efg8/X6ow4MsdnYbZhD7bIAzvEedW9AIceuzqdjcMok=約》,承認了法國在歐洲的統治地位,普魯士大片領土包括哈勒大學也被割讓出去。慘敗之后,舉國上下痛定思痛,深刻分析,決心改革。德皇腓特烈,威廉三世提出“要以精神力量彌補軀體的損失”,這就要求從提高民眾的素質著手,改造人們的“頭腦”。威廉三世對從哈勒大學逃離出來的教授說:“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普魯士軍政界要求用教育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同時普魯士的思想教育界也為一所全新大學的出現提供了必要哲學基礎。1807年,哲學家費希特發表《在柏林建立一所高等院校計劃的來龍去脈》,1808年佛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發表了《德國特色的大學之斷想》,他們兩人均提出了一套新的大學理念,認為學校應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地位,哲學在大學中應具有中心地位,大學的本質是追求科學精神等。
洪堡汲取了費希特、施萊爾馬赫等人的思想,在籌備創辦洪堡大學時,他撰寫了《柯尼斯堡學校計劃》等文章,形成了他“理想的大學觀”。他認為大學應致力于純科學和修養。所謂純科學是指哲學,它是一切科學的基點,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大學通過教學和科研的結合,促使大學生能夠接受純科學的熏陶以便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洪堡大學教學和科研的結合主要是通過“習明納”(seminar),即研討式學習實現的。在洪堡看來,大學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學術共同體。與大學的任務相適應,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是寂寞和自由。在洪堡看來,對于純科學活動,“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大學師生應該一心向學,甘于忍受寂寞。在大學中,教學是自由的,學習也是自由的。概括起來說,洪堡所提倡的就是現代大學所普遍認可的精神的核心理念一一“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科學研究優先”、“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思想。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德國于1809年創立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校址在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1810年,學校正式開學,改稱為柏林大學,由施萊爾馬赫擔任臨時校長。1811年10月,費希特當選為正式校長。成立之初,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設立了法律、醫學、哲學、神學等4個學院。洪堡為柏林大學聘請了神學教授施萊爾馬赫、法律教授薩維尼、語言學家柏克、醫學教授胡弗蘭特、哲學教授黑格爾、化學教授克拉普羅特等一流學者。但是,洪堡的在任時間很短,他沒有看到柏林大學的開學便前往維也納任普魯士公使。
歷史并沒有因為一個人的調離而停下腳步,洪堡的辦學理念得到了廣泛認同并被繼承下來,柏林大學承載著德意志民族的教育強國之夢,承擔著歷史賦予的使命,踏上了它的漫漫征程。德國以柏林大學為中心逐漸聚集起一大批杰出人才,柏林迅速成為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柏林大學的改革成為現代大學的典范,引領了歐洲乃至全世界大學發展的趨勢,將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其辦學模式被其他各國追捧與效仿。正因如此,柏林大學被稱為“所有現代大學之母”。
柏林大學創立后,在一段時間內,一直以哲學、法學等學科而著稱,名師云集,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都曾在此執教。1827年,亞歷山大,馮,洪堡到柏林大學任職,這一狀況才得到改觀。亞歷山大,洪堡是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他的研究興趣涉及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和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他是現代諸多學科的奠基人和創始人。在柏林大學,他出任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理學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在學校連續61次舉辦了題為‘宇宙”的公眾科學講座,取得了巨大成功,聽眾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結集出版的著作也受到熱捧。在亞歷山大,洪堡帶動下,學校開始注重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物理、化學、數學、醫學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柏林大學涌現出一批自然科學家,如化學家霍夫曼,物理學家薛定諤、亥姆霍茲,數學家庫默爾、克羅內爾、維爾斯特拉斯。
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柏林大學一直是德國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的培養基地,可以說沒有柏林大學就沒有燦爛輝煌的德意志文明。眾多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在這里誕生,如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海涅、叔本華、本雅明、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曾在這里教書或者求學,他們及他們深邃的思想改變了德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面貌。在柏林大學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醒目的書籍紀念碑,該紀念碑旨在紀念包括馬克思、歌德等曾為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做出貢獻的德國思想家。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德國共產黨創建人卡爾,李卜克內西等政治家也畢業于該校。進入20世紀后,柏林大學更是盛極一時,有29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柏林大學曾吸引了眾多中國留學生前往學習,如美學家宗白華,哲學家陳康,政治家周恩來、張君勱,歷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呂炯等人,他們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戰”結束后,柏林一分為二,柏林大學同樣一分為二,位于東柏林民主德國的老校區為了紀念洪堡兄弟,將校名改名為洪堡大學。西柏林聯邦德國則創立了一所新的大學,校名為柏林自由大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革,洪堡大學的規模日益壯大,在校人數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如今洪堡大學正延續著昔日的輝煌,在哲學、數學、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仍舊擁有雄厚的實力,吸引著各國學生前往深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