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精神包合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理想主義,崇尚完美,追求永匣與和諧;二、人文主義,重視個體,追求自由和享樂;三、科學精神,推崇理性,追求客觀與真實…一這些特點體現在其文化的方方面面。
眾所周知,西方古典美學的核心準則是和諧與勻稱,其理論支撐是數學上的比例關系。比例就是數的大小、線段的長短的倍數關系,這跟畢達哥拉斯有關。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的幾何學家,他發現了三、四、五比例的三根線段,首尾相接就是直角三角形,同時他還發現,琴弦上線段的比例是決定琴聲是否悅耳的原因,把一根弦繃緊所產生的基音,與把弦分為整數的等分時所產生的單音有和諧的關系。于是他認為自己發現的是大自然美的奧秘:和諧與勻稱是科學也是美。
當時的古希臘人對比例美又做出了修正,他們認為,比例美客觀存在,但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形象是否為美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一座建筑的正面在圖上看到的比例很美,但如果人站在建筑門前的臺階上,由于視覺會產生誤差,建筑就不符合比例了。他們將此認識付諸實踐,這就創造出了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雅典最重要的神廟——帕提農神廟。
帕提農神廟的設計者,雅典最杰出的建筑家伊克諾斯使用了令現代人都感到驚訝的視覺調整設計,使神廟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從表面看起來是比例相當優美的由列柱組成的完美建筑,71e669dca7adb303b23a6c94a2913cc0fc19916ff830f6c04e20e51b50072137它東西南北的若干立柱嚴格遵循了黃金分割的審美比例。后經考古學家認真測量才發現,帕提農神廟之所以如此美觀,是因為它所有柱子立面的水平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中央微凸的曲線,它的主柱在接近邊上時也略略傾斜……這些細微的、反常規的建筑手法,都是為了達到視覺完美的效果,顯示出比例之美。
帕提農神廟的美還體現在它的永恒性上。一是建筑材料的永恒性,整座建筑用貴重的白色大理石建成,用石料的堅固把時間固定在永恒的空間之中;二是建筑形式的永恒性,因為數學的規律是普遍的、永恒不變的,因此神廟的多立克柱式圍廊及三角形屋頂,均嚴格遵循數學的比例關系,以此來獲得人類追求永恒的心靈滿足;三是建筑空間的永恒性,神廟的位置在雅典衛城的最高處,加之通高修長的柱子,全部向高處發展,—直指向天空,把人的視線引向了高處,讓人覺得那是上帝居住的無限遙遠的地方,給人_種超越塵世的感覺,以此來達到追求永恒的效果。
遠眺雅典衛城最高處的帕提農神廟,結構厚重,體塊和諧,好似現代樂器中的鋼琴;近觀神廟的多立克式列柱,建筑之美變成了線條靈動的光影之美,宛如現代樂器中的大提瑟……
建筑,難怪被歌德稱為“凝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