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是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他在鄭國為相時,鄭國的上卿子皮曾來找他,讓他任用尹何為官。子產說:“他太年輕,恐怕不行。”子皮說:“他很好,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去學著治理吧,邊干邊學慢慢就會了。”子產說:“不行!你要是真正愛護一個人,就要做有利于他的事情。如今你因為愛護他就讓他去從政,這就猶如讓一個還不會用刀的人拿刀去切割,反到會傷害到他。你愛他,卻以傷害他為結果,那誰還敢企求受到你的愛護啊?……據我所知,從來都是先學習然后再去執政,從來沒聽說過用執政來學習的啊。如果一定要這么做,必定會有所傷害。”
這個故事闡述了古人的用人觀。選拔和任用人才不能只看他的忠誠度,還要看他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否則,不僅不是在愛護他,反而是在傷害他,同時還會給事業造成傷害。因此,子產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要做官,應該先學習,然后再去執政。
是否所有的人都需要經過這個過程呢?無數管理實踐證明,無論是多么高的學歷,還是多么資深的人物,當他走進一家新公司時,都需要經過這個學習迎程。否則,他們無法適應這個特定公司、特定職位的工作要求,更難在短時間內接受新公司的價值觀,盡快融入到新公司的企業文化中。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式企業)在創業之初,在用人的問題上,都把忠誠度放在首位,因此在重要崗位上大多任用家里人,然而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當這些企業家認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向現代企業轉型時,由于沒有培養出適用的職業經理人,無奈采用招聘“空降兵”的作法,但效果都不理想。反觀那些成功的大公司,人才大多是公司多年來從基層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他們完全接受本企業的價值觀和目標、理念,熟悉公司的管理流程和專業技能,因此他們能夠很快勝任重要崗位。所以現代企業都非常重視對員工的培訓,松下幸之助說:“一個天才的企業家,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對員工的培養和訓練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崗位培訓“是現代經濟社會大背景下的殺手锏,誰擁有它,誰就預示著成功”。
培訓,首先是學習掌握專業知識。作為一名高級管理者,從事的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面很廣,因此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做好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應該是一個通才,既是~個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又是某一方面的技術專家,還應該是一個社會活動家。這些知識是不可能在普通大學里獲得的,只能在專門的職業培訓機構完成。
其次是能力的培養。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必須在實踐中完成,實踐才能出真知,這需要一級一級地錘煉,長時間地積累。
作為一名高級管理者,特別是總裁級的重要人物,最關鍵的素質是“德”。《易經》中說:君子以厚德載物。有許多企業,在創業初期、企業成長期都能一帆風順,然而當企業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往往就會出問題,原因就在于企業領導者的“德”不夠厚重,承載不住了。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人才“德”的修行。《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德”在今天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就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它決定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種文化的積淀,需要在哲學的層面上,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完成。
因此,一名優秀的人才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任何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作法,只能適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