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內心世界原本是很純凈的,就像嬰兒出生時那樣明澈如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受到的外部條件影響越來越紛繁,于是,原本清澈如水的內心開始變得急躁不安,甚至迷失方向;于是,最純正的那顆心被虛妄的自我所蒙蔽。如何才能找到那顆純凈的心靈,成為現在都市高壓力下人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無疑,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的這部《追隨本心》,就是解救上述問題的良藥。
《追隨本心》是英國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也是他對人生進行思考和內心自省的經典作品,在西方被譽為劍橋大學留給人間的精神瑰寶。本森教授本人就是一個“冷人生觀”的作家和學者,治學嚴謹,學術建樹頗多。這應該就是該書最好的品質保證。
正如筆者曾在自己的一本書里寫的,“就像一潭春水,原本是多么的清澈,可是,當一個頑皮的孩童扔下一塊石頭后,平靜的水面泛起了波紋,甚至會因為石頭的作用而變得瞬間渾濁。是的,的確如此。我們也是一樣,總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那塊石頭’,讓自己原本清澈的心底變得渾濁起來”。是的,就是因為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為“那塊石頭”所動,讓煩惱靜靜地沉淀,我們可以活得更清澈與自由,快樂與無憂。
追隨本心,這本身就是一個追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了一個緩慢回歸的奇妙旅程,因此,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以他獨特的文字魅力,通過語言的載體深入到我們內心深處,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有意思,很值得去體味。書中的內容不但貼近生活實際,也有“物與事”的有機融合,這用在東方的學說中,也就是“道與術”的最優體驗。
追求是不是無極限?筆者以為,對內心平靜而言,追求是有極限的,因為我們都是靈性的動物,在靈性地成長。生命是短暫的,多則也不過幾十年。幾十年的時間當然可以用無極限來形容,如果我們都能早一點回歸到內心的純凈中來,這就是一個并非虛無縹緲的有意義的事情。
追隨本心,心存純凈地追尋法則,究其一句話而言,就是我們靈性地回歸,然后靈性地成長,最后幸福快樂地生活著,直到生命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