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地看,權威統治在韓國的建立有其必然性和積極意義,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權威統治的作用力相關,韓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作為一種“過渡政體”,它的局限性也漸趨凸顯,在韓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權威統治只能階段性發揮作用。
【關鍵詞】經濟發展 權威統治 必然性 歷史局限
1961年之前韓國經濟發展狀況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韓國雖然擺脫了殖民統治,但它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并沒有得到改變。從國民經濟結構來看,20世紀50年代初,農業所占的比重高達45%,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60%以上;工業所占的比重不到10%,從業人員僅占社會總勞動力的10%。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韓國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社會,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45%左右,工業只占12%。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3%,工礦業人員只占8.7%。而在工業中,輕工業占80%以上,基礎工業和重工業只占18.2%。①當時,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82美元,國民儲蓄率和國內投資率極低,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陷入困境,而每年3%的人口增長率所導致的人口負擔和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的失業人口,更是讓問題重重的韓國經濟愈加困難。可以說,1961年之前的韓國,經濟落后,政治動蕩,社會凋敝,民不聊生。
1961年之后韓國經濟發展狀況
樸正熙上臺后,從國內外形勢出發,決心推進國家的現代化。他認為,在對民主觀念缺乏正確理解和沒有為民主政治準備必要條件的情況下,就盲目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和實行政黨競爭制度,是1848年建國以來政治混亂和經濟落后的癥結所在。在他看來,韓國的農村還存在大量文盲,生活水平低下;在城市同樣存在廣泛的貧困和大量的失業,以及由此導致的不斷蔓延的不滿情緒。②因此,他提出了“經濟第一、增長第一、出口第一”的發展戰略,并著手制定和推行了四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這些計劃產生了卓著的成效,從韓國銀行《經濟統計年鑒》、經濟企劃院《統計年鑒》中可以看出,③在1962年到1979年間,韓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為9.5%,國民生產總值從23億美元增加到將近64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從87美元增長到1640美元,這就是著名的“漢江奇跡”。1973年,韓國政府制定了“重化工業發展計劃”,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發展步伐。1972年至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8.5%,1977年增長率高達10.3%,1978年高達11.6%。經過近20年的發展,韓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分別從60年代初的38%、25%和37%變成了80年代初的14%、40%和47%,韓國也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進入到新興工業國行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實行“出口第一”的外向型發展戰略,韓國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各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國際化趨勢日益增強。根據經濟企劃院《主要經濟指標》和韓國銀行《經濟統計年報》,④在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中,韓國的出口增加519.7倍,進口增加82.7倍,出口依賴程度從1.9%上升到33.5%,進口依賴程度從15.0%上升到41.2%。
1962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83美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到1970年,達到243美元,1976年達到698美元,1989年達到5000美元,到1996年,一躍為10076美元,進入了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韓國的出口只有4000多萬美元,1964年達到1億美元,1975年達到50億美元,1977年達到100億美元,而1996年則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韓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權威統治
樸正熙認為“民主和代議制政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腐敗行為在變了形的招牌下暢行無阻;政客們的徇私枉法在議會政府中比比皆是。在自由選舉的假面具后面,賄買選票成了習以為常的方式,在代議制政府的幌子下面,政府中任人唯親、假公濟私的行為愈演愈烈。”⑤因此,他上臺之后就確立了權威統治的政治發展道路和經濟第一的發展戰略。在他看來,為了使韓國人民擺脫貧困,采用非民主的緊急手段也是必要的。“我們都知道對于一個面臨饑餓的人來說,選舉權是毫無價值的”,“民主這顆沒有光澤的寶石,對于那些正遭受著饑餓和絕望痛苦的人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⑥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在樸正熙統治韓國將近20年的時間里,權威統治貫穿始終。
權威政治,又稱“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