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發課程,研究學習,創新思維
《中國教師》:崔校長,您好。您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下貴校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基本情況嗎?
崔楚民:我校嘗試與高校開展合作,希望在生源基地校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深入,更多地開發教育資源領域的合作交流。目前已經開始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高校自主為我校高中生開發的選修課程,目前已開設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課程3門,小語種法語、西班牙語2門,媒介素養課程1門等共計8門課程。二是開設“翱翔論壇”講座課程,即五所合作大學依據我校學生的基礎,為學生定期開設科技與人文論壇。三是開設“翱翔課程”,即由高校利用寒暑假時間,選擇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走進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感受大學學習生活,了解大學專業及相關科技前沿發展情況,培養創新思維和基本的科研興趣,從而實現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愿望。
二、自選課程,拓寬視野,提升素養
《中國教師》:貴校是如何開展和實行這些大學先修課程的?
崔楚民:嚴格意義上講,我校開設的大學課程還只能稱之為準先修課程,是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一次探索、預熱和前期準備。我們在高中階段開設大學先修課程,開設方式主要采取與高中校本選修課程進行融合,與校本選修課程同步開設,大學課程進入校本選修課程目錄清單,學生自主選擇,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該類課程。目前課程門類主要包括語言類、人文類、理科類三大類別。語言類開設了西班牙語和法語兩門,課時為180課時,分別開設語音課、語法課以及閱讀與寫作;人文類主要開設了媒體素養課程,課時設計為32課時,該門課程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媒體、了解媒體、了解大眾傳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使用媒體為學習、生活、工作以及成長服務的意識。另外在高二年級開設了生命科學課程,總課時為32課時,主要內容涉及生命科學的前沿發展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重點是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培養學科素養。
以上所開設的全部課程的師資都是由大學提供。在開設前期,我們進行了為期半年時間的溝通與協商,主要是圍繞課程門類、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課時安排及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磋商。每門課程結課時都有較為科學的考核評價,有開放式考查,也有論文作品考核,同時也將學生的課堂表現納入了學分評價。
三、加強溝通,落實科研,勇于改革
《中國教師》:崔校長,貴校在開設大學先修課程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崔楚民:經過將近兩年的嘗試,與大學合作開設先修課程我們有深刻體會。首先,我們認為這種探索代表了我國基礎教育未來改革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目前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著重重阻力和困擾。
第一,大學沒有相應的部門與中學對接,落實這項工作,我們是通過大學招生部門來與大學的院系進行溝通實施的。由于大學的教學管理機制是學校與院系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院系的教學自主權較大,而中學的內部教學管理完全是直線式的條狀管理,溝通方便。但是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先修課程,大學必須有一個專門的部門或機構牽頭,來整合多院系的資源,與中學直接對話,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要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必須有相應的教科研機構參與,行政部門牽頭,開展聯合攻關,進行課程設置、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一系列的調研,并且要出臺相應的制度承諾,確保選修大學課程的高中生的權益,調動他們的興趣。
第三,我們在運作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歷時兩年,從開會、研討、組織活動到課程的實施,應該說成本不低。單就課程實施為例,一年下來,我們開設了8門課程、8次講座,累計400個課時,共計花費將近20萬元,課時費由雙方承擔,以中學為主,涉及午餐補貼以及交通費等,每節課課時費平均達到了500元。
第四,高中教育改革已經進行到了深水區,如果沒有來自于高中內部強大的改革動力,以及來自上游的政策支持,要想在高中教育改革上有大動作、大作為,是很難設想的。尤其是要實現高中自主辦學、高校自主招生,高中與高校實現有效對接方面的突破性的跨越,必須要有超常規的思維和辦法來破題、解題,才有可能獲得一些進展。
第五,未來與高校合作交流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雙方合作交流機制的進一步強化,要有專門的機構對口,負責合作相關工作;二是加大面向高中生的高校先修課程的開發力度;三是要加強對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目前,要切實深化高中與高校的合作還面臨著一些實際的困難與挑戰,既需要雙方以改革者的勇氣與精神,共同努力與探索,也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靈活務實的實踐,更加強有力的合作機制,尤其重要的是來自教育行政管理高層的支持與鼓勵。
(責任編輯:徐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