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如何積極開展落實,做好“后大運”人文社區建設這篇文章,我認為,要處理好幾方面的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龍崗在大運會期間,在社區人文建設方面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創建舉措,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明活動。這些措施和活動,哪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哪些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可以長期堅持的有效之舉,這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并形成一套促進龍崗文明發展的長效機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加快龍崗融入特區一體化的進程。
二是要處理好文化投入和文明產出的關系。城市的文明建設需要依托精神文化設施作為陣地。大運會讓龍崗的文化設施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龍崗擁有全市規模最大、密集程度最高的大運場館群,新建和更新了大量公共文化設施。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后,深圳市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市,龍崗也提出了文化強區的發展目標,這必將進一步推動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同時也為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三是要處理好分類指導與全面推進的關系。結合各街道、各社區的特色,采取分類指導、分層創建和示范推動、聯片創建的辦法,以“立足社區、完善設施、增強服務、豐富活動、突出特色”為主題開展文明社區創建活動,探索出文明創建新模式,培育一批文明創建先進典型,以典型示范帶動文明創建的全面提升。
四是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關系。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推進,但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大運期間,深圳的“紅馬甲”活躍在各個場館,成為大運賽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為大運期間的公共文明出行做出了重要貢獻。要將深圳打造成“志愿者之城”、“愛心之城”,離不開企業和社會組織、城市居民的共同參與,并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