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關氣候環境的會議、考察、合作事項特別多,2月中還要赴英國商討環境合作的項目,很忙、很累。”2012年1月17日下午,在新掛牌的北京環境交易所大樓外,北京冬日和煦的陽光里,馬忠玉一臉疲憊。身為寧夏發改委主管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副主任,馬忠玉此次赴京是來參加由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的“德班‘中國角’系列邊會總結會”的,他感嘆近來已經很少有休息日。
環境,全球熱點
2011年12月1日,馬忠玉在南非德班氣候大會“中國角”邊會做了關于《寧夏適應氣候變化與減貧》的演講,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演講完他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熱情的追捧,各國電視臺、報紙、網絡紛紛采訪他,一些與會的外國專家代表更是團團圍住他熱切地與他交流;更讓他興奮的是,3天后,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與日本國際合作局(JICA)共同組織的非洲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討論,寧夏居然作為中國唯一受邀省份參與了合作框架文本的討論。“中國人口基數大,經濟又高速發展,與有限的資源、環境容量形成尖銳的矛盾,生態系統豐富而脆弱,因而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格外受到國際社會關注。”馬忠玉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德班,馬忠玉的演講進一步引發了全球氣候環境專家對寧夏應對氣候變化的興趣,非洲的代表希望就防沙治沙、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一些方面與寧夏展開合作。正如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所說:“寧夏的經驗不僅對中國西部和其他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有借鑒意義,就全球而言,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何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氣候變化與發展越來越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和討論的話題。”馬忠玉頗為感慨。
剛從德班回來,他就聽說了去年12月霧霾天氣導致北京空氣污染嚴重,引發公眾對PM2.5的關注。“PM2.5是個專業術語,瞬間變得家喻戶曉,速度真是驚人!”馬忠玉感嘆,“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它看成全民環保意識的覺醒。”此次北京PM2.5事件最終的結果——山東、天津、廣東、北京4省市,2012年把PM2.5濃度值納入監測,而2016年,中國將實施PM2.5國家限值標準。
據馬忠玉介紹,歐盟也僅在2008年才開始采用PM2.5的標準,即便是美國,也剛剛使用6年,“中國現行的空氣質量標準實際上是1996年制定的,當時PM10的日均標準規定相當嚴格,但卻沒有提及超標后怎么辦?北京目前的超標天數大約占全年天數的20%-30%,如果考慮PM2.5,超標天數將超過50%。可見沒有法定約束力的標準,尤其是缺乏嚴格的實施措施的標準只能讓事倍功半。”
馬忠玉認為施政的成功不僅需要嚴格的法規,更需要政府的重視、公眾意識,及對公民環保意識的培育。他認為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自身生活質量的關注,人們也會越來越關注環境的變化,加上媒體的監督,也促使政府更加積極應對環境與氣候問題,像近年來爆發的食品安全、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有的時候,可以讓政府許多懸而未決的政策出臺更迅速。”馬忠玉微笑著說。
20年,從冷到熱
當1992年馬忠玉獲得生態經濟與資源管理博士學位時,除了業內人士,很少有人懂得“資源需要管理”,很多人也不明白“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他所學的專業還是一門邊緣學科。
然而對于全球環境與氣候來說,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這一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了環境與發展大會,這次大會被譽為“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盛會”。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會議提出了氣候變化直接涉及經濟發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結構與數量,并正在成為深刻影響21世紀全球發展的一個重大國際問題。
也就在1992年,中國對氣候環境顯現出不同以往的熱忱和積極,不僅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并加入了《蒙特利爾議定書》,編制了著名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與里約大會宗旨相呼應,馬忠玉成為這一重要文件的主要執筆人之一。
馬忠玉的專業轉瞬間變成具有前瞻性的學科。“整個90年代,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人口爆發式增長、資源短缺、生態退化日益嚴重,同時加劇了邊緣地區的貧困與環境退化。發達國家在過去兩個世紀遇到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在我國被壓縮至過去30年中密集出現。”馬忠玉說。
這些現象令馬忠玉開始探尋解決之道。1993年,他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后,在人類生態學研究室工作學習,特別讓他感興趣的是系統模擬理論與技術方法的學習,他熟練掌握了這門被當時科學家稱為“戰略實驗室”的新型研究方法,通過系統模擬技術不僅可以研究發現最好的發展戰略方案,同時可以開發全新的政策方案。
1996年,帶著全新的科研視角和技術方法,馬忠玉回國,密集接手了來自政府大部委的一系列調研課題:國家科委“九五”重點攻關項目“中國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生產力預測研究”;國家計委的項目“中國荒地資源異地開發現狀與政策對策研究”;國家“九五”攻關項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態勢分析”等。到了2000年以后,來自地方政府、企業的需求開始增多。2000年的上海崇明島現代農業與觀光發展規劃,九寨溝生態旅游規劃更是讓馬忠玉蜚聲海外,“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旅游”、“零排放”等一系列國際先進理念的運用,嚴謹的規劃、超前的思路,令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開始與他合作。
2009年,他應邀負責天津中新生態城的產業發展規劃工作。中新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戰略性合作項目。生態城內的建筑全部按綠色標準建筑,“這個項目應用了總計21項綠色技術,還借鑒了美國LEED標準,建筑節能率達到75%以上。”馬忠玉說。不僅如此,生態城形成由湖泊、河流、濕地、綠地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綠化覆蓋率達5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達到20%以上,入住生態城的居民打開水龍頭就有能飲用的直飲水。綠色、低碳的交通體系建設也全面在生態城展開,如今中新生態城已經成為中國低碳環保的典范,未來城市的樣板。
“作為環境學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人們怎么樣利用環境才可以更長久,更有效、更經濟。”馬忠玉說。

轉變,從發展方式上做起
寧夏一直被列為“能耗強度大戶”,2005年寧夏萬元GDP能耗為4.14噸標煤,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居全國之首。
然而到了2011年主要大宗高耗能產品的能耗強度均已顯著下降,火電供電煤耗已經下降到337克標煤/千瓦時,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到1810千克標煤/噸,電石綜合能耗下降到1100千克標煤/噸。“能耗基本達到國內行業先進水平,”馬忠玉說,“這些改變對于寧夏尤為難得。”
作為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產物,寧夏工業一直以煤炭資源的開采和生產為主,按照國家生產力布局需要發展高耗能產業,為其他省份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保障,由此也形成了寧夏原始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面,資源類產品是寧夏經濟的主導產品,但由于資源本身價格低、國家又對資源類產品(如電力)價格實施調控,更導致了寧夏高能耗和較低GDP規模之間的嚴重不均衡,因而萬元GDP能耗水平較高。“目前寧夏的產業發展困境,最主要就在于產業結構高度依賴本地資源,是一種資源型的產業體系。在工業領域寧夏依賴資源的產業比重高達84.5%以上,而裝備制造業占4.8%,包括紡織、羊絨在內的輕工業占10%左右。因此,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服務業發展速度,逐步降低資源依賴型產業的比重,同時加快合理資源價格形成的長效機制。這是寧夏萬元GDP能耗強度下降的主要路徑之一。”馬忠玉說。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目前成為寧夏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寧夏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為此,自治區發改委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著名學術機構組成循環經濟研究與規劃團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為目的,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低碳化為原則,規劃了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及再生資源等6個重點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9大循環經濟基地和16大生態工業園區,構建30條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鏈,經過嚴密討論、論證,同時充分考慮循環經濟發展原則和未來經濟發展空間提出5大類150個重點循環經濟項目,總投資1800億元。
據馬忠玉介紹,項目實施完成后每年將創造利稅150億元,節約能源600萬噸標煤/年,節水18000噸/年。預計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將下降到2.35噸標煤,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
與此同時,寧夏也在努力地保護著脆弱的環境,它是中國目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為積極的省區。“我們的生態移民、水資源優化配置都是30年前就開始做了,在這些方面很有經驗,也很有成效。目前,國際社會在適應方面大多數還是停留在研究層面,真正實踐層面的還很少。德班會議期間,一些國家的環境專家對寧夏的沙漠化治理、生態移民、生態環境的恢復,新能源的開發技術等方面都很感興趣。”馬忠玉說。
“然而我們依然面臨很多的難題,必須在環境與發展的平衡中科學地取舍。”馬忠玉神情凝重地說,“中國在德班會議上提出‘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我非常贊同,事實上,我希望在國內也實行‘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尤其是對于減排指標來說。”據馬忠玉介紹,中國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差異大,北京、上海已經進入后工業發展階段,西部很多省份卻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如果按照現階段的排放量對他們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顯然很不合理。按照國家發改委“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寧夏單位GDP能耗五年要下降到15%,單位GDP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下降16%。“對于西部而言,一方面國家希望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該地區加快發展,以期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而另一方面又用帶有顯著‘一刀切’特征的減排目標限制他們的發展,政策之間明顯不協調。”馬忠玉說。
馬忠玉認為國家發改委應該在制定節能指標時應考慮到各省的發展實際,并對中西部省份適度傾斜,以利于中西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更有效地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
馬忠玉說:“一切都還要待機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