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網民利用微博參與政治的熱情我們有目共睹,在微博問政的視野下,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將呈現新的狀態。本文深入研究了公眾在微博問政過程中的政治參與和政治效能感,從而提出了相應的培養方式,以期使得公眾能夠具備較高的政治效能感,這對于維系一個民主、文明的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微博;微博問政;政治參與;政治效能感;培養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指的是公眾對于自己是否能夠影響到政治活動的能力的信念或者信心。公眾政治效能感的高低是體現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傳統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只考慮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影響,但近年來互聯網等新媒介的崛起則為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探討提出了新的課題。網絡的獨特意義在于它不僅像傳統媒體一樣具有信息傳播功能,而且還為使用者提供了參與行動的平臺——即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媒介使用”(media use)和“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之間的清晰區分——某些對網絡的“使用”本身已構成“參與”行動的一部分。
概言之,深入研究在微博問政中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從而提出相應的培養方式,以期使得公眾能夠具備較高的政治效能感,這對于維系一個民主、文明的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政治效能感”的概念闡釋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即普通公民自我感知到的影響政治過程的能力,是民主社會健康運行的基礎性指標,政治傳播學中的經典概念之一。
政治效能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一般的研究中都包含兩個維度——內部效能感(internal efficacy)和外部效能感(external efficacy)。前者強調的是個體對自身理解政治和參與政治能力的基本信念,后者則指向個體對政治體制(主要是政府)能否對公眾進行有效回應的感知;也就是說前者主要是個體對自我能力的判斷,而后者更側重于考慮政府的作為,并從中形成有關個人影響結果的信念。
而近來的一些研究指出了第三個維度——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對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意義。集體效能感,最早是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論中提出的。他認為,現代社會中有許多集體行動,這種行動中集體效能感的意義十分突出,也就是說某個群體對其集體力量所持有的共同信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行為。因此,班杜拉主要強調集體效能感概念在集體層面(aggregate-level)上的含義。這一概念尤其適用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轉型期并具有集體主義文化傳統的社會,因為一方面轉型社會中的公眾通常面臨相似的個體問題,或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利益相連的感覺更為強烈;另一方面有集體主義文化傳統的民眾更愿意相信集體的力量,認為只有集體的力量足夠大才可能引發領導重視、社會關注乃至問題的解決。
“微博問政”的發展現狀
2009年,新浪網旗下的微博測試版上線。“微博”的出現為廣大民眾搭建了信息互聯的平臺,也使其迅速成為備受追捧的輿論新陣地,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成為與群眾溝通的一種新平臺,對政府部門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拔⒉﹩栒弊鳛榫W絡問政的一種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充分聽取民情,了解民意,匯聚民智,以作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走群眾路線,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塑造政府的親民形象。
在新浪微博測試版上線半年后,也就是2010年的兩會召開時,人民微博算得上2010年兩會報道中的“新媒體”,快捷互動的“微言大事,博論兩會”,迅速成了兩會期間從代表委員到媒體記者、從網友到手機用戶的“寵兒”。
會內會外互動、在線線下集中表達,兩會微博已經成為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的一道獨特風景。從“我有問題問總理”開始,到微博上從報紙平臺延續而來的民意征集、大型專題網絡調查,在已經擁有近2億微博用戶的當代中國,微博已經成為可以直接通達廣大人民群眾、真實反映社情民意的一個重要平臺。
2011年,政務微博在全國以燎原之勢迅猛發展。目前,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經達到近2萬個,其中政府機構微博超過1萬個,官員個人微博近9000個。來自騰訊的統計也顯示,目前在騰訊注冊的政務微博數量達到約1.85萬個,全國已經沒有政務微博為零的省級行政區域。2011年,成為當之無愧的“政務微博元年”。
2011年11月17日,由北京市新聞辦發起的“北京微博發布廳”正式上線,落戶新浪微博平臺。上百個北京市政府各區縣、委辦局微博賬號將借新浪的微博技術平臺發布新聞內容和發起活動。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市教委等21家單位,及6位委辦局新聞發言人首批加入北京微博發布廳。市民可以更近距離與各部委辦局、新聞發言人直接對話,更及時、全面地了解最新政令新聞。這是北京市在微博平臺應用的一次政務發布突破性創新。
微博問政既能有效拉近官員與群眾的距離,又能深入了解民情,有利于工作開展。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利用微博等網絡平臺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匯聚民智,提高互聯網時代的輿論引導能力,是順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創新群眾工作載體的有效嘗試。
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通道。網絡問政又可以使黨和政府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社情民意,及時準確地把握全局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努力成為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反映群眾意見訴求的重要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的重要方面。
通過微博特有的“轉發”、“粉絲”功能,政務微博可以轉化為個人微博N次傳播,從而形成有“圍觀”效應的輿論場。這是政務微博與以往網絡問政的不同之處。從政務微博運行的成效來看,發布信息分量最重,幾乎成了主辦部門隨時可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
微博問政視野下網民政治效能感培養的路徑選擇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在影響個人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基于個體直接經驗的親身成就——即行為成功的經歷會提高對自身效能感的評價,而反復失敗則會挫傷自我效能感。不過,在個人經驗之外,替代性經驗也可以影響自我效能感,即他人的成功示范——特別是與自己相似的人的示范,會提高自己關于行動能否產生效果的信念。
另一位學者比勒則區分了三種解釋政治效能感的視角:第一種是結構視角,即認為政治效能感主要與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第二種是文化視角,它強調效能感不僅與個體的客觀背景有關,而且受到個體如何被社會化的影響,特別是個體的群體歸屬與心理認同,如果一個人被社會劃入一個認為自己不能影響政府的群體(比如少數族裔或弱勢群體),其政治效能感就低;第三種則是多元主義視角,與上述有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參與的相互關系探討類似,該視角認為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參與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的政治參與成功地影響了政府,其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
這些理論對解釋媒介使用和網絡參與和政治效能感之間的關系非常有益。而微博作為一個新型而便捷的政治參與渠道,通過微博,普通公眾可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因此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平臺,微博與政治效能感的關系則是一個嶄新的話題。綜觀微博問政中公民的政治參與,將會發現公眾政治參與的過程及其結果無不向其展現了大量的不同性質的信息,公眾通過對這些信息的認知和加工形成了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因此,要培養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ㄒ唬嫿ǔ晒涷?br/> 公眾對于自身政治參與及問政水平的感知程度,通常是通過其成敗經驗來獲得的。公眾政治參與的成功經驗是公眾獲得政治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成功的政治參與經驗可以提高公眾的政治效能感;反之,多次政治參與的失敗就會對公眾的政治效能感產生消極的影響。
2011年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創建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里面有70多個孩子的照片,一天之中粉絲就超過了7000人?;顒影l起兩天后,“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就收到30多位網友拍攝的乞討兒童照片,照片拍攝地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石家莊、哈爾濱、南通、廈門等十多個城市和地區,每一條乞討兒童照片的微博關注率和轉發率都很高,“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又將這些微博轉至拍攝地警方官方微博或媒體微博。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這一活動通過微博激起一波一波的浪潮,大量社會名人參與街拍,多個慈善基金都參與到了這項活動中來。各地警方也接連出警調查核實,公安部以及許多地方公安機關都明確表態支持這樣的民間行動,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還表示準備在兩會上就此提案。
因此,公眾在微博問政的參與過程中所獲得的反饋是公眾建立政治效能感的重要條件。
(二)重視替代經驗
替代經驗是指公眾通過觀察知識、能力等與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動及其成就水平所獲得的經驗。公眾的政治效能感,也可以來自于替代經驗。
2011年11月16日9時40分許,甘肅正寧縣榆林子鎮“小博士”幼兒園校車在接到幼兒后,行駛至該鎮西街道班門口時,與一輛陜西籍大翻斗運煤車相撞。此次事故致使21人遇難,其中19人為幼兒,其他兩人是司機和教師。甘肅幼兒園校車事故發生后,校車安全問題立刻在微博上發酵。隨著事故原因調查的深入,微博中網民的討論熱點從關注甘肅校車事故這一個案轉向關注中國校車制度建設上來,最終促成相關部門加緊制定校車安全條例。
當看到其他人的微博問政產生了一定的結果時,公眾就會了解到通過自己在微博中的政治參與也能取得某種進步或提高,從而獲得政治效能感的提高。
?。ㄈ┛刂曝撁媲榫w喚醒
情緒喚醒是指公眾在參與政治活動時的情緒和生理反應,它對政治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信息價值。公眾在政治參與時,情緒的緊張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并由此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最終導致其政治效能感的降低。
因此,在培養公眾政治效能感的過程中,要使公眾對負面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學會控制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微博問政的水平,從而獲取較高的政治效能感。
微博問政這種新的政治參與形式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是政治民主化的結果,也是民眾參與的結果。對于中國來說,由于現有體制的政治參與形式有限,政治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后,網絡就成為公眾政治參與的重要平臺,微博問政也就成了公眾政治參與、政治表達的新形式。微博這一問政平臺的出現無疑能夠進一步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同時,只有拓寬公眾的政治視野、增加參與過程中的思考能力、提高公眾的政治效能感,才能夠使公眾從多維度、多側面去判斷問題,才更有利于公眾客觀、全面地進行微博問政,并更加理性地參與政治生活。
參考文獻:
[1]Angus Campbell,Gerald Grin and W.Mller.The voter Decides[M].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2]吳增強.自我效能:一種積極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學,2001(4).
[3]李蓉蓉.政治效能感:內涵與價值[J].晉陽學刊,2010(2).
[4]張傳輝,李志超.論微博政治參與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11(5上).
[5]張平.論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機制及其培養[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ㄗ髡邽榻夥跑娔暇┱螌W院在讀博士)
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