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來,各大衛視紛紛推出各種形式的真人秀類節目,但是隨著真人秀類節目的泛濫,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很多節目也開始走下坡路,甚至已經停播,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本文以最近十分火熱的相親類節目入手,從多個角度解析這種現象,尋找解決的辦法,探究我國真人秀類節目的出路。
【關鍵詞】真人秀類節目;創新;作秀;真情實感
我國電視真人秀類節目的發展現狀
真人秀類節目最早出現在西方,荷蘭的《老大哥》被認為是真人秀節目的鼻祖。《老大哥》節目1999年9月16日在荷蘭首播時,觀眾多達2400萬人。截至當年10月30日,約有三分之二的荷蘭人看過這個節目。美國CBS的《幸存者》播出的第二周,即成為全美收視率排名第一的節目。這些節目至今還保持著相當不錯的收視率,可以說是真人秀類節目的成功范例,后來也有許多節目效仿,但卻始終無法超越。
2000年6月,中國廣東電視臺《生存大挑戰》節目的開播,讓中國觀眾首次領略到了“真人秀”這種全球炙手可熱的電視節目的魅力。隨后,中央電視臺及上海、湖南、四川、貴州、浙江等省級電視臺紛紛開辦真人秀節目,一試身手。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國。2005年是國內“真人秀”快速發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選”、“全民娛樂”、“民間造星”為主要特征的“表演選秀類”節目成為最大贏家。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中央電視臺的《夢想中國》、東方衛視的《萊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使“真人秀”這一電視節目形式,從單純的節目樣態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電視產業。近年來,一種新形式的“真人秀”類節目登上熒屏且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那就是以單身男女交友為目的的相親類“真人秀”節目,從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到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一時間“相親”成為一個時尚的話題。但隨著越來越多“相親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偽造嘉賓身份、隱瞞已婚事實、赤裸裸討論低俗涉性內容、炒作拜金主義等現象的出現,使得這些節目的收視率下降。
中國真人秀類節目面臨的問題
模仿成分多,缺乏創新。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與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其創意和形式都是模仿英國的一檔交友類節目《take me out》,《take me out》是英國Fremantle公司的一檔國際經典電視交友節目,湖南衛視于2009年12月份引進購買了其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專有版權,并推出本土化節目《我們約會吧》,之后江蘇衛視隨之推出了形式類似的《非誠勿擾》,兩家電視臺還因為版權問題產生過一些紛爭。本身就不是原創的節目形式,再加上后來越來越多的電視臺爭相效仿,于是各大電視臺相繼推出各種形式的相親類節目,如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這些節目雖然在形式上略有改動,但卻都只是一些小修小改,缺乏創新成分,觀眾易產生審美疲勞,加上已有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的成功范例在先,后來者便很難突破,造成尷尬的局面。
作秀成分多,缺乏真情實感。電視傳播機構通過收視率來了解受眾和競爭對手,以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以此為依據銷售時段,獲取相應回報。廣告主和廣告商也需要根據收視率評估時段價值并選擇性購買。于是,很多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便拼命在節目中加入一些噱頭,很多參加節目的選手都是按照節目制作單位為其寫好的劇本來“演出”,作秀意圖很明顯,觀眾似乎只是在看電視劇的改編版,很難從中發現真摯的情感,缺乏真情實感的節目自然無法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尤其是某些相親類節目的嘉賓身份本身就令人懷疑,例如某個在節目中自稱“富二代”的男嘉賓,卻在網上被人認出是某高校一名家庭條件極普通的學生,這樣的情況導致很多觀眾對節目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也自然無法很好地融入到節目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去。而這些嘉賓、主持人把庸俗掛在臉上、放在嘴上、打在屏幕上,庸俗固然是社會中某些真實的寫照,但電視作為聚光燈、照妖鏡,無形之中就把這種庸俗、低俗放大到了極致,因此就不僅僅是庸俗、低俗了,而是惡俗。
虛假成分多,公平性不足。有些選秀節目從一開始就帶有虛假成分,觀眾從表面上看到欄目組在各地進行海選,似乎很公平,但卻忘記了海選的結果也是由評委和欄目組決定,而欄目組又會為了節目效益考慮,在一系列的PK比賽中有多少暗箱操作便不得而知了。不僅選秀節目,相親類節目中也存在著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因為報名的人數很多,又不可能每個人都到現場參與節目,于是這個過程又再次演變為一場PK賽。國內真人秀節目絕大部分都有問題,大多缺乏真實感,缺乏紀實的魅力。如果沒有“真”這一點保證,這就是一個戲劇性的節目,它就無法跟劇情片去比。作為“相親類”節目,貴在真實,就必須尊重真實、必須生活化,不能總是邀請導演、模特、演員上臺,把“相親”搞成娛樂“表演”。不管你的節目如何編排,但至少這些前來求偶者的身份必須真實可靠,他們所說所感應該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非作秀、炒作甚至聳人聽聞。如果他們的身份是假的,資料是假的,感情是假的,這還是“相親”嗎?
節目價值觀時有偏差,造成社會不良影響。一個欄目本身的價值觀定位是否正確,決定著它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否良好。2010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曾有一段時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最終導致國家廣電總局限令其停播整改,原因就是在一期節目中,女嘉賓馬諾在面對一位男嘉賓的選擇時,說出了“寧愿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言辭,一時間社會輿論嘩然,各個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評論,紛紛指責馬諾,馬諾被冠上了“拜金女”的稱號,眾多網友也就此事進行了大規模的爭論,大部分網友都表示對馬諾的譴責。應該說,目前大多數的電視選秀節目都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群體,其參與者也大多數為青少年,而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的思想和心理素質尚未完全成熟,判斷是非真偽的能力還不夠強,而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其的影響可能會造成整個青年群體價值的缺失。媒體應當記錄和反映現實,但這不表明媒體可以用夸大、扭曲的手法渲染情節、捏造事實、偽造真情。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正式下發了《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及《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兩份文件,對相親類節目中存在的造假、過度炒作、宣傳拜金主義等不健康價值觀現象進行整治,明文“嚴禁偽造嘉賓身份,欺騙電視觀眾”、“不得以婚戀的名義對參與者進行羞辱或人身攻擊,甚至討論低俗涉性內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義等不健康、不正確的婚戀觀”。
電視真人秀類節目的出路
我國電視節目有一個怪圈,一旦某種形式的節目受到歡迎,那么其他電視臺便會紛紛模仿,出現一窩蜂的現象。但由于中國電視頻道眾多、電視頻道結構同質,電視創新就像生命周期極短的蜉蝣一樣,呈現出一種朝生暮死的現象:任何節目紅火之時就是這類節目衰落之時,“熱什么毀什么”成為中國電視創新的宿命。造成這種速亡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電視臺和電視頻道眾多,一旦某種創新獲得觀眾認可,就會出現四級電視臺的快速復制模仿,造成同類節目過量供給之后觀眾的“審美疲勞”,同時也會帶來電視節目之間過度競爭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博出位”、“撞底線”的低俗策略。結果,這些節目或者被觀眾拋棄,或者被政府管制。節目創新的成果,轉瞬間被同質化和低俗化所葬送。相親類節目目前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同生或者共死的尷尬局面,想要一枝獨秀異軍突起,就必須求新求變,很多電視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情況,正積極地尋求出路。
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要想節目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單單依靠模仿是無法辦到的,最重要的是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這一點上,湖南衛視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將《take me out》的中國地區獨家專有版權買過來之后,湖南衛視又對其進行了很多創新,例如在嘉賓進場環節增設了“密室拷問”,這些新增環節增添了節目的樂趣性,受到觀眾的喜愛。在《我們約會吧》的基礎上,湖南衛視推出了升級版《稱心如意》,將“媽媽們”推上相親舞臺,開始了相親類節目的“丈母娘時代”。這一創新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的現實,很多年輕人相親的最終把關人還是父母,湖南衛視抓住了這一點,將女嘉賓的母親請到相親現場,增加了節目的看點,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觀眾,擴大了觀眾群。
一定要有真情實感。一個欄目只有打動觀眾才是一個成功的欄目,電視節目不僅僅是用來供觀眾娛樂消遣消磨時間的,它需要為觀眾提供更多心靈上的營養,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深入到觀眾的心靈中去。現在有很多節目,為增加看點,將節目當做寫小說一樣來虛構,憑空想象,按照劇本來進行,很多觀眾對此十分反感。東方衛視有一檔欄目叫做《幸福魔方》,節目播出早期,很多嘉賓來到節目組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得到專家的幫助,解決問題,但隨著節目的播出,一般的故事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于是便出現了各種各樣離奇的家庭故事,故事之曲折復雜讓人嘆為觀止,雖然故事講得很精彩,但觀眾不由得開始懷疑,真的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嗎?坐在舞臺上痛哭流涕的嘉賓真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嗎?為什么這些家丑不可外揚的事大家都紛紛拿到舞臺上來大肆宣揚呢?這些很令人費解。
提升參與的透明度。大部分人都覺得選秀類節目從海選到晉級,每個環節都是由觀眾自己評選而得出的結果,應該很公平了吧,殊不知這些披著公平外衣的選秀活動背后藏著無數的幕后黑手,這些幕后操縱者掌控著比賽的一切,最典型的便是假票。很多選秀活動對外宣布都是依據觀眾的短信投票決定勝負的,可是這背后究竟是怎樣的結果,觀眾卻不得而知。很多觀眾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選秀節目中,自己喜歡的選手往往不能勝出,最終得勝的反而是表現并不很突出的,深究其中的原因,恐怕與假票有關。選秀短信黑幕越來越多,監控手段的缺失損害了選秀節目的公信力。可以預料的是,長此以往,選秀節目的吸引力也會因此而大大削弱,使自己賴以存在的基礎受到損害。因此,真人秀類節目要想使人信服,就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使節目全程透明。
加強正確道德觀影響。真人秀類節目在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信息污染,其本身活動也必須受到社會的控制和監督。這就需要國家在政策、法規上作出管理和規范,更需要社會公眾在輿論上給予很大監督。迫切需要各級教育機構在日常教育中對青年學生加以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成才方向,清醒面對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大眾文化的多樣性、易變性,誘使某些青少年產生拜金主義的思想,越來越期待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缺乏中國傳統的艱苦奮斗精神,面對新的形勢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好時機,更應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而對于違背社會責任和社會主流價值的低俗化傾向必須堅決制止,在制度上保證大眾傳媒正確的價值導向。應該說,對真人秀類節目的道德監督及影響,是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學校四方努力才可以共同完成的。
參考文獻:
[1]孫仕莉.淺析真人秀節目現狀[EB/OL].中國播音主持網,2008(9),www.byzc.com/zhuanye/BoYinLunWen/1802.html.
[2]謝耘耕,陳虹.中國真人秀節目發展報告[R],2006(4).
[3]周勇.電視新聞編輯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8.
[4]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67.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管理科學學院)
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