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Internet的普及應用,大量前衛的網絡熱詞正沖擊著網民甚至一些非網民的日常用語,為了探求這些熱詞的來源及合理性,本文從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符號功能、美學功能和社會功能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我們在對待這些紛繁復雜的網絡熱詞時一定要保持清醒,提倡規范用詞,不能任其泛濫。
【關鍵詞】網絡熱詞;語言功能;信息傳遞
引 言
筆者所說的網絡熱詞,是源于網絡,尚未被規范的,已被大眾頻繁使用的新詞新語。目前,網絡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從網絡新詞“宅”,人們都“宅”在家里,出現了“宅男”、“宅女”,足以反映出網絡對現代人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新詞有“織圍脖”、“給力”、“凡客體”、“團奴”以及某某哥和某某帝、低碳、史上最折騰的假期、裸捐、神馬都是浮云、小月月、蒜你狠、辣翻天、拜月神教、偽娘、菜奴、羊羔體、犀利哥、濃煙哥(消防員)等;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新詞有“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掃地老太太”、“行政強拆”、“控煙”、“hold住”、“傷不起”、“謠鹽”、“我反正是信了”……如果沒聽說過這些話和事,那你真是out了,筆者在用“out”時,網絡上已經流行說“如果還用‘out’你就已經嚴重‘out’了”,因為“out”一詞作為與“in”同時成對產生的網絡新詞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幾年時間了,應用極其頻繁。
這些網絡熱詞是對漢語言的再創造,從某種程度上說,其正日益顛覆、沖擊著我們的傳統現代語言,隊伍在逐漸壯大,前衛點的人說這些網絡熱詞或許會替代現代漢語。因此我們須探求這些熱詞的來源及合理性,筆者認為,首先應從語言的以下幾個功能角度進行分析。
網絡熱詞與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
從語言功能角度來看,網絡熱詞一經產生,首先擔負的就是向讀者傳達信息的功能。語言的首要功能是傳遞信息,語言的信息功能核心是外部的情況、某一話題的事實、語言之外的現實,包括某種觀點。
例如,2011年出現的網絡熱詞“壓力山大”,取自人名亞歷山大的諧音,用一種詼諧方法表達壓力像山一樣大。網友用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沉重壓力的信息。
網絡熱詞與語言的符號功能
語言是一種復雜的符號系統,是人類進行社會交際和思維認知的工具。
語言作為符號,具有任意性和穩固性特征。一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從這一角度來說熱詞的生成是比較任意的,比如“給力”一詞,2010年9月,網上開始盛傳“給力”一詞。當某事、某人給你強烈刺激和震撼時,你就可以說“太給力了”、“這事真給力”,究其出處,一種說法是網友在2010年世界杯期間所創;另一種說法是,“給力”一詞是從閩南話諧音演變而來的。可見這個詞在生成時是比較隨意的,這也恰恰符合語言符號任意性的特點。
二是語言符號的穩固性。從傳播學角度來看,網絡上熱傳的“某某,你媽叫你回家吃飯”傳播速度之快,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由于網絡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所以當有新的動態時,就會有人去關注并迅速加以傳播,就像原子裂變一樣,這大大縮短了傳統媒體傳播事物的時間。使用頻率越高,人們對新詞的認可度就越高,很快就會形成穩固的新詞群。
網絡熱詞填補了語言符號空缺。網絡熱詞的產生是網絡傳播和語言現象相互碰撞產生的結果。現代漢語詞匯是現代漢語所有詞和語的總匯,普通話的常用詞通用詞表約有8000個詞,屬于詞匯的常規部分,覆蓋面為一般語料的95%。然而有時仍滿足不了人們表達的需要[1]。因此人們會不斷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創造出一些新詞,網絡熱詞在這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例如,網絡中人們可以借用原有的詞匯來表達日常語言中缺少的概念。比如許多術語“病毒”、“防火墻”、“窗口”、“搜索”、“引擎”、“沖浪”等都是借用其他許多不同的領域;又如英語中的“mouse(鼠標)”詞正是利用了“老鼠”和“鼠標”在外形和聲音上的相似聯想。這些新詞,一定意義上填補了語言詞匯的使用空缺,現在已經發展為網絡用詞中不可缺少的語言詞匯。
網絡熱詞與語言的美學功能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現象,語言中是否存在著美?任何語言都能為本民族的交際服務,都有其優美的特點。作為語言的藝術品如詩歌、戲劇、小說等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它們的美已被大家所認可。而網絡熱詞作為一般語言,它的美則體現在兩個層次:(1)外在形式美,即音韻、節奏、書寫及格式排列美;(2)內在意象美,即所傳達出來的意象美。
例如,“神馬都是浮云”是以“什么都是浮云”的諧音幽默拼湊出來的,因為打字速度比較快時很容易把“什么”打成“神馬”,因其在音韻、節奏方面朗朗上口,成為網友的口頭禪。
又如,人們為了表達對某事物的感情、感嘆、感慨時派生出很多民謠、順口溜等簡短而意義豐富的網絡熱詞。比如“打醬油”、“富二代”、“官二代”、“躲貓貓”、“親們”、“贊”、“hold住”等流行詞匯,雖只有幾個字,但卻真切地反映了社會現象和網民的心聲,在語言傳達內容方面言簡意賅。
如“淘寶體”。筆者在高校工作,以往給同事發通知皆用標準的通知模式,告知時間、地點、事件,語氣平淡且嚴肅。偶有一次給同事用飛信發通知,心情正佳,干脆用起了“淘寶體”,以前稱呼“老師們”,現在用了“親們”,以前是“請老師們按時到場”,現在用了“不見不散哦”,結果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很多同事都回復了“親,不見不散”,可見這條飛信不僅傳遞了信息,而且也傳遞了與同事間的融洽與和諧的友情,這種復雜的情感信息能如此表述出來,正是體現了語言的意象美。南京理工大學還用淘寶體向學生發了錄取短信,外交部用淘寶體發布招聘信息,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網絡熱詞在誕生之初,首創者以歧義、變形、反論等各種手法使語言頗具文學性,當網絡熱詞盛行于網絡甚至報紙雜志等傳媒中時,它使得使用或轉載它的文章頗具文采、熠熠生輝。當網絡熱詞逐漸成為日常語言喪失其新奇性之后,很快就會被其他更具新意的詞匯代替,熱詞的誕生、使用乃至消亡構成了一個周期循環,在循環往復之中,語言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與更新,也正是在這種循環往復中,網絡語言才顯示出其勃勃生機。
網絡熱詞與語言的社會功能
網絡熱詞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語言發展是有其內部發展規律的特殊社會現象。語言的變化必然是社會現象在語言中的反映。任何社會改革、變化和革命都會影響語言,聯系得最緊密的是詞匯,它對社會的變化反映得最靈敏、最快捷、最直接。詞匯部分為了滿足社會生活中新的表達需求而發生變化,即舊詞不斷消亡,新詞不斷產生,以及詞義在發生變化和轉移。歷史和人類社會總在向前發展,構成社會所必不可少的語言當然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2010年7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2億人,而2009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為3.84億[2],一年將近1億的網民增長量,比人口增長要快得多,互聯網時代給我們提供了巨大便利,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后,于是就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社會氛圍寬松自由。這樣的社會發展現狀,決定了必然會產生一大批網絡熱詞。
網絡熱詞的社會心理基礎。詞匯產生于社會網絡熱詞是當今人們社會意識和心理的直接反映[3],從個體角度來說,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現了國人的關心意識、監督意識、參與意識和批判意識。通過數量眾多、面目各異、范圍廣泛的網絡熱詞,可以基本把握社會生活的脈搏。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2009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熱詞“蝸居”、“釣魚執法”、“樓脆脆”、“躲貓貓”、“七十碼”,無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記憶。
例如“織圍脖”。“圍脖”即“微博”,網絡微博在2010年被眾人炒得熱火朝天,這與全民的娛樂心理有很大關聯。而2011年從短信狂人心理需求出發產生的由移動推出的免費“飛信”到騰訊推出的對講“微信”業務,以及還未普及且有眾多缺陷的“米聊”,這些新詞,均產之于網,用之于網(3G手機網)。曾有學者指出“人民群眾是最偉大的語言學家”,這話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證明。對于網絡熱詞的創造者來說,以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今則是“語不雷人死不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惜絞盡腦汁、殫精竭慮地制造出各式各樣的、新奇乃至怪異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來說,往往也是趨之若鶩、喜聞樂用。目前我國社會穩定,輿論自由,文化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必然會關注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由最初的無意識、隨意的微博到今天一些網站推出的新穎、有思想的微博,都是人們標榜個性、從眾心理、求異心理的體現,可見網絡熱詞的發展與國民心理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關。
例如“傷不起”現象的產生,由網上的“豆瓣”最初使用,后來一些文章標題也開始使用,到2011年的“學法學的人你傷不起”開始,“傷不起”一詞開始被網絡瘋傳,甚至人們唱的、說的,動不動就會“傷不起”了。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直覺的力量是強大的,“傷不起”一詞的走紅,從社會心理學方面分析,社會直覺的力量不可忽視,詞匯產生于社會,反映社會,影響社會,用于社會,這個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容易受傷或調侃的心理。
例如“團”現象的產生。字典中“團”有很多義項,其中有兩個是“會合在一起”、“工作或活動的集體組織”,網絡新詞“團購”、“窩窩團”正是利用了這兩個義項。“團”現象充分體現了全民需求心理以及詼諧心理。從2010年春夏開始,網購族的生活里出現了一種新鮮的團購消費,窩窩團創始人王赟明從一張電影票的團購得到啟發,創辦“窩窩團”網站,小到一個蛋糕、一頓飯,大到房子、車子,都可團購,還有一些“團網”如“美團”、“拉手網”、“趕集網”都在不斷地吸引著網購族。“今天去團頓飯來吃”、“我打算去團套房子”,“團奴”的規模和房奴、卡奴、孩奴的規模一樣在日益擴大。語言有游戲功能,傳統的字謎、回文詩等都具備這一點,而現代人借助新的媒體形式,在新的社會意識和心理的作用、牽引下,更是把語言的這一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比如,2012年2月央視一套開播的一個電視劇就叫《團團愛》,電視劇的劇名也深受影響,可見這些網絡熱詞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作用。
結 語
網絡熱詞作為傳統詞匯的補充與新生力量產生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是一種社會表達,且網絡環境異常復雜,社會環境更是變幻無常,盡管學者普遍認為網絡新詞的“新鮮”期為10年,而以“給力”為例,此詞從2010年9月至今,僅僅不到兩年時間就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光芒,似乎鮮為人用了。可見從新詞到規范用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不斷推敲,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因此,對于網絡熱詞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提高辨別能力,規范使用,保持民族語言的純粹性。
參考文獻:
[1]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
[2]“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年上編[M].商務印書館,2010:154.
[3]計慧慧.轉型期民意表達的思維特征——網絡熱詞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1(9上).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新聞傳播系)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