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市場和社會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堅決取消行政審批;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承擔的事項堅決轉移給社會組織;凡是下級政府能夠履行的職能事項堅決下放給下級政府,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調整314項部門行政審批項目,并依據行政許可法有關規定,批準廣東省“十二五”時期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拉開了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大幕。
自2001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以來,僅國務院系統就分六批共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占原有總數的69.3%。力度不可謂不大。
當前深化審批制度改革,不是簡單像十年前一樣,一減了事。從行政審批作為一種管理手段來看,它是在計劃體制下形成的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方式,這種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已日益與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和要求相沖突,因此,審批制度的改革必須比過去更大膽、更深入。
從審批制度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它所存在的“越減越肥”、“審批拖沓”、“重審批”、“輕監管”等問題,已說明單改審批制度本身,是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的。說到底,審批制度改革實質是改革政府職能,是通過改變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方式而對政府權力過大的限制,因此,它需要有相應的聯動改革,簡單取消多余的行政許可,只是最基礎的一步。
選擇廣東作為審批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較為恰當。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廣東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經濟社會發展正全面進入轉型期,其自身對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十分緊迫。同時,廣東這些年在審批制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的經驗對全國具有示范價值。
重要的是,為做好審批制度改革的試點工作,廣東進行了充足的準備。
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分別于2000年、2002年、2004年、2009年進行了四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取消和調整了2300余項審批項目。今年7月,廣東又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和省政府2012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第一批目錄。
在第一批目錄中,明確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達179項、轉移事項55項、下放事項115項、委托事項5項,全部354個調整事項占到廣東省級政府現有實際審批項目的1/3以上。
尤其以佛山順德區為代表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非常大。順德2011年8月再啟審批制度改革后,目標是審批事項縮減30%以上,審批時間壓縮50%以上。而在總數為5205項的行政管理事項中,3197項劃歸鎮街,占了所有事項的61.4%。
在今年8月推出的“削權名單”中,13個部門又一共清理出1567項行政審批事項,有548項將取消或者優化,而原來由政府承擔的76項工作職能將轉移給社會組織來執行。
順德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調整、取消和下放的審批項目多;二是建立了行政審批的流程和標準;三是科學配置行政審批權;四是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行政審批和服務管理工作。而這一切,與順德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密不可分。順德的大部制改革在全國來說是走在前面,也較為徹底的。
順德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體現了三個“堅決”:凡是市場和社會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堅決取消行政審批;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承擔的事項堅決轉移給社會組織;凡是下級政府能夠履行的職能事項堅決下放給下級政府,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廣東目前和全國一樣,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這也是政府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在這場指向政府自身的改革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則是硬仗中的硬仗。
鑒于此,還須處理好以下問題:一是把取消審批事項和規范管理結合起來;二是把減少審批的隨意性和建立運作機制結合起來;三是相應進行各領域的改革;四是不斷強化和完善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建立行政審批的制衡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五是在審批改革過程中不斷擴大公眾參與合作,限制政府越界,做好公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