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麗水的闕先生就在清醒狀態下接受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今年48歲的闕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多年,幾個月前在體檢時發現左側頸動脈狹窄非常嚴重,幾乎要完全閉塞了。雖然他沒有任何的癥狀,但這卻是一個埋在頸動脈內的定時炸彈,一旦斑塊脫落將導致腦卒中。
當地醫院的醫生建議他接受手術治療。闕先生經過多方咨詢比較后,選擇來邵逸夫醫院住院手術。
主治醫生朱越鋒醫師與病人及家屬多次溝通,根據闕先生的年齡,不到50周歲,建議他選擇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同時采用頸動脈人工血管補片重建。這樣可以長期保持血管通暢,避免再狹窄的形成。
因為闕先生是無癥狀的頸動脈狹窄,做的是預防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這是需要非常慎重的手術治療方式。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朱越鋒醫生與麻醉科周大春主任醫師充分溝通,準備給闕先生行局部麻醉,這樣在手術過程中可以通過與闕先生的語言交流和肢體活動狀態來評估他的術中神經功能情況。這是歐美國家比較常規采用的麻醉和手術方式,但是國內由于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開展的例數不多,如果麻醉和手術經驗不夠豐富,通常需采用全麻和頸動脈轉流管保護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但手術時間長、麻醉費用多,同時由于全身麻醉,無法知曉手術中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不易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非常幸運的是給闕先生做手術的朱越鋒醫師及麻醉周大春醫師都曾經在歐美國家經過規范化血管外科及麻醉專科培訓,對于頸叢局麻下無轉流管腦保護頸動脈手術都有上百例的經驗。
麻醉后,闕先生能非常清晰地和手術人員交談,同時也可以看到監護儀顯示屏上自己的生命體征變化。他的右手握著一個玩具鴨子,如果有任何的異常情況,他都可以馬上擠壓玩具鴨子來發出聲音通知手術人員。同樣,手術中,醫師也可以要求闕先生加壓玩具鴨子發聲來判斷是否有神志、運動的改變。常規消毒、鋪巾,一切都是有條不紊。
很快,切開頸部皮膚,仔細地暴露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等。解剖分離完畢后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在剝離頸動脈內膜的時候要阻斷闕先生的左側頸動脈,這樣,他的大腦就是靠右側頸動脈以及椎動脈通過willis環來提供,而且缺血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阻斷后30分鐘倒計時開始,切開頸動脈、剝離增生的內膜斑塊、固定遠端內膜、使用人工血管補片重建頸動脈,當縫合好最后一針后打結并重新開放頸動脈血流后。通過與闕先生的語言交流和玩具鴨子的嘎嘎叫聲說明整個手術過程非常成功,沒有發生腦血管意外。埋在闕先生頸部的定時炸彈被安全拆除了。
雖然闕先生是頸部的局部麻醉,整個手術過程都是清醒狀態,但是手術后他被要求送到ICU(重癥臨護室)。因為手術后還有很重要的一步是預防頸動脈恢復血供后腦部由原來的缺血狀態到正常供血,很容易產生高灌注綜合征,嚴重的話有可能導致腦出血。
闕先生在重癥監護室接受監測一天后,轉到普通病房,又經過幾天觀察情況正常后就出院了。由于沒有采用全麻手術及頸動脈轉流管,省下了近萬元的治療費用,而且沒有全麻帶來的并發癥,無需禁食,恢復很快。
編輯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