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條令人悲痛的消息在微博上迅速傳開:前遼寧隊球員,曾于2008~2009賽季效力于廣廈的“小姚明”、24歲的張佳迪,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
更早些,4月30日,曾在去年上海世游賽上奪得男子100米蛙泳冠軍的挪威游泳選手,亞力克桑德·達勒·奧恩,因為心跳驟停在美國去世,年僅26歲。挪威泳協稱,奧恩死于心臟病,誘因至今還沒有查清。
據報道,近幾個月間,世界體壇已至少有7名運動員猝死,而心臟病是罪魁禍首。
事實上,這樣的悲劇在我們生活中更多地發生。一位30多歲的公司男職員興致勃勃地在健身房舉杠鈴時發生猝死不治而亡;“感冒”未愈的大三男生參加籃球比賽突然不省人事,醫生最后診斷為猝死。
好端端的健康人甚至強壯運動員怎么會在運動或鍛煉時突然死亡呢?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屈百鳴介紹,其實,運動性猝死大都是心源性猝死(SCD),這些人死亡是由運動和潛在的心臟病共同引起。主要有這樣幾種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不少人有感冒癥狀以為是小病而沒引起重視,在急性期后,還可留有心律失常,甚至有演變為擴張型心肌病而引起猝死的可能。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和康復期皆可發生猝死,因此罹患心肌炎的人一定要注意休息,最好3~6個月后、醫生認可才參加運動量較大的健身運動。
冠心病:近些年,冠心病的年輕化趨勢明顯,30多歲便得并非個別。冠心病猝死者,平時身體狀況表現正常,發病前多數人處于正常生活、工作狀態,但大多數猝死者的冠狀動脈為中度或輕度狹窄病變,只是猝死者并不知道而已。
其他心臟疾患: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一些患者在發生猝死之前可表現出暈厥或心絞痛等癥狀;特發性左心室肥厚,以及像馬凡氏綜合征等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在運動中出現猝死的概率也非常大。
強運動前先體檢
屈百鳴認為,專業運動員有專門的保健醫生,隨時進行監測,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在強度較大的健身運動之前,最好先去做一6aiO9ZIuGcPBZUtOecI3Zw==次體檢,請醫生“診斷”一下是否適宜強度大的運動,常規體檢項目有:
心電圖:目前常規體檢項目中,對心臟一般靠心電圖來檢測,但心電圖一般只能檢測出心律失常、心梗等較明顯性的、處在發病期的心臟疾病。
運動平板試驗:在一個類似跑步機的儀器上進行跑步運動,隨著時間增加,逐漸提高跑步的速度,使心臟負荷達到較高程度,觀察心臟是否存在隱患,一般時長約10分鐘左右。如果沒有出現心臟不適,則表示心臟功能基本正常,如果出現憋悶、難受,甚至疼痛的感覺,則提示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動脈硬化檢測:有條件的話可以接受一種叫“動脈硬化檢測儀”的儀器檢測,通過檢測脈搏搏動波、同時測量手腕和腳踝部血壓,可早期診斷和篩查出動脈硬化。
此外在做健身前要先做準備運動,運動30分鐘左右就要休息一下;盡量挑選通風的室內健身房或陰涼的地方鍛煉,有利于身體散熱和汗水的排出;如果在運動中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惡心等情況,要逐漸減慢運動,然后充分休息,不能盲目堅持,這樣就可以減少或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
如果發現有人在運動中突然意識喪失而倒地時,發現的人應立即將其平臥,拍擊其面頰并呼叫,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部位以確定有無搏動,若無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救治并呼120盡快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