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19世紀最后10年的汽車,被認為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但時至今日,現實的擁堵、污染等問題卻困擾人們的生活。當歐洲許多城市由于汽車造成的空氣和噪聲污染日益嚴重時,1998年9月22日,法國人最早提出“在城市里沒有我的車”的口號。2001年,成都是我國第一個舉辦“無車日”活動的城市,此后,上海、武漢等城市也陸續開展無車日的宣傳。倡導無車,對于降低近些日子時常提起的PM2.5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PM2.5的危害
對關心城市環境的市民來說,PM2.5(細顆粒物)原先是一個很陌生的字眼,2011年10月我國許多地區出現灰霾天氣,造成大氣嚴重污染,許多相關報道提到了PM2.5,并迅速“竄紅”成為社會熱詞。
PM2.5是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這些顆粒細小,肉眼無法看見,相當于人類頭發直徑的20分之一。PM2.5長時間地在空氣中漂浮,吸附大量重金屬、化學污染物,被人體吸收以后,給健康帶來危害。
著名呼吸道專家鐘南山這樣解釋空氣中的污染物:“5微米就到氣管、支氣管,1~3微米就會進入肺泡,肺泡是氣體交換的地方,顆粒被巨噬細胞吞噬,永遠停留在肺泡里,它可引起以下疾病:咳嗽、呼吸困難、肺功能降低,加重哮喘、導致心律不齊,誘發心臟病發作和癌癥。”
一般而言,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則主要來自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
PM2.5與汽車多、堵車、油的品質關系大
PM2.5產生的來源與工業生產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在城市,機動車是主要排放源,汽車燃料燃燒后排出的廢棄物造成PM2.5污染。一位熟悉交通的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機動車尾氣排放,尤其是堵車時發動機空轉是導致PM2.5的主要來源。”
在一些城市,大氣污染中機動車的尾氣占一半以上,在市民活動最多的主城區,汽車尾氣的排放已成了影響危害大氣環境質量和公眾健康的最要因素之一。截至目前,杭城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85萬輛,如果把車頭和車尾連在一起可排成3400公里,這跟10年前相比,已翻了整整7倍,停車位和道路增長遠遠趕不上機動車的腳步。作為宜居城市,難以想象你能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呼吸和生活。
汽車尾氣排放與PM2.5之間的關系,不僅取決于汽車的數量,還與汽車燃油的品質有關,燃料品質中硫含量值越高就越有可能導致顆粒排放上升。據有關部門透露,肺癌發病率居高不下,不能不說與環境污染有關!目前有關部門已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在抓尾氣潔凈技術研發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輛,以減少城市化過程中汽車造成的影響。
與愛車說“分手”
得益于經濟的高速發展,一些城市家庭有一輛車或兩輛車算不上稀罕。但是由此而帶來的交通問題非常突出,特別是每逢遇上出行高峰,道路就像一個巨大的停車場,堵車不但影響工作和學習,也堵出了人心浮躁。怎么辦呢?有些先前有車的市民做出決定:賣掉愛車,重回無車生活!他們說的道理很簡單,一是道路擁堵、油耗大,很多時候,汽車速度還比不上自行車,甚至不如走路。二是油價貴養車成本太高。三是有車的日子太辛苦,磕磕碰碰的事時常發生,有時為了停車常常遭遇“一位難求”的情況,夠煩惱的。四是有車以后人體活動量急劇下降,不利于健康。
與愛車“分手”,我們倡導有益環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是高效率、低能耗方式。在5公里的交通圈內,適合自行車代步,如今在杭州等城市租用公共自行車十分方便,不少市民紛紛選擇公共自行車出行,既環保又鍛煉身體,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政府也要不斷加強公共交通建設,方便市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