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郭劍華主任中醫師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軟傷科主任、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蕁麻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風團狀皮疹時隱時現為主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有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沒有固定發作部位,忽起忽退,瘙癢不堪,但消退后不留痕跡,中醫稱本病為“隱疹”,俗稱“風疹塊”。此起彼伏、反復發作或纏綿數月、數年不愈。本病有以下證型之分,也有相應單方可用。
風寒束表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疹色淡紅或白,遇冷、遇水和吹風后癥狀加重,得暖后減輕,自己感覺畏寒、惡風,冬重夏輕。
防風10克,烏梅6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生麻黃3克,烏梅肉、防風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地膚子、防風、荊芥、苦參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風熱犯表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疹色深紅,灼熱奇癢,遇熱加劇,發熱心煩,便秘尿黃。
銀花、連翹各10克,苦參15克,蟬蛻6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地膚子10克,蟬蛻6克,浮萍5克,大青葉8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胃腸濕熱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心煩,口臭,食欲下降,皮膚瘙癢,發作時伴有腹痛、胃脘不適或惡心、嘔吐、腹瀉。
荊芥、防風各12克,酒軍(即熟大黃,后下)6克,黃芩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神曲、山楂各15克,地龍、苦參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血虛風燥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風團色淡紅或近膚色,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神疲乏力,失眠多夢,常于勞累后皮疹加重。
生地15克,赤芍、當歸、僵蠶各10克,蟬蛻6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生地、當歸、苦參各12克,丹皮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