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術腐敗現象在中國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了學術秩序,損害了學術界的聲譽,影響了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學術期刊作為遏制學術腐敗的重要防線,對目前的學術腐敗泛濫現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防范和治理學術腐敗上也大有作為。通過提升編輯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質,實現編輯學者化、專家化,增強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規范稿件的初審程序,嚴格執行審稿制度,加強編輯部制度管理,在建立一套獎懲機制的基礎上提高編輯人員的待遇,學術期刊完全可以起到防范和治理學術腐敗的作用,為凈化學術空氣、維護學術尊嚴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學術期刊 學術腐敗 三審制度 期刊質量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4-0035-05
1 引 言
學術期刊的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學術期刊的質量除了包裝質量、裝訂質量、紙張質量及編校質量之外,最重要的是學術文章的質量。學術期刊編輯作為學術文章的第一道把關人,對期刊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越演越烈的學術腐敗問題,對學術期刊質量是一個沉重打擊,它嚴重影響了學術期刊的質量和發展,使學術創新能力大大下降,學術道德嚴重滑坡,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喪失殆盡,也因此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并從不同角度探討其根源和治理措施??v觀各種觀點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學術腐敗的根源在于學術界,是其中少數人急功近利、學術道德低下、學術精神缺乏所導致,這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包括學術管理不健全、學術評價機制不完善等。誠然,這些因素的確是導致現在學術腐敗問題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筆者認為,作為學術期刊的“守門人”,學術期刊編輯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編輯作為編輯活動的主體,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介于信息來源與信息目的地之間,通過一定的創造性活動和勞動手段,對學術文章進行篩選、修改與加工,將作者的學術論文轉變為文化產品。也就是說,作者提供的學術文章只有通過編輯的創造性勞動,才能最終成為產品,得以發表。因此,如果編輯人員在編輯工作過程中盡職盡責,不徇私、不失察、不漠視、不懈怠、不懼名、不畏勢,就會防患于未然,把各種學術腐敗拒之門外,從而大大減少學術腐敗現象,凈化學術空氣,提高學術期刊質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筆者才認為學術期刊對學術腐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防止學術腐敗上也大有作為。
2 我國學術腐敗的現狀及其界定
學術腐敗現象歷來有之,不僅現在有,過去也有;不僅中國有,其他國家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一樣有。韓國著名的“科學家”黃禹錫在人類肝細胞研究方面造假,欺騙了全世界;德國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因博士論文涉嫌抄襲,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引咎辭職。只是近幾年來,中國的學術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而且中國的學術腐敗事件絕大部分最終都是不了了之,真正做出嚴厲處罰的很少。以2009年為例,被媒體曝光的學術腐敗事件多達十幾起,而且牽涉的都是大學教授、大學校長甚至院士等學術重量級人物。如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其中就牽涉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與楊倫合著的文章被證實至少80%的內容原封不動地復制了某大學老師的文章;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黃慶發表的兩篇文章涉嫌抄襲或過度引用;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候選院士周祖德與其博士生在某會議上聯合署名發表的論文涉嫌抄襲;井岡山大學的教師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C卷或E卷上的70篇文章均存在數據造假行為[1]。2010年同樣發生了很多轟動一時的學術腐敗事件,如唐駿的“學歷門”事件、肖傳國的“反射弧”事件、張悟本的“學歷門”事件、清華大學汪暉教授的“抄襲門”事件,以及曾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得主李連生涉嫌學術成果造假事件[2]等。
這些學術腐敗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不僅危害著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造成了傷害。學術腐敗意味著社會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其直接后果是整個國家不能取得應有的知識進步,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應有的增加。同時,學術腐敗敗壞了學校教育的精神氛圍,污染了莘莘學子的心靈,使得虛無主義之風盛行。更值得關注的是,學術腐敗可能導致理性公信力的喪失和民族精神的空心化。最后,學術腐敗在國際上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信譽損失[3]??梢哉f,學術腐敗在我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花大力氣懲治的時候,不應該再停留在個人或者某個單位集體的層面,而應該上升到國家制度的層面,用法律來規范學術制度。
雖然我國現階段學術腐敗如此之嚴重,危害如此之大,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對學術腐敗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更多的只是對存在于我國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等不同領域的學風文風問題、學術道德敗壞等現象的一種籠統的稱呼。綜合來看,目前學術界對學術腐敗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腐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術腐敗是指學界中一些集體和個人為了謀取利益,采取不正當手段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低水平重復等;狹義的學術腐敗是指在學術活動領域中,擁有學術權力的人為謀取個人私利或集團利益濫用權力而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學霸”現象、學位申請與授予中的腐敗、學術評審中的腐敗以及學術界中的“交易”行為等[4]。另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腐敗是指利用權力、金錢、其他物質或精神方面的利益,以非法的或不正當的手段為自己或幫助他人獲得學術成果、學術聲譽、學術地位或其他與學術有關的利益。并且認為,學術腐敗必然導致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而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給學術腐敗以可乘之機,但學術腐敗并不等同于學術失范和學風不正[5]。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腐敗是指在學術、教育、文化等領域進行的違法違規、權錢交易、學術剽竊、弄虛作假等現象[6]。關于學術腐敗的定義及表現,美國科學院用FFP作了概括,即捏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7]。
筆者認同學術腐敗的廣義和狹義之分,并且認為與期刊編輯部有關的有三種不同的學術腐?。阂皇亲髡叩某u剽竊、弄虛作假、低水平重復等學術不端行為;二是期刊的關系稿、人情稿泛濫等學術不良行為;三是編輯的尋租行為,如編輯與作者的權錢交易,與發表論文的中介組織“友好合作”等。這三種學術腐敗行為,有的是編輯個人的直接行為,有的是編輯的失職行為所造成的學術腐敗顯性化。從學術腐敗的廣義和狹義的角度來講,第一種屬于廣義的學術腐敗,第二種和第三種屬于狹義的學術腐敗。這三種不同的學術腐敗行為,應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防范與治理。
3 學術腐敗的防范與治理
3.1 對作者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低水平重復等學術不端行為的防范與治理
作者的論文存在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低水平重復等學術不端行為,雖說主要責任在作者,但是一旦刊發,責任編輯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防止此種現象不再發生,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編輯個人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質,實現編輯學者化、專家化。編輯素質和學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刊選文章的質量。一名合格的編輯,一方面應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另一方面應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積極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把握學術前沿動態,真正實現學者化、專家化。只有這樣,才能對稿件進行鑒別,將低劣稿件擋在門外。
其次,規范稿件的初審程序。責任編輯在負責稿件的初審時,必須完成對稿件的檢索認定工作。首先,以作者名在期刊網上檢索該作者的文章,看該作者的該篇文章是否已經發表,或者以相似題目或主題發表;同時判斷該作者以前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并根據該作者發表文章的期刊檔次間接初步判斷其學術水平。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僅僅是一個初步判斷,論文的學術水平如何,還需要通過認真審核來確定。其次,以該稿件的主題詞或者關鍵詞在期刊網上進行檢索,查看相關主題或同類研究論文的發表情況,并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一是可以了解該主題的研究現狀和層次,二是可以發現該稿件與它們之間的相似度,是否有新意或者與現有文章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區別。若該研究主題發表的文章很多,并且該稿件與它們之間沒有多大的區分度或者說沒有多少新意,只是拼湊別人的觀點,那么該文章就沒有再發表的必要。最后,以該稿件的標題或者相似標題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搜索,以確定該稿件是否通過網絡方式或其他媒介(如專著)發表。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搜索的范圍更廣,信息更新、更全面,從而可以初步確定該稿件的內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存在重復發表以及是否存在復制粘貼等現象。
再次,借助網絡技術,使用中國知網開發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或萬方數據庫開發的論文相似性檢測系統。在完成第二點的檢索程序之后,可以使用這兩個系統對稿件進行檢測,看是否存在復制粘貼現象,重合率或相似度有多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這兩個系統是電腦自動比對系統,因此存在四個比較嚴重的缺陷:一是只能檢測出與收錄在該數據庫中的文章之間的重合率或相似度,若與沒有收錄在數據庫中的文獻重合,則無法檢測出結果;二是無法檢測出那些有意修改語句以逃避檢測的拼湊文章,或者說對這些文章的重合率檢測結果很低甚至為零;三是對圖表、數理模型及公式的檢測結果不甚理想,或者說無法檢測出結果;四是無法排除屬于注釋或者參考文獻的正常合理引用情況,因此不能僅靠檢測結果來判斷文章是否存在學術不端現象,還應該認真審讀原文,判斷相關內容是否屬于合理引用的范圍。至于合理引用的比例達到多少屬于學術不端,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標準,但是存在一個底線,那就是合理引用的內容不能構成文章的核心觀點。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現在很多編輯部都在使用這兩個系統,但是這兩個系統只能檢測重合率或相似性,不能得出文章的選題是否合適、是否有價值的基本判斷,因此即使使用了檢測系統,筆者認為仍然需要從第二點所論述的三個方面對稿件進行檢索認定。
最后,建立一定的懲罰機制。這里的懲罰機制包括兩個方面:對編輯的懲罰和對作者的懲罰。一旦刊發的文章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責任編輯難辭其咎,對之進行相應的懲罰也是理所當然的,主要的懲罰措施是批評教育,若屢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則可酌情考慮調崗或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對作者的懲罰是必須的,編輯部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輿論宣傳優勢,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作者堅決予以曝光,并建立“黑名單”,規定若干年內不再接受該作者的稿件,并通告作者所在單位的學術委員會。各個期刊之間53627ae3e7bf9df0ef91d90909278991e602d0eb666999b603b165993ec0d6b6還可以結成同盟關系,共同抵制學術腐敗,從而加大對作者的處罰力度。另外,還可以根據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對作者提出訴訟,通過法律手段約束作者行為,增加其違法成本。
3.2 對關系稿、人情稿泛濫等學術不良行為的防范與治理
關于關系稿、人情稿,筆者這里首先要說明幾點:第一,人是社會的人,不是一個個單獨存在的,因此關系稿、人情稿不可避免(這里指的是它的客觀存在性,并非指它已經刊發出來);第二,編輯應該把握一個尺度,守住底線,不能丟掉作為編輯的基本原則;第三,本文所指的關系稿、人情稿特指那些未達到期刊的基本發表要求,由編輯硬性刊發的稿件,那些達到期刊發表要求或者通過修改達到發表要求的稿件,不在本文論述的關系稿、人情稿的范圍之內。既然關系稿、人情稿無法避免,而作為編輯又要守住底線,把握原則,那么如何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呢?如何防止關系稿、人情稿泛濫等學術不良行為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以考慮。
一是嚴格審稿制度和程序?!秷D書質量保障體系》第八條規定,堅持稿件的三審責任制度;三審環節中,任何兩個環節的審稿工作不能同時由一人擔任。第九條和第十一條規定,堅持責任編輯制度和“三校一讀”制度。這些制度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期刊出版質量?,F在很多期刊編輯部為了保證期刊質量,還細化了三審制度,由編輯負責初審,初審之后的稿件通過雙向匿名專家復審,最后再由主編終審。有些還實行了審稿回避制,對親戚、朋友的稿件進行回避。應該說,若三審制度得到完全的貫徹執行,關系稿、人情稿是可以杜絕的?,F實中很多期刊存在關系稿、人情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審制度沒有完全落實,尤其是中間的雙向匿名專家復審,在很多期刊都是名存實亡,由此導致關系稿、人情稿泛濫成災,從而最終影響期刊質量。三審制度的執行,難就難在專家復審環節,這一環節除了程序繁瑣、周期長之外,更令人頭疼的是對專家的選擇。審稿專家的學術水平、道德修養、價值觀都會對審稿結果產生影響,因此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稿件的質量,很多期刊會選擇多名專家對同一篇稿件進行審查。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在審稿專家的選擇上,可以采用如下辦法。建立本刊優秀文章作者數據庫,數據庫的內容包括作者的姓名、聯系方式、職稱、學歷及研究領域或方向等,若有相似或相同選題的投稿,可以轉發給這些作者進行匿名評審。這樣的數據庫的建立,至少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作為匿名審稿的專家庫;二是可以建立與優秀作者之間的聯系,這樣既可以培養優秀學者,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術發表平臺,又可以聯系優秀稿源,從而提高刊物質量,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是增強編輯人員的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提高其“主人翁”精神。人情與原則猶如一副擔子的兩頭,一頭“人情似山”,一頭關系到期刊的前途命運,孰輕孰重掂量便知[8],作為一名編輯,應該把所在期刊的質量作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它;把所從事的職業當做事業來做,并愿意為此做出犧牲;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協調好“公與私”“義與利”的關系,以維護學術的嚴肅性以及編輯部和廣大讀者的利益;同時還要有強烈的“主人翁”精神,以一種編輯部主人的態度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稿、人情稿,做到既堅持原則又以人為本,維護期刊的聲譽,促進期刊健康發展。
3.3 對編輯尋租行為的防范與治理
編輯通過尋租,與作者進行權錢交易,或者非法與他人合作出賣版面等行為,嚴重違背編輯的職業道德,有損期刊的聲譽,違反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因此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3.3.1 加強編輯部制度管理
作為一名普通編輯能有尋租的機會,起碼說明編輯部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歷以及和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的制度設計來完善編輯部的制度管理。
一是稿件登記制度。編輯部應當規定所有稿件必須登記并編號,只有經過登記的稿件才能進入審稿程序,未經編輯部編號和分發的稿件,不得進入審稿、編校流程。這樣可以從來源上限制部分“交易稿”,壓縮尋租的空間。
二是審稿制度。編輯可以尋租尋利,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存在租,二是編輯有一定的權力(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至少可以部分決定稿件的取舍,這是編輯可以尋租的兩個基本前提。因此,若要真正消除編輯的尋租行為,必須清除這兩個前提。對于第一個前提,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市場化改革,走市場化道路,但是就我國期刊界的現狀而言,還無法做到所有學術期刊市場化。對于第二個前提,就是要限制編輯的權力,讓單個編輯無法決定稿件的錄用與否。嚴格的三審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可以限制編輯的權力,從而使其無法產生尋租行為。編輯部應該嚴格執行三審制度,所有稿件只有經雙向匿名專家評審后方可進入編校流程。
三是監督協調制度。按照正常的審稿、編校程序,一篇稿件至少要經過三個人之手才能刊發,這其中的協調配合自不必說,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家可以在各自責任明確的基礎上相互監督。這是一種內部監督,為了防止這種監督流于形式,形成“一團和氣”的局面,還需配合獎懲制度。
四是獎懲制度。對遴選出優秀稿件的編輯進行獎勵,對在編審過程中及時識別、發現稿件學術腐敗情況的專家和編輯給予獎勵。反之,對挑選的稿件在匿名評審階段或終審階段經常被否決的編輯要適當減少其發稿量,對違反編輯部規定,進行權錢交易、非法和他人合作出賣版面的編輯,一經查實,要堅決予以處罰。
五是編委會制度。這是一種外部監督機制,運行良好且有效的編委會制度可以從外部對稿件質量和期刊質量進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編輯這種不端行為的蔓延。
最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現在很多期刊編輯部都采用了一套完整的網上投稿、審稿、查稿系統,它在極大地方便作者的同時,也給編輯部工作帶來了便利。另外,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縮編輯尋租的空間,起到一定的防止學術腐敗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有限,還需要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防范學術腐敗的作用。
3.3.2 提高編輯人員待遇
編輯人員之所以尋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利”,因此,提高編輯人員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編輯的尋租行為,從而減少“交易稿”。以高校學報為例,目前高校學報編輯的待遇不及同一高校的教師,教師講課有課時費,而編輯編稿卻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本職工作,沒有另行計算工作量;而且學報編輯部被視為教輔部門而不是學術科研單位,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編輯在高校里也無地位可言。這些都嚴重打擊了編輯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在現實生活的強大壓力下,使得有些編輯心理“異化”,走上違法違規的道路。
4 結 論
學術腐敗現象目前在中國學界已經非常嚴重,它嚴重擾亂了學術秩序,損害了學術界的聲譽,影響了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學術期刊既是學術腐敗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也是遏制學術腐敗的重要防線,對我國目前的學術腐敗泛濫現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學術期刊有責任有義務為防范和懲治學術腐敗、凈化學術空氣、維護學術尊嚴貢獻一份力量。本文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針對學術腐敗在期刊編輯部的三種主要表現形式,分析學術期刊防范和治理學術腐敗的措施,以期為我國學術事業的發展盡一份薄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列的只是與期刊編輯部有關的三種主要的學術腐敗形式,并不是全部,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表現形式還可能不斷翻新,而且針對這三種形式的防范措施也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另外,抵制學術期刊的學術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作者、審稿專家、讀者和期刊主辦主管單位的合作與支持,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學術腐敗現象進行大力打擊和懲罰。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學術腐敗,還學術界一方凈土。
注 釋
[1][5]葛劍雄.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探究與思考[J].民主與科學,2010(2):49-53
[2]李征,俞陶然.學術腐敗盛行,“社會的良心”何在?[N].新聞晚報,2010-12-24(8)
[3]崔宜明.學術腐敗,究竟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危害[J].黨政干部文摘,2009(5):14-15
[4]李建華.究竟什么是學術腐敗[J].廉政論壇,2005(2):35-40
[6]楊玉圣,張曉凌.杞人之憂 憂懷天下:關于學界不正之風與學術腐敗的對話[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7-10
[7]山崎茂名著;楊艦等譯.科學家的不端行為[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64-65
[8]原麗欣,洪小冬.談學術期刊中的“人情稿”及處理[J].今傳媒,2010(1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