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迎來了辛卯年冬天第一場瑞雪,踏雪尋梅,我們要尋的是一枝芬芳老梅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田春鳥。
眼前的長者便是田春鳥,精神矍鑠,慈祥和藹,舉手投足間盡顯名伶風骨。他是新中國成立后,河北省培養的第一批河北梆子藝術名家,74歲高齡仍然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瀟灑“小生”。
從藝先做人
在田老家的墻上掛著一幅精美的“福”字十字繡,他告訴記者,這是一位素不相識的出租車司機送的。這位戲迷朋友特別愛聽田老的戲,他說自己通過聽戲,喜歡上了河北梆子,愛唱河北梆子,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很感謝田老,送來了妻子親手繡的十字繡。“從藝先做人”也是田春鳥信奉的準則。他是1964年入黨的老黨員,工作中、生活中,處處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田老至今仍然住著不足70平方米的文化廳高職樓宿舍,許多同事都買了大房子或別墅搬走了,可他一住就是20多年。田老說:“這套房子對我來說就是溫暖的家,每日爬爬樓梯是個鍛煉,周圍環境也不錯,屋前有幾棵超過我們五樓的梧桐樹,北面有兩株并蒂槐樹,每天都能聽到麻雀、喜鵲的鳴叫,這就是美好的生活。沒有那么多錢更換,也舍不得離開。”
榮華富貴沒有一個上限,但是個人的幸福卻有“下限”。田春鳥覺得只要保證生活質量在預想的下限之上,便可以活得舒適安詳,不再多費心思去奢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踏踏實實地去搞自己的藝術,為梆子事業做點兒事,心里才充實。
田春鳥的家鄉是保定蠡縣,蠡縣是出了名的“梆子窩”,大人小孩都愛聽河北梆子。田春鳥從十一二歲就迷上了梆子。他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便跟村里的梆子藝人學戲,偶爾還會登臺演出。1952年,田春烏考上了河北省實驗劇院梆子團(河北省梆子劇院前身),因為當時小生演員極缺,他主攻小生,憑著對梆子的熱愛和農村孩子的吃苦勁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對每出戲、每句唱詞反復琢磨,由此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上世紀80年代由于連續演出,嗓子疲勞過度,發聲方法欠科學,田春鳥患了聲帶小節,有失聲之虞。也許是因禍得福,他學習了上海林俊卿博士的“咽音”方法,不管寒暑,始終沒有放棄,不但治好了嗓子,而且還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各種高難度的唱法,在真聲與假聲互相轉接過程中,巧妙運用真假混合聲,豐富發展了河北梆子的小生唱腔,形成高亢圓潤、吐字行腔清晰、韻味甘醇、收放自如的演唱風格,被譽為“河北梆子權威小生”。
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扎扎實實地先做好人,才能唱一出轟轟烈烈、長長久久的藝術大戲。
曾與三代名伶合作
在田春烏60年的藝術生涯中,扮演的小生角色多為配角。因為在河北梆子中,小生挑梁的劇目很少,很多突出的是旦角。因此,舞臺上的田春烏多以綠葉身份出現,先后輔佐了三代名伶。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陪已故的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賈桂蘭(小金剛鉆)、李桂香、趙鳴岐、張金秋、李淑惠等同臺演出多部劇目,受到廣泛好評。隨后他又與齊花坦、張惠云等同代著名演員合作,共同演出了膾炙人口的《陳三兩》、《蝴蝶杯》、《天仙配》等經典傳統戲。
不過,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與裴艷玲、彭蕙蘅這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合作。1984年,他為了配合裴艷玲演出《鐘馗》,放棄了排演以自己為主的小生戲《周仁獻嫂》,雖然他在《鐘馗》里扮演的杜平戲份并不多,但卻細致大方,穩健灑脫,很好地配合了裴艷玲,與她的表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令《鐘馗》增色不少。
1994年,彭蕙蘅排演《美狄亞》也找到了田春鳥,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積極地協助排練,為了能夠節省時間,田春鳥干脆把被褥和行軍床搬到了劇團排練場,吃住都不離現場。
談及這些甘當綠葉的日子,田春鳥笑得很淡定,他說戲曲藝術是一個整體,既需要“紅花”,也需要“綠葉”,并笑言可能是自己比較老實厚道,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找他來配戲。在他的眼中,當綠葉沒有什么不好,只要是為了梆子,為了戲曲,所有付出都是值得。
傳承“非遺”做人民藝術家
1997年,田春鳥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他退而不休,積極參加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動,演出場地既有河北大戲院、河北電視臺這些在人們眼中國家一級演員本該出現的舞臺,又有社區、工礦、村鎮等設旋簡單的露天場地。在田春鳥看來,戲曲來自民間,就要歸還人民,能給老百姓帶來歡樂,是戲劇工作者應該應分的事兒。
特別令人欽佩的是田老對河北梆子后繼人才的培養,不計報酬,費心費力,看到一個好苗子便悉心呵護,恨不得把看家的本事都傳授給學生。自2001年以來,他教的學生丁云飛、茍欣偉、田斌、崔鈺碹等,獲河北省、石家莊市及“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一、二等獎和中國少兒戲曲藝術小梅花獎,有的已畢業分配到國家正規院團成為骨干演員,有的當選為縣級劇協主席或秘書長,他無償輔導的省內外河北梆子戲迷與票友不計其數。
田春鳥首先牽頭在新樂市職教中心辦起了河北梆子藝術專業班,沒有資金,他自己想辦法,聘請退休的梆子教師和樂師,所謂的“工資”就是來回的“路費”,但是大家沒有怨言,懷著一顆對梆子的摯愛之心,硬是把這個梆子班辦得有聲有色,因成績顯著,于2000年整體搬遷到省會的河北省梆子劇院,改名為“河北梆子少兒培訓基地”。2005年,田春鳥面對河北梆子演出市場日漸萎縮,演職員工待遇偏低,優秀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又積極主動和河北梆子劇院第17任院長李建鎖(也是田老的學生)共同向省政府撰寫了實際情況匯報與建議書,引起有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省政府于2006年特批給河北梆子劇院48名事業編制,把少兒培訓基地和省藝術職業學院優秀畢業生分配到梆子劇院,充實了梆子劇院的新生力量,化解了當時河北梆子人才斷檔的危機。
像戲曲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流動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其藝術的傳承主要靠藝人的口傳心授。許多名藝人,既是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們掌握并承載著戲曲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的表演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源泉。田春烏其人其藝,無愧于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這一殊榮。
田老的人生格言是:“做人從藝德為先,勤學苦練勇登攀。不求太多只求夠,知足常樂人平安。”中國的戲劇正是因為有像田老這樣物質上知足,藝術上不知足的人民藝術家才得以傳承發展,生生不息。
(責編: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