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維穩的“治標”和“治本”
有些地方,只看結果,不講過程和方式,反而埋下了次生和連鎖反應的隱患。而一些影響穩定的事情發生,往往源于群眾的切身利益、現實利益受到侵害。對于這種情況,僅靠末端處置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加強源頭治理,把不穩定的“病根”挖出來、去除掉,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北京晨報》:
權威發布應跑贏謠言
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有意無意地延遲公布災難或事故信息,甚至可以打出“維穩”的體面理由。在眼下的這個信息時代中,任何信息都是堵不住的。沒能力使信息透明,是失職,有膽子使信息封堵是失智,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現時代官員該有的職業品質。
《北京晚報》:
城管洋了又如何
執法就意味著會有強制力。這幾位國際友人并非公務員,不能因為他們漢語流利就把執法這么嚴肅的事情擅自托付。管理城市終究是自家事,當有一天人們習慣于這些陌生的面孔,握手和勸說不再管用的時候,是不是就該請外星人城管了呢?
《新聞晨報》:
如何衡量煙企的“貢獻”
煙草行業作為壟斷產業,每年給中國帶來很大的收益。目前中國的煙民約有3億左右,對于政府來說,由此產生的稅收是財政收入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對于一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來說,這筆錢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控煙有助于推動健康、環保等公益事業,而煙草銷售又意味著可觀的財源,兩者之間的取舍,確實是對地方政府施政著力點提出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