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14日上午9時15分,年輕的中國空軍某飛行團團長王樂,與他的戰友李福,穿好了抗荷服,在位于法國東南部風景秀麗的奧朗日115空軍基地,登上了法制幻影-2000B多用途戰斗機。他倆將分頭與法國飛行員同乘戰機,在異國36000英尺的高空進行“一對一”的自由空戰。
與王樂同架飛機的是法國空軍大隊長Juss,與李福同機的是法國飛行員Deadly。一切準備就緒,兩架飛機準時起飛。一場空中自由搏擊,在沒有任何預先協同的情況下展開了。
空域中,兩架飛機相向靠近,控制戰機的Juss迅速把油門推到全加力位置,下降高度進入急俯沖,到達對方下視盲區,欲躲避對方的目視與雷達發現。Juss將飛機拉起,進入太陽方向。李福所乘戰機發現雷達目標丟失后,進入目視搜索,突然一個巨大的黑影從他們左側出現,像一條巨鯨躍出海面。由于相距非常近,李福感到從未有過的壓迫感,他立刻判斷出對方想占據高度優勢,前艙飛行員迅速左轉,意圖置尾,占據主動,但為時已晚,王樂所乘戰機構成了射擊條件。這個回合,王樂方險勝。
如此完全自主與高度刺激的空中對決,令王樂體驗到法國人的自由風格與冒險精神,也體驗到異國空軍訓練的難度與強度。落地后,坐在前艙的Juss回頭沖王樂笑著豎起了大拇指。
回到北京,在空軍總部的賓館里,王樂與記者在交流中深有感觸:“走出去,才發現外軍的組訓模式與訓練理念有著鮮明的特點,令我們感受到強烈的沖擊和碰撞。此次收獲的不僅是閱歷,還有開闊的視野與新的感悟?!?br/>
“作為一支正在崛起的大國空軍,我們需要在國際上展示自己的存在價值,游離于國際體系之外,我們的發展和存在就無從體現,國際交流的模式不僅僅是學習與走訪,還要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在參與中體現我們的價值,從而提升大國空軍的形象。”
正如王樂所說,如今,戰略空軍的顯著特征是外向型與開放型。新時期對空軍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維護國家利益,在國際環境下實現聯合作戰的理念,樹立大國空軍的責任意識,擔負更多的國際義務,來協助并參與維護世界和平,是任何一個大國空軍必經之路。如此,我們必須懂得面向世界、走出國門的意義所在。
挑戰極限的飛行 任何事物的改革與發展,關鍵是機制和管理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是需要借鑒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學習先進的機制和體制,需要深層次的技術與人才的交流,更需要以一個開放的思維去消化和吸收已經成熟的成果體系,這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中國空軍在轉型初期同樣如此。
1991年,中國空軍第一次殲-10試飛員會議召開,共有來自作戰部隊和試飛部隊的18名飛行精英參加。其中有一名叫徐勇凌的飛行員,強烈渴望能夠前往俄羅斯接受試飛員培訓。
夢想終于成真。1993年10月24日,徐勇凌與同行踏上了前往俄羅斯的征程。
到達莫斯科機場已是深夜,出港大廳頂棚是黑壓壓的鋼鐵結構,俄羅斯海關生硬的語氣還有那種冷冰冰的嚴格盤查,令他內心升起一絲壓抑感。他有一種預感,等待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會是完全嚴格而陌生的挑戰。
果不其然,徐勇凌第一次飛蘇-27飛機,就領教了俄羅斯人剽悍的作風與過硬的飛行技術。起飛后,他按照國內飛儀表的動作精細柔和地操縱著飛機,沒想到后艙的教員突然壓桿打在他的大腿內側,耳機里傳來教官的吶喊:you are fighter(你是一個戰斗機飛行員)!
在以后的飛行中,他逐漸適應了俄羅斯教官的潑辣風格和高超的駕駛技術,連續過載7g的方塊筋斗,載荷把脖子都壓彎了,倒飛躍升中,整個人都倒扣過來頂在了座艙蓋上,高度100米通場,然后在跑道上空突然做一個筋斗后直接著陸。
這種挑戰極限的飛行,在當時國內,徐勇凌想都不敢想。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恐懼飛機。但那種緊張而刺激的生活并未離他而去。
有一天,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能見度不足1000米,俄羅斯人居然駕機起飛,著陸時已經是夜里,在覆蓋著雪的跑道上著陸,他親眼看見俄羅斯試飛員把一架拉-39飛機開到了跑道外的雪地里,然后拖出,第二天繼續升空。
在這種異常狀態下學習試飛,徐勇凌慢慢開始融合自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一邊練飛行,一邊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
俄羅斯的試飛技術是世界上頂尖的,他們擁有一流的試飛員和試飛員培訓機構。他記得第一堂課是講述飛機的性能,教官是一位有著豐富試飛經驗的教員,曾經參加過無數的風險試飛項目。一上來,教官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流場壓力公式,這個公式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更不要說理解。徐勇凌就先記下來,然后再慢慢消化。他利用課余時間,把所有筆記重新抄寫一遍。在上理論課時,先是在教室里把飛機的座艙圖臨摹下來,回到宿舍后再將草圖變成規整的圖紙。直到離開俄羅斯的前一天,終于完成了所有課程,他從俄羅斯帶回了整整10大本講義和200萬字的學習筆記,這份寶貴的資料對他回國后的試飛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已經是國際試飛員的徐勇凌,在談到那次出國培訓時,深有感觸地說:“依托外軍技術優勢與教育資源培養我空軍現代化建設的急需人才,不僅可以快速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掌握現代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而且能夠成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空軍建設與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br/>
像種子一樣 空軍屬于高技術軍種,尖端技術的應用不斷推進,新的理念和作戰樣式不斷推出,中國空軍要實現向大國空軍轉型,需要與國際接軌。因此,國際交流與軍事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空軍急需引進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又一次進入務實性對外軍事交往的重要階段,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外訓成為一條有效的捷徑。
現任空軍工程大學導彈學院發射工程系電力自動化教研室主任程培源,有幸成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空軍引進第三代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第一批出國參加培訓的留學人員之一。
1992年11月8號,兩架圖-154飛機從北京一軍用機場起飛。機內載著150多名從空軍院校、基地和科研單位精挑細選出來的導彈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此行目的是前往俄羅斯進行為期半年的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培訓。結束后,他們將承擔起中國空軍經歷幾十年后,再次引進的某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教材編譯、理論教學、培訓及實際操作等工作。
飛機先降落在位于莫斯科周邊的弗拉基米爾市,放下12名學習三坐標雷達專業的技術人員。下午3時,飛機再次起飛,前往圣
KhgPSthP4gRcRjKNe+tYxy0xhCO5TRDIj40ugg+H+mw=彼得堡。程培源和來自不同單位、不同專業的年輕人將在俄羅斯防空軍培訓中心外訓樓,接受理論與操作培訓。
冬天的圣彼得堡,最低氣溫零下30多攝氏度。那時只有25歲的程培源,還是一個剛剛畢業兩年的年輕教員。他每天踏著厚厚積雪,往返于教室與宿舍之間。
程培源學的是電源專業,上午進行完理論培訓,下午就到兵器場地進行實裝操作。所學的課程有電設備概述、電源設備原理、配電車設備原理、武器系統戰術和與本專業相關的課程。經過5個多月的培訓,他們完成了實彈打靶訓練,兩發兩中。至此,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理論與操作能力。
1993年4月,與程培源一起受訓回國的另外11名空軍導彈學院教員,又趕到剛剛引進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北空導彈某師。他們將承擔起中國空軍首批新型地空導彈系統引進后,部隊使用與維護的理論、操作培訓任務。當年8月,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完成交接配發部隊,校裝、驗裝、培訓,程培源與回國的同事又進入理論與操作的指導。11月,首批4套新引進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圓滿完成了駐訓打靶任務。
完成任務回到學院,這12名年輕的技術骨干被分流到各專業教研室,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他們又著手學院教材、資料、圖冊和學習筆記翻譯整理工作,經過兩年多努力,1995年3月,空軍導彈學院正式出版第三代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教材。1995年9月,學院在本科班開設了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專業。經過一年的專業課程學習,1996年首批學習新型地空導彈武器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分到一線部隊。
這批教員經過國外的系統培訓,回國后就像種子一樣,不斷生根、發芽,壯大。
開放的大國空軍 在2009年慶祝中國空軍成立60周年活動中,中國空軍舉辦的以“超越、展望、合作”為主題的“和平與發展國際論壇”和“空軍武器裝備展”,讓來自30多個國家的空軍首腦與代表零距離接觸中國空軍最新的武器裝備,交流各國空軍的理念與經驗,讓世人的眼光為之一亮。人們意識到,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空軍在大力推進戰略轉型進程中,在對外軍事交往上,又有了更新的理念和思路。
2008年5月14日,法國中校飛行員瓦伊斯與拉伊爾千里迢迢從法國飛到北京。經過短暫的休息,這兩名代表著法國空軍飛行較高水平的戰斗機大隊大隊長,懷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又踏上了開往徐州的列車。
他們是受中國空軍邀請來華駐訓的,他們將在空軍航空兵某訓練基地,與中國空軍飛行員同駕戰機,進行特技、編隊和戰術動作飛行。
5月17日下午2時30分,這兩名法國飛行員與中國飛行員一起來到了機場,試裝后短暫的座艙實習,他們與中國空軍飛行員一起接受指揮員課目下達。
開車,滑行,飛機沖出跑道,飛向天際。
通過這次駐訓,兩名法國飛行員對中國空軍部隊的組織編制、指揮體制、訓練方式、飛機技術指標及其戰術性能均有了解,對中國飛行員的素質和技術留下了深刻印象。
時隔5個月,2008年10月12日,中國空軍組成飛行員代表團前往法國駐訓,空軍某訓練基地飛行員于海濤和郭衛東與法國飛行員一同駕幻影-2000B戰斗機。此次單機飛行,中國兩位飛行員體驗到法國空軍飛行員自主準備、自主飛行、按實戰需要培養飛行員獨立決策的能力,為戰斗而飛行,追求以最短的時間改變飛行狀態等特點。這些感受,讓中國飛行員對法國空軍組織、訓練及技戰術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0年3月21日,法國飛行員屈那和洛爾費蘭再次代表法國空軍來到中國空軍某訓練基地駐訓。此次,他們與中國飛行員一起,分別同乘中國先進戰機,進行一對一空戰,體驗中國空軍主戰飛機性能與中國空軍的戰術訓練。
2010年4月14日,中國飛行員王樂和李福,前往法國奧朗日115空軍基地,與法國飛行員一起同乘幻影-2000B,同樣體驗法國空軍的“一對一”自由空戰模式。
平等互動式開展與外國空軍的軍事交流與合作,成為當今中國空軍對外軍事交往中又一種主流方式,同時也顯現出中國空軍走向世界的開放力度與思路。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突出,對外軍事關系全面發展,中國空軍建設進入轉型和跨越發展關鍵時期之后,對外軍事交往與合作的力度越來起大,中國空軍在各國空軍中的影響與地位也不斷提高,已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交往格局。
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國空軍高層領導和軍以上領導干部共有600多人次率團出訪五大洲近百個國家。近50個國家的空軍司令(參謀長)來華訪問。
中國空軍連續組織15批690多名師團級一線部隊、院校主官,乘空軍飛機赴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希臘、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土耳其、埃及等20 多個國家考察學習,組織25批19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空軍專家出訪。派出400余批近3000人次專業人員赴國外參加學術會議和技術交流。選派400余名軍事留學生赴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留學深造。
同時,空軍以更加兼容與開放的姿態,敞開開放之門。近幾年,不斷開展空軍院校對口交流,2003年至 2007年,美國空軍學校3批學員分別到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大學見習交流。巴西空軍學院每年均派專機送學員來訪。2007年以來,法國空軍每年都要派學員到空軍航空大學見習。2009年2月,首次邀請英國、德國、俄羅斯、巴基斯坦、韓國等5個國家空軍主營訓練的軍官來華授課、座談交流……
2005年至2009年,空軍連續參加中俄“和平使命”聯合軍事演習。特別是“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事演習,空軍首次成建制派部隊攜武器裝備跨出國門,完成跨國遠距離空中轉場、空降兵重裝空投試用、使用大型運輸機廣泛實施人員戰略機動。
透過這60多年中國空軍對外軍事交往的歷程,我們看到一支軍種從初期與少數國家交流變成涉及五大洲多國家的對外軍事交往,從初期的單向交流轉變為如今的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一個開放的大國空軍已經沖出地平線,翱翔在藍色的天宇之間。
(文章摘自《中國空軍》2010年6月,文/林源,標題為編者所加,全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