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可能迎來10年內電力供求最為寬松的一個夏天。
比如在浙江,2012年前5個月累計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 0. 63%,其中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0. 12%。在典型城市溫州,6月的供電量比去年同期增長- 9. 53%,增幅較2011年同期下降了25. 03個百分點。5月份的數字則是- 4. 71%和下降21. 22個百分點。
在江蘇,用電量“低速增長態勢”明顯。來自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電力能源處的數字說,全省前5個月工業用電增速比2011年同期回落了9. 1個百分點。
國家電監會的數據則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用電消費增速出現明顯回落,同比增長5. 5%,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6. 7個百分點。
電力數據對于中國經濟是一個重要指標。幾個月前,還有外媒懷疑,中國一些地方政府虛報用電量以印證GDP增長。
如今,對于電力數字的解析,顯示了最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為調整經濟所做的努力和面臨的挑戰。
“今年總體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工業增長速度和往年相比有所下降,有影響,但總體上還是平穩的。”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電力能源處處長李強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工業用電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還包括過去數年中持續推進的節能減排以及經濟結構調整,“有很好的成效”。
如同中國經濟一樣,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電力供應將在“出梅”后接受“最終考驗”。7月11日,全國用電負荷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國家電監會的消息也說,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回暖跡象,尤其是在東部的電力負荷中心,電力需求下行的速度已經出現了放緩的跡象。
作為普通市民,將在2012年的夏天直觀地感受中國的經濟形勢。假如,錯峰、避峰、限電、拉閘又以高頻率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那么一直期待的“探底”可能已經完成。
用電量和輪胎指標 胡兆光,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首席能源專家,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入夏至今,全國沒有出現大面積缺電的局面,但不排除局部地區、個別時段小范圍缺電。這個說法與國家電監會辦公廳負責人7月16日的表態相似:3月份以來全國沒有出現拉閘限電和電力缺口。
目前全國電力市場從總體上講需求偏低,用電增速回落。胡兆光認為,“第一,經濟增速放緩,行業調整,而且與國際經濟的不景氣有關;第二,今年夏季還沒有出現十分炎熱的天氣,居民用電就少了,雨量增大,水電發電供應能力充足。”
在電力行業,對6月中下旬開始的這個特殊階段有個專有名詞——“迎峰度夏”。當夏季電力負荷達到高峰,電力系統為準備順利度過夏季迎接電力負荷高峰而采取一系列措施。
除了提高生產能力、滿負荷運轉以及檢修設備、加強保障,這些措施還包括錯峰、避峰乃至限電等等。
直到每年9月底,各地電力企業以及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乃至國家發改委、電監會才會紛紛召開“迎峰度夏總結會”,宣告每年一次的電力大考結束。
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迎峰度夏
TMofLwn4lxFKayS2I2+IJUccWJcrokJEz6hrztKcQIE=總結會上,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負責人曾總結說,當年上半年全國大多數省份GDP增長達到兩位數,受此拉動6至8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1. 2%,有13個省份的用電量增速在13%以上。不過,當時全國最大電力缺口2535萬千瓦時,比預計減少兩成。
而2012年6月底,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官員在迎峰度夏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預計全國最大空調負荷比2011年增加4000萬千瓦時,但高峰時段全國最大電力缺口減少到1800萬千瓦時左右。
他們估計,最大日用電量有可能達到155億至160億千瓦時,比2011年峰值提高3%至6%。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主任朱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用電量是GDP的先行指標,“從我國具體情況看,用電量變化可以提前一個季度反映經濟走向”。
也就是說,本季度用電量變化與下季度GDP變化方向一致。“2008年以來,除非經濟政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天氣劇烈變化,如重大干旱等,這一規律基本起作用。我們工業化處于重化工階段,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增長變化對用電變化有直接影響。目前用電量下降,鋼鐵、建材等行業增速回落是重要原因。”他說。
胡兆光也表示,用電量與GDP之間是同向的變化趨勢,經濟增長快用電量增速快,經濟增長慢用電量增速慢。
中國上次發生用電量滯緩是2009年,當年全社會用電量年增長5. 96%。在這年的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其實還是負增長狀態,同比下降2. 24%。到10月,4萬億投資作用顯現,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達到15. 87%。
2011年全年,中國用電量同比增長11%至12%。而到了2012年2月降至6. 6%,3月反彈至6. 8%,4月份又下降至6%。
用電量并非經濟形勢的唯一反映。比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子午線輪胎外胎產量,也可以反映經濟情況。因為汽車輪胎的磨損度與物流活躍度等有密切關系。
在這個指標中,同比增幅在2009年1月見底反彈,至2010年1月見頂回落,與用電量、宏觀經濟走勢基本吻合。
傳統制造業的挑戰 2011年上半年曾是經濟帶動用電量增長的典型例子。這一年春節過后,東部地區的企業就急切地恢復生產,使傳統的淡季出現了電力供應缺口。年初開始,重慶、杭州等地就出現了“電荒”的苗頭,創下自2003年以來最嚴重的缺電情況。
在江蘇省,全社會用電量“前高后低”,創下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第二位。
而在溫州,從3月開始就啟動錯避峰方案,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月。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負責人當時表示,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面臨拉閘限電問題突出,從開始每開1天工必須停電2至4天,變成后來的“停10開5”。
不過和江蘇一樣,到2011年下半年全國用電形勢出現變化,這也導致了對迎峰度夏缺口的高估。這一年中國的經濟走勢也呈現“前高后低”的情況。
李強表示,2012年上半年用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工業用電增速減緩。江蘇省前5個月工業用電增速比2011年同期回落了9. 1個百分點。
事實上,隨著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2007年至2012年上半年,江蘇省工業用電比重從81. 82%下降到76. 92%。
同時,行業用電差異較大。2012年以來,江蘇省各行業用電增長出現較大差異,反映出經濟下行對各行業影響有所不同,其中對冶金、建材行業影響尤為明顯。
在1至5月,冶金和建材行業用電增速出現負增長,分別為- 4. 75%、- 7. 21%,醫藥、石化、電子(含電氣設備制造業)增幅較高,分別為11. 25%、8. 88%、8. 61%。
而從行業來看,第三產業用電增長較快,高于全社會用電增速7. 52個百分點。2007年至2011年,江蘇省第三產業用電比重逐年提高,從7. 89%提高到9. 71%。
從全國看,“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二產業用電增速回落較大,電力供求矛盾出現較大緩和,而非電力供應大幅度增加。第二產業用電占全部社會用電70%以上,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調控的大背景下,工業增速特別是冶金和建材工業增速回落較大。”朱彤說。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用電量激增,如廣西。在江蘇省內,經濟稍遜的蘇北用電增長加快。2012年1至5月,蘇北用電增長速度是蘇南地區的3倍以上。
而從2007年至2011年,蘇北五市用電占全省用電比重提高了3. 98個百分點。
從全國看,有6個省區低于3%,5月當月有3個省市用電負增長。而1至5月,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二產業用電增長約3. 8%,增幅回落7. 9個百分點,帶動全社會用電增速回落約6個百分點。其中,僅冶金、建材兩個行業就帶動全社會用電增速回落約3. 5個百分點。
其實,上半年全國單位GDP電耗有所降低,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
數據傳遞了明顯的信息:發達地區第二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需求的減少,是上半年用電量增速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多位受訪人士認為,這是當前經濟形勢以及多年來經濟結構調控的“復合結果”。因此,“有一些積極的意義”。
用電量下滑的局面將有所改變 2009年對于中國電力行業來說,除了數年內最低的增長數字,還有提前完成小火電關停任務。這一年,由于用電需求減少,各地借機關停小火電,甚至使全國“十一五”期間的關停小火電任務超過計劃目標六分之一。
從上個五年計劃以來,一些經濟學家一直寄望嚴峻的挑戰能夠倒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調整。正如胡兆光所說,用電增速回落、經濟增速放緩給政府部門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促使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合理優化能源配置”。
之前在廣東等地,也進行過“騰籠換鳥”等嘗試。
而從剛剛收尾的各地黨代會報告看,除了廣東等地沒有明確GDP目標外,有近20個省市自治區,均提出了未來5年GDP或人均GDP、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同時倍增的目標。
比如廣西,提出在2016年實現GDP、人均GDP翻番的目標,還提出在2021年實現GDP和人均GDP再次翻番。
不過,中央、地方媒體都在7月上旬報道說,由于預計下半年廣西最大電力供應能力約1345萬至1675萬千瓦,最大用電需求約1280萬至1460萬千瓦,電力供需平衡并略有富余。為此廣西出臺政策,鼓勵用電客戶特別是大工業供電企業客戶放開用電。
當地媒體報道說,鼓勵用電的具體措施包括對46家重點企業用電獎勵每千瓦時4分錢的政策。
廣西電網14個供電局還分別成立了增供擴銷組織機構,“加強對企業用電情況的跟蹤和服務,指定專門的營銷客服經理,對重點企業‘一對一’地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確保重點企業開工生產用電增長”。
受益于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目前“廣西大工業用電負荷有所上升”。
從5月份起,長期減半生產的百色銀海鋁、來賓遷江鋁、平果鋁逐步恢復生產,目前產能全部恢復。“四大類行業中,鋁業和有色冶煉用電負荷增速顯著。其中,鋁業類負荷當前117萬千瓦,比4月份增加41萬千瓦”。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在2010年下半年,以拉閘限電為特征的“十一五”節能減排沖刺席卷全國時,廣西、河北等地都曾出現過一天供電幾個小時的情況。
最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公告,廣西2010年單位GDP能耗1. 036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15. 22%,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5%的節能目標任務。
用電量的增速及其應對之道,顯示了自東向西中國經濟不同梯隊的情況和態度。
朱彤認為,第二季度用電量下降預示著三季度經濟增長不容樂觀,繼續下滑可能性較大。“但考慮到6月開始,貨幣政策已經開始逐漸放松,保增長政策逐步重新成為政府政策重心,經濟增長很可能在見底后回升,從而用電量下滑局面將會有所改變”。
其實在華北、華東等傳統缺電地區,雖然增速相對過去普遍不高,但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電網最大負荷已經創下2012年新高或歷史新高。國家電監會也有消息說,東部地區的電力指標已經有探底的兆頭。
“用電量是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是政府政策方向調整的重要判斷指標。用電量連續下滑,經濟增長預期不容樂觀。用電量這一指標的變化,配合經濟增長各項指標判斷,政府必然對政策方向作出調整。”朱彤說。
也許,政策方向的調整,不僅將關系這個正在度過的夏天,也將決定今后中國的夏天,是不是仍然需要拉閘、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