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戰略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制定?先要明確的是,我們該如何判斷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這是一個前提。現在大部分數據,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發布的經濟數據都證明了一個趨勢: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之間世界經濟會有一個大變化。具體而言,十年到二十年之間全球經濟會出現一個新的經濟體,其規模和實力基本上和發達經濟體持平。
也就是說,差不多在2020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要跟如今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基本持平。一旦出現這樣的趨勢,經濟秩序、國際金融體系以及貨幣體系等等,所有的問題都需要重新設定。這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我們需要在這個前提下設計中國未來經濟戰略的框架和實現路徑。
可再生和新能源投資面臨高風險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趨勢?
一個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口結構。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市場轉移。最近歐盟研究所有一份關于世界人口和世界市場的展望報告,認為到2030年世界人口將達80億,其中中產階級人口會有59億,首次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報告認為,這59億人口多數來自新興經濟體國家,所以市場會向新興經濟體國家傾斜,會向發展中國家傾斜。
第二個因素是發達國家技術創新速度放慢。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除了IT技術和CT技術的發展帶來過較快的經濟增長以外,到現在為止,發達國家技術創新沒有新發展。
當年美國曾經想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當做IT泡沫之后的下一個新技術增長點,可迄今為止,美國人的所有努力基本無效。因為首先它不是全新的技術而是一種代替技術,即代替傳統能源,這和IT技術完全不同。代替技術有很多前提,比如成本,如何讓這種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成本下降,靠補貼永遠不能發展。再比如,能源使用是不是效率很高,實際上現在美國人所謂的生物能源轉化率比傳統能源不知道低多少倍。這就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途不被看好。
其次,美國自己有一個傳統能源的新開發技術,即頁巖氣頁巖油技術,能使傳統能源的開發成本遠遠低于可再生能源,所以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缺乏動力。
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應當吸取這個教訓,即可再生和新能源上的投資,未來面臨很大的風險。美國這方面的新技術沒有突破。歐盟是把這種新技術放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但是全球回暖的說法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最近幾年都遭到質疑,發展前景并不好。歐盟現在雖然還拼命用行政規則讓航空公司付碳排放費用,但近年來碳排放市場的下跌已經證明其低迷的前景。
2011年之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交易價格是幾十歐元,但2012年以來已經跌到了幾歐元,基本上沒有了市場。所以這個技術并沒有很大的發展。發達國家瞄準的所謂新技術,實際上沒有明晰的誘人的市場前景。此時發展中國家如果利用現有技術趕超,會大大增強掌握技術核心的實力。中國現在利用現有技術彌補發展速度,可使我們的可持續性甚至超過發達國家。
歐美債務陷阱巨大
第三個因素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當年通用公司老板曾經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對通用有用的事情就是對美國有用的事情。這句至理名言到現在已成為歷史。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特別是全球500強中,大概90%的美國公司都變成了跨國公司,而這90%的跨國公司,其盈利一半以上來自海外市場。也就是說,這些跨國公司對于美國國內市場的依賴越來越小,他們主要的利益都來自海外市場。
同樣的現象也適用于歐盟。以大眾汽車為例,其利益收成一半以上來自于中國市場。
這種態勢決定著很多事情,其中之一是跨國公司不再像過去那樣堅守在母國,他們一定會把各種各樣的研發中心都遷往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因為市場在這里。跨國公司的這些舉動也會拉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反之,由于跨國公司跟原來母國的關系越來越松散,對其經濟貢獻也會越來越小。
第四個根本因素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以歐元為例,歐元區如今被債務攪亂,經濟一再下跌。美國的債務同樣不樂觀。美國國會預算局2012年1月31日公布的報告預測,在2012年9月底結束的2012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1. 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連續第四年破萬億美元,這表明奧巴馬政府還未走出財政赤字困境。
美國國會預算局表示,從歷史標準看,雖然聯邦預算赤字已經開始收縮,但依然非常巨大。報告顯示,2012財年美國財政預算赤字占GDP比例為7%,雖然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但這一比例仍高于從1947年至2008年之間的任何一個財年。即使美國的預算赤字降低到3%,按照這種速度,美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也會不斷上升,導致其債務利息開支不斷上漲,以至于到2030年基本上用財政開支的38%來支付債務利息,到2040年將用財政開支的58%來支付債務利息。美國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用于支付債務利息,這是無法想象的。
歐洲也有這樣的問題。比如說法國現在債務占GDP的80%,如果按照這個債務水平計算,法國需要每年4. 5%的經濟增長才可以維持債務水平不變。而法國這樣的成熟經濟體很難達到這個增長速度。同樣,美國維持其債務水平需要5%的經濟增長,但美國如今經濟增長只有2. 5%。這種情況再發展十年或二十年,這些國家的債務將非常可怕,世界的硬通貨可能會出現很大問題。
力促人民幣成為東亞貨幣體系核心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該如何選擇戰略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清,環境比較兇險。歐美等國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一個辦法——走出債務泥潭只能通貨膨脹。美國專家說,如果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在6%的話,用十年就可以把債務抵消2/ 3,這是唯一的選擇。但是我們知道,全球主要大宗商品期貨的定價貨幣是美元,美元的通貨膨脹會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避開歐元和美元,避開這些定價貨幣。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在世界未來經濟格局中的布局非常重要。東亞要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的中心,成為一個脫離美元和歐洲的體系。歐元就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元大幅度通貨膨脹的時候形成的歐元體系。但是,如何使東亞國家避開歐元的教訓非常關鍵。
中國需要考慮人民幣在整個結算中的地位,也就是某種程度上保持人民幣購買力的堅挺態勢,使人民幣成為東亞貨幣體系的核心。這需要納入中國經濟戰略考慮,否則我們難以避開外來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動蕩和損失。
其次,在大面積通貨膨脹到來之際,為了防止外匯儲備損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投資,減少外儲。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
其中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重塑中國企業在整個國際價值鏈的增值部分。實際上,未來中國企業一個重要的發展問題是保證其利益收益,同時要把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去,包括去一些發展中國家。選擇這樣的路徑,不但能縮小我國國際貿易順差幅度,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從而更好地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