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兩任中央秘書長的史實考證

2012-12-29 00:00:00昇康龍坦
唯實 2012年8期


  作者簡介:黃兆康(1939- )男,江蘇如東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黨的建設、政治學等;苗菊生(1934- )男,江蘇漣水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社會學等;方秀龍(1942- )男,江蘇盱眙人,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原處長,從事革命斗爭史、政治學及文學研究;張春坦(1954- ),男,江蘇淮安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校報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學、社會學。
  摘 要:近20多年來,有許多黨史、軍史及文藝作品不斷提及鄧小平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曾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我們翻閱大量歷史資料,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方求證,認為關于鄧小平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曾任中央秘書長之說不符合歷史事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以證據與事實說話,這是史學工作者治史的信條和根本態度。只有嚴把事實關,方能出精品、出信史,并傳諸后代。
  關鍵詞:民主革命時期;鄧小平;中央秘書長;史實考證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8/09-0009-07
  
  2011年初,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撰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兩卷本,作為厚重禮物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該書在《遵義會議》一章中,把鄧小平以中共中央秘書長的身份列入參加會議的名單中[1]。據查,關于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是否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在學術界爭議頗多。為此,我們綜合各方意見,撰寫此文,尋求歷史的真正面目。
  一、關于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兩任秘書長一說之由來
  (一)關于鄧小平兩任秘書長之說提出的起始
  從目前我們接觸到的史料看,最早提及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文獻是1979年11月出版的《中國青年報》。[2]94-95該報第一次公布了參加遵義會議的人員名單,鄧小平列入其中,并以中共中央秘書長的身份參加會議。
  1982年《星火燎原》季刊第一期刊登了伍修權的回憶錄《生死攸關的歷史轉折》。他在文中說:“鄧小平同志先以《紅星報》主編的身份列席會議,會議中被選為黨中央秘書長,正式參加會議。”[3]
  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我一九二七年從蘇聯回國,年底就當中共中央秘書長,二十三歲,談不上能力,談不上知識,但也可以干下去。”[4]54同年10月22日,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又一次談及此事。他說:“一九二七年底我第一次當中央秘書長時二十三歲,也是大官啦,啥也不懂,也可以呀!”[4]92-93
  關于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曾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一事,在外國人撰寫的書籍中也屢次提及。其代表作有:
  其一,1989年4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聯邦德國作家烏利?弗蘭茨所著《鄧小平傳》。烏在《傳》中四處提及鄧小平擔任中央秘書長。“1929年6月底,(中共)第六次黨代會上,代表們在他(指鄧小平)缺席的情況下,把他選為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的副書記(其實中共黨內從沒有設過這個職務)”。“在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才被正式選為中央秘書處負責人”。“在會議的第一天晚上,他(指鄧小平)坐在角落里作會議記錄。……直到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才正式任命他為中央秘書長,選舉他為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當部隊于4月底抵達成都西部200公里遠的雪山時,發來了一道命令……把他的中央秘書長的職務移交給了……劉英”[2]69-71、91、95。
  其二,1996年12月,英國前駐華大使理查德?伊文思撰寫的《鄧小平傳》。他在《傳》中寫道:那年(指1927年)秋天,瞿秋白決定將共產黨中央遷回上海。仍然擔任黨中央秘書的鄧小平于9月底或10月初到了上海……“鄧小平到上海不久就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5]52。當軍隊在貴州遵義進行第一次休整時……他又一次擔任中央委員會秘書長,代替正在生病的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5]72
  (二)眾多出版物記述鄧小平曾兩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97年2月20日,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辭世,中共中央隨即發布了《訃告》。《訃告》在介紹鄧小平生平時,提到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曾兩任中共中央秘書長。[6]此后,關于鄧小平兩任中央秘書長的黨史、軍史、回憶錄等書籍和文章,陸續出版發行。
  1.2001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鄧小平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該書寫道:“1928年他們(指鄧小平與張錫瑗)隨黨中央機關一起搬到上海,結成夫婦。鄧小平任中央秘書長,張錫瑗在他領導下工作。”[7]
  2.2004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鄧小平在上海》一書。該書在“第二節、23歲的中央秘書長”中敘述:“1927年12月,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將這份重要和關鍵的責任交給當年僅有23歲的鄧小平。”[8]
  3.2005年1月,解放軍出版社出了一本《鄧小平自述》,鄧小平在自述中說:“那時我不是黨中央秘書長,一九二七年底我才當黨中央秘書長。”[9]
  4.《百年小平》[10]書中有三段文字涉及鄧小平曾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之事。
  其一:“1928年春他們(鄧小平張錫瑗)隨黨中央機關一起搬到上海,結成夫婦。鄧小平任黨中央秘書長,張錫瑗在他領導下工作。”
  其二:1980年盛夏,鄧小平53年后再來到武漢三鎮,瞻仰八七會議會址,故地重游,感慨良久,對陪同人員憶述了當年的情形。當時李維漢也是秘書長,會議代表二十幾人,我是中央秘書。
  其三:“1927年12月,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他的工作除了協助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處理中央日常工作……還主要管理中央機關的文書、機要、交通、財務、各種會議安排等工作。”
  2012年3月2日出版的《知識博覽報》,在第一版刊登了《文革中鄧小平被誣“篡改歷史,硬將自己塞進遵義會議”》的文章。文章指出:“鄧小平在遵義會議上沒有發言。作為中央秘書長,籌備會議,做好會務工作,做好會議記錄,是他的主要職責。”
  此外,記述鄧小平曾任中央秘書長的書刊還有:張克敏的《非凡的經歷——鄧小平三任黨中央秘書長》、劉金的《鄧小平的歷程》(上下卷)、毛毛的《我的父親鄧小平》、石永言的《鄧小平與遵義會議》等。
  (三)將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曾任中央秘書長之事載入史冊
  2002年,中央黨史研究室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記述鄧小平以中共中央秘書長身份參加了遵義會議。[11]2011年初,由中央黨史研究室修訂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兩卷本共四冊,再次將鄧小平以“中央秘書長”的身份寫進遵義會議出席名單中。[12]《中國共產黨歷史》是經過中央審定的歷史教科書,這實際上為鄧小平擔任中央秘書長一事作了歷史結論。
  以上這些書刊分別記述了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曾兩任中央秘書長:第一次擔任中央秘書長的時間為1927年至1929年底;第二次擔任中央秘書長的時間為遵義會議前后。
  這些記述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從時間上看,大量出版物絕大多數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版的;二是從內容上看,涉及鄧小平任中央秘書長的書籍,雖表述有差異,但基本內容相同。
  下面我們就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曾兩任中央秘書長之事作些分析和考證。
  二、上世紀20年代后期,鄧小平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
  (一)中共五大后中央秘書長一職演變之考實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會議決定由周恩來兼任中央秘書長,周未到任,由蔡和森代理;5月25日,黨中央決定由李維漢兼任中央秘書長,李維漢回湘移交工作,遇“馬日事變”未能到職;6月3日由陳喬年代理;之后又先后由蔡和森、鄧中夏、張國燾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決定李維漢(中央常委)兼任中央秘書長。“秘書處(或文書科)處長(科長)鄧希賢(鄧小平)”[14]96。同年11月,中央擴大會議決定李維漢繼續兼任中央秘書長。從1927年11月之后到1928年6月,黨的六大選出新的中央秘書長之前,未見到有任何歷史資料能證明李維漢將中央秘書長之職交給了鄧小平。
  1928年六七月間,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7月19日,六屆一中全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周恩來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二十日,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當選為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在分工中,周恩來負責黨的組織工作和軍事工作,并兼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秘書長和中央組織部長”[15]。11月27日,中央“決定周恩來去順直省巡視,李立三接替了周恩來擔任的秘書長職務”[16]。
  李立三擔任中央秘書長職務,一直到1930年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后離開黨中央領導崗位為止,這期間沒有變更過。其依據是:1929年1月15日,在各省東滬代表參加處理“江蘇問題”會議上,李立三以中央秘書長兼宣傳部長身份向會議作報告。[17]同年8月下旬,“陳毅奉命抵達上海,向中央匯報紅四軍黨內的分歧問題,身為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長、秘書長的李立三首先代表中央聽取了陳毅的匯報”[16]169。1929年11月18日至26日,中共江蘇省二大在上海秘密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宣傳部部長兼中央秘書長李立三出席會議。李立三代表黨中央在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對大會召開表示祝賀。[18]1930年9月,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立三路線的錯誤,李立三“不再擔任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長、秘書長工作,實際上離開了中央的主要領導崗位”[19]。
  (二)1927年至1928年黨的六大期間,鄧小平的職務是中共中央組織局秘書
  《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二卷“八七會議至六大前”一節中,明確記載當時的歷史是:鄧小平在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這一期間的職務是中央組織局(組織部)的秘書,時名鄧希賢。[20]為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對兩個問題加于辨明:
  第一,關于黨的六大召開期間鄧小平曾任留守中央秘書長的事。李維漢在《回憶與研究》中寫道:“六大開會期間,我和任弼時受命留守中央,中央秘書長是鄧小平。”[21]持相同說法的還有《李立三之謎》一書。首先,《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已說得非常明白,八七會議后黨的六大召開前,李維漢任中央組織局(組織部)主任(部長),鄧小平是在他領導的中央組織局(組織部)任秘書。其次,中央決定在黨的六大召開期間,李維漢和任弼時兩人負責留守,這是黨中央領導人分工而已,而不是新成立一個與黨中央平行的黨中央領導機構。也不可能新任命一個黨中央秘書長。如是,就有兩個黨中央存在,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情況。退一步說,鄧小平曾在六大召開期間擔任過“中央秘書長”,也只能是留守機構的秘書長,與黨中央秘書長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職務,互相之間不能等同。黨的六大選出新一屆領導機構及中央秘書長之后,李維漢和任弼時留守之職就自行停止,鄧小平擔任的“中央秘書長”一職也就不復存在。
  第二,關于1928年7月至1929年7月鄧小平曾任“中央事務秘書長”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二卷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28年7月至1929年7月,鄧小平任‘中央事務秘書長’”。我們不清楚“中央事務秘書長”到底是什么級別,是否等同或替代中央秘書長?如果能等同或替代,就會出現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因為這段時間正好是黨的六大閉幕期間,黨中央選出的中央秘書長,先由周恩來兼任,11月后由常委李立三接任,直至其1930年9月離開黨中央領導崗位為止。在這段時間內,鄧小平又怎么可能任中央秘書長或“事務秘書長”呢!
  此外,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鄧小平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和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兩本重要出版物,都沒有涉及1927年底至1929年間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歷史。中共黨史界權威史書《中國共產黨歷史》(2002版和2011年版)也沒有提及鄧小平在1927年—1929年間曾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這一重要職務。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鄧小平在這時段沒有任過中央秘書長一職。
  三、遵義會議前后鄧小平沒有擔任中央秘書長之職
  關于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前后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一事,目前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1934年底鄧小平接替鄧穎超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二是在遵義會議期間被選為中央秘書長并以正式代表身份參加遵義會議;三是遵義會議后的1935年4月,黨中央決定由劉英接替鄧小平任中央秘書長。
  (一)鄧小平接替鄧穎超任中央秘書長的說法,與歷史事實不符
  確定1934年底(即黎平會議前后)鄧小平是否擔任中央秘書長,只要弄清鄧穎超在這之前是否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目前,我們所能收集到記載鄧穎超歷史的重要著作有《鄧穎超傳》、《鄧穎超革命活動七十年大事記》、《鄧穎超——一代偉大的女性》等。這些著作對鄧穎超這段歷史是這樣記述的:
  其一,1932年4月,“鄧穎超從上海乘船到汕頭”,經閩西長汀,“5月進入江西瑞金,當時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是周恩來,任弼時管理組織和宣傳部的工作,鄧穎超在兩部任干事。擔任中央局秘書長兼司法部秘書”[22]23-24。
  其二,“1933年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根據地——瑞金,組建各部委工作,鄧穎超任中央政治局秘書和負責管理機要工作”[22]25。
  其三,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不得不遷到中央蘇區,同蘇區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局,“這時由于中共中央局秘書長一職有了人選,鄧穎超原來擔任的蘇區中央局秘書長被無形撤掉了……如今她擔任中央政治局秘書,負責機要工作”[23]。
  根據歷史記載,1934年1月后,確有一位姓鄧的人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此人名叫鄧湘君,男性。1934年3月13日《紅色中華》第161期報道:鄧湘君在1934年3月2日因中央局“經費有浪費表現”,“受到書面警告”處分被調離,后任“中央政治教育委員會秘書長。(1934年后犧牲)”[14]247、277。通過查詢《中共黨史人物別名錄》,鄧穎超從未有過此化名。由此,我們可以確信,鄧湘君非鄧穎超。
  另外,理查德?尹文思在《鄧小平傳》中提到鄧小平接替鄧穎超任中央秘書時,譯者隨即加了一個注:“此處有誤,鄧穎超只擔任過管理檔案的秘書。”
  綜上所述,鄧穎超從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接替鄧穎超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也就不存在。如果說鄧小平曾在1934年底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時隔半月之久的1935年1月13日-15日召集的遵義會議,鄧小平應以中央秘書長身份正式參加會議。然而眾多的歷史資料顯示,鄧小平是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會議。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前并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的職務。
  (二)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是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會議并作會議記錄
  為說清歷史的真實性,根據現有史料,我們作如下考證:
  其一,陳云關于遵義會議傳達提綱的發現并考實,為研究遵義會議提供可靠的歷史依據。1959年,遵義會議紀念館為進一步查清參加遵義會議人員的情況,再次致函中央辦公廳,請求協助查找有關檔案資料。1959年5月28日,中央檔案館作了回復:“關于參加會議都是哪些人的問題,我們在中央檔案中未找到正式可靠的文件。只是在一件未署名的材料中寫道:‘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除了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以外,一、三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這個材料只能供參考之用。”經過多方考證,已證明這份未署名材料《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系陳云同志為傳達遵義會議情況而寫的提綱(手稿),已收入《陳云文選》[24]。根據考證,這份提綱形成于遵義會議后不久,紅軍從威信到瀘定橋的行軍途中,時間約2月中旬到3月上旬。當時,陳云同志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總黨團書記、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治委員,而且傳達時間離遵義會議不久,記憶應該是清晰的。陳云在提綱中連參加會議的各軍團負責人、軍委各部的負責人都一一點到,如若有中共中央秘書長(或會議期間增選為中央秘書長)這樣重要人物參加會議,是不可能疏忽而將其遺漏的。
  其二,1983年2月,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對遵義會議情況及陳云傳達提綱(手稿)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考證,撰寫了《關于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在記述參加遵義會議人員名單中,除參加會議正式成員外,還寫道:“鄧小平、伍修權同志和李德列席了會議。”[25]15《報告》一一介紹參加會議人員職務時說:“《紅星報》主編鄧小平”;關于會議結果,《報告》說:“擴大會議最后作了下列決定:
  (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分工;
  (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這份《調查報告》發表前曾以《征求意見稿》形式送給陳云審閱,陳云審閱后對此作了批復。遵義會議的其他參加者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伍修權、李卓然等同志審閱了《關于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征求意見稿)》,并作了批復。[25]15
  《調查報告》說明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鄧小平是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了遵義會議。對這個結論,參加遵義會議的健在者審閱后都作了認同這個結論的批復,沒有提出異疑。第二,遵義會議除取消三人團外,黨中央沒有作任何人事上的變動和調整。至于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之事,也不能稱人事變動。陳云在對《調查報告(征求意見稿)》批復中認為,“六屆四中全會沒有設立書記處,也沒有設常委”;“六屆五中全會也沒設書記處和常委”。“所以,說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上被增補為書記處書記也好,說他被增補為常委也好,只是表明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上進入了黨中央政治局的領導核心”[25]14。這說明遵義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央秘書長的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這份《調查報告》是迄今為止對遵義會議作出的最有事實說服力、最客觀反映歷史的權威性力作,應成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的可信依據。
  其三,1980年1月9日,《新華通訊社》緊隨《中國青年報》之后也公布了參加遵義會議的人員名單。明確指出:“在場的鄧小平、奧托?布勞恩和伍修權是列席代表,伍為布勞恩的翻譯。”[2]《新華通訊社》否定了之前的《中國青年報》肯定鄧小平是遵義會議正式代表的說法。在烏利?弗蘭茨《鄧小平傳》中,同時記載《中國青年報》和《新華通訊社》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說明烏利?弗蘭茨自己都搞不清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造成了讀者各取所需的混亂現象。
  其四,《楊尚昆回憶錄》肯定鄧小平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參加遵義會議。楊尚昆在《回憶錄》中寫道:參加遵義會議除政治局委員及候補委員外,各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還有擔任《紅星報》主編、中央隊秘書長的鄧小平。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和他的翻譯伍修權也參加了會議。李德坐在會場進門的地方。他(指鄧小平)坐在門邊旁,椅子跨著門檻,門里頭一半,門外頭一半。我記得他沒有怎么說話,只是一個勁地抽煙。[26]
  《楊尚昆回憶錄》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鄧小平當時的職務是《紅星報》主編、中央縱隊秘書長(中央隊秘書長不等于黨中央秘書長);二是鄧小平在會場上的座位足以證明他是會議的列席者。楊尚昆同志是最后一位離世的遵義會議參加者,粉碎“四人幫”后出任國家主席,與鄧小平關系極為密切,不會貶低鄧小平。他在《回憶錄》中所敘述的歷史事實,應當視為可信、可靠。
  其五,江澤民《在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介紹鄧小平經歷時指出:“在長征途中,他(指鄧小平)參加了標志著黨的歷史偉大轉折的遵義會議。”[27]629沒有提及鄧小平參加遵義會議的身份及職務,說明鄧小平不是中央秘書長。
  (三)劉英同志接替鄧小平同志擔任的中央隊秘書長職務,不是黨中央秘書長職務
  1984年,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訪問劉英后寫了一篇訪問記。他在訪問記中以劉英的口氣寫道:“遵義會議后不久,鄧小平被派往作戰部隊,中央秘書長的工作由我接替。”[28]哈里森的這段敘述,能成為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后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的證據嗎?不能,因為隨后不久,劉英對此說法多次作了更正和否定。1986年第44期《瞭望》發表了劉英自己的回憶錄《難忘的三百六十五天》,在這篇文章中劉英寫道:“遵義會議后,大約四月間,我接到李富春同志寫來的一張條……,條子上寫道:調劉英同志到中央隊代替鄧小平的工作……,立即前往報到。就這樣,我當上了中央隊的秘書長。”1992年9月,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該書第66-67頁)和2005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英自述》(該書第68-70頁)都重述了這一說法。在《劉英自述》一書的封內刊載的《劉英簡歷》中,亦明確地記載著長征“途中曾任中央隊秘書長”。劉英同志這幾次完全一致的說法應該是真實可信的。出現索爾茲伯里與劉英不一致的說法,其原因有兩條。一是他在采訪時,把劉英說的“中央隊秘書長”,誤聽、誤記、誤譯為“中央秘書長”所致。少了一個“隊”字,卻差之千里;二是索爾茲伯里在訪問記發表時,沒有再請劉英核實和求證。我們研究問題,應該以劉英多次一致的說法為準。同時,從劉英多次一致的說法,證明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前后擔任的職務是中央隊秘書長,而不是中共中央的秘書長。我們前面提到的楊尚昆在回憶中對此也持相同的說法。中央隊秘書長與中共中央秘書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務,它們之間不是等同,而是上下級關系。
  四、用事實和證據說話是史學研究的信條
  歷史研究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確保著書立傳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真實,是歷史的生命。如若只會唯書唯上,人云亦云,甚至相互傳抄又互為證據,這只能使歷史研究走向它的反面,損害自己的聲譽。由此,我們有以下幾點啟迪與思考:
  (一)在民主革命時期,鄧小平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職務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的結論是: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沒有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其理由是:
  第一,從中共中央秘書長歷任人選看,中共中央秘書長歷來由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或常委兼任,其級別等同或略高于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等職務,是黨中央核心領導成員之一。1923年7月,中共三大設立了秘書(相當于秘書長)一職,由中共中央執行局(相當于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兼任。1926年7月,中共四屆二次執委會會議(擴大)決定增設中共中央秘書處,任命中共豫陜區黨委書記王若飛任中央秘書長。在這之后,中央多名領導人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他們的身份都是中央委員(個別)、政治局委員或常委。
  第二,大量的歷史資料顯示,在1927年至1935年間,鄧小平擔任的職務分別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鄧小平在李維漢領導的組織局(組織部)任秘書;1930年后,鄧小平任《紅星報》主編;長征開始后任中央縱隊秘書長,并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一職。
  第三,鄧小平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之后才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1954年4月,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由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這時為中共中央委員,1955年黨的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政治局委員。
  可見,在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所謂鄧小平在1927年底至1935年曾兩次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之說,是一個沒有任何檔案史料記載、無從稽考的“歷史”。當時連中央候補委員都不是的鄧小平,是不可能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的。
  (二)史料運用必須持嚴謹的治學態度
  史料是寫史的原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史料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史書的質量和生命,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輕心。
  收集史料要尋根問底,對可能存在史料的地方進行拉網式收集,詳盡地占有資料,否則心里總感到不踏實,難以下結論。同時要對收集來的各種史料進行考證和鑒別。由于歷史原因,我們收集到的資料大多數是第二或第三手資料,即使是當事人(知情人)提供的史料,因年事已高,年代久遠,記憶難免有差錯,或不夠精確。為此,對史料必須按真人、真事、真情要求,進行多方求證。
  第一,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鑒別。
  第二,對采用回憶錄中的史料,必須有兩個以上材料佐證。歷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領導人的生平,不是孤立現象,總會有多人參與或當時組織部門的記載,應當充分挖掘當時的檔案資料和文獻史料。對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史料,要有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回憶,并得出相同結論,這樣的史料才會是正確的。
  第三,對所收集到的史料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我們把鄧小平逝世后所發的《訃告》和《悼詞》放在一起比較研究,就可以發現:《訃告》在介紹鄧小平生平時,肯定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曾兩任中共中央秘書長;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對鄧小平在民主革命中所有重要職務都一一列舉,唯獨對他兩任中央秘書長之事只字未提。這是否是疏漏呢?不是。江澤民在介紹鄧小平建國后經歷時,就著重提及他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之職。[27]630比之《訃告》,《悼詞》是中共中央最高級別的權威發布,理應成為我們運用史料時的客觀依據。
  (三)黨史研究的權威部門和出版部門要嚴格把好史料的事實關
  第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是非褒貶皆需有依據,絕對不允許妄加筆削,不能出一點政治問題。尤其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評價,這是一項極嚴肅認真的工作,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既不能縮小,也不能夸大,更不能虛構。夸大宣傳,不但不會給領導人增添光彩,反而會損害領導人的形象。
  第二,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把好書稿的出版關。在這方面,黨史研究的權威機構和出版部門,負有人民的重托和歷史賦予的重任。黨史研究權威部門具有為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優勢,即高端人才齊集,資金雄厚充足,能夠查閱中央檔案館未解密的文件。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注意考引事實無差忒,就不難發現問題。對同一史料有幾種說法或一時難辨的,可暫時放一放或加注說明。1983年2月,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撰寫了《關于政治局擴大會議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正文中提到關于參加遵義會議人員名單和職務時,認定鄧小平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會議。但為慎重起見,《報告》在附注第14條加引了伍修權回憶錄中提及鄧小平以中央秘書長身份參加會議的條目[25]32,但不加任何評價,讓讀者自己去思考,這是一種鄭重的態度。
  出版部門的責任編輯,是出版物質量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如果責任編輯能夠認真把關,一些有爭議的史料就不會任其存在于出版物中。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出版部門的責任編輯把關不嚴或形同虛設,如電視劇《長征》中有一個鏡頭:在長征途中,有一天毛澤東對張聞天說,我們研究讓劉英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對這樣重大的人事變動,作為黨內負總責的張聞天竟然事先都不知道,豈不是怪事?對歷史題材的作品進行改編,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忠于原著,防止出現違背歷史事實、子虛烏有的低級錯誤。
  總之,歷史是需要沉淀的,沉淀得越長、越深,就愈能顯露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質。人們的認識也需要時間的沉淀,沉淀的時間越久遠,認識事物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抹去附著在事實上的人為因素、認識偏見和時代局限性,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分析和考察歷史現象,解開歷史謎團,看清歷史真實,作出合乎歷史事實的正確結論。今天是我們在審核歷史,將來是歷史審查我們。只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以證據和事實說話,就能經得起歷史對我們所作所為的檢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85、386.
  [2]弗蘭茨.鄧小平傳[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3]星火燎原[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2(1):24.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伊文思.鄧小平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人民日報[N].1997-02-20(1).
  [7]劉金田,張愛茹.鄧小平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3.
  [8]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鄧小平在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1.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自述[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30-3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電視臺.百年小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31、38、39-40.
  [1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489.
  [1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86.
  [13]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43-45.
  [14]王建英.中共中央機關歷史演變考實[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76.
  [16]李思慎,劉之昆.李立三之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9.
  [17]李思慎.李立三紅色傳奇[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227.
  [18]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檔案館.中國共產黨江蘇省歷次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上)[M].南京,2000:87.
  [19]唐純良.李立三全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52、153、177.
  [20]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69-73.
  [21]李維漢.回憶與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6:243.
  [22]中華婦女聯合會.鄧穎超七十年革命活動大事記[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
  [23]金風.鄧穎超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4、185.
  [24]陳云.陳云文選(1956-1985年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3-320.
  [25]中共黨史資料第6輯[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3.
  [26]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17-118.
  [2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遵義會議紀念館.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124.
  責任編輯: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黄色在线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黑人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精品1区2区3区|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色亚洲成人|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狠狠干综合|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综合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www网站|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99久久|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a级免费视频|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v| 亚洲永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