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當今中國“精神的太陽”。這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的必然性理論邏輯。而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的現實邏輯則蘊藏在執政黨層面、國家政策層面、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形態)層面的具體實踐中。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風尚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8/09-0109-04
作者簡介:羅詩鈿(1976- ),男,江西泰和人,汕頭大學社科部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價值論、社會評價論、文化價值。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的必然性理論邏輯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而引領社會風尚是其應有之意。此即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的理論必然性。
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有兩個重要的命題:其一,意識形態是“有普遍意義的思想”[1]54;其二,意識形態是“精神的太陽”[1]52。社會是個有機體,任何階級社會都有自己的社會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以“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藝術的或哲學的”[2]33等等意識形式體現出來。意識形態作為“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是由概念組成的邏輯體系,因而具有抽象性,從而也就具有普遍性。意識形態的黨性原則使統治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利益”[1]54,此即所謂“虛假”的“普遍性的意義”。“普遍性的意義”通過“普遍性的形式”體現出來,意識形態由此就具有理論的說服力,就能對現存制度起到辯護功能。同時,意識形態的黨性原則還使意識形態能動地努力克服著社會存在的矛盾,即使那些“普遍性的意識形式”帶上“官方的色彩”,從而具有規范作用,這不僅能化解社會沖突,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而且能為現實提供目標,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理想。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考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框架,我們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基本內容中,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道德形式。它以“八榮八恥”的規范、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成為我們黨在社會轉型時期樹立的社會道德準則。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是我們黨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而且必須內化為民眾的信仰,從而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精神的太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框架中,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道德風尚方面的刻畫,它們主要體現著信仰的凝聚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著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新的生產力,從而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需要“把特殊利益說成普遍利益”。[3]161一旦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群體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其先進組織——執政黨思想體現的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也會完全自行消失”。[1]53-54因此,社會的榮辱觀在黨的意識形態整合、引領下,形成的帶有官方色彩的“普遍性的意義”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性”。它不僅發揮著社會道德的規范作用,而且其形成的合力與凝聚力,能化解社會道德沖突,自覺地與不良社會風尚作斗爭。對此,鄧小平早就強調:“我們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后一代,一定要從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們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