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被用作愛國主義教育的故事自我們的童年便反復傳揚。如今,這部以“錢學森”命名的電影即將上映,在波譎云詭的電影市場上,它又價值幾何?
誠然,一部電影的價值遠遠不能以票房來評判,但作為產品,它終究無法回避在市場體系下被稱量的命運,多一元票房、多一個觀眾,它的價值也多一份彰顯。《錢學森》的明星班底和投資規模均不輸一些主流商業片,也確實做到了近年國產同類影片的較高水準。一些段落也頗有感召人心的力量,不論是基于歷史細節之上的戲劇性情節編織,還是精彩的剪輯節奏,場面、特效等能夠凸顯“大片”氣質的環節的有效保障,都體現著創作者在“真實”的鐐銬之下盡可能從各個方面提升影片觀賞性的努力。
從情節構成上來講,影片其實面臨著一個難題:錢老的一生固然傳奇,但作為常規電影所需要的強情節沖突,幾乎全部集中在前半段,即歸國的奮爭。強烈的外在動作牽引著人物的命運,也牽引著觀眾的情緒。一旦困境解除,敘述的動力何在?科學家的日常化作為和艱深的科學原理,顯然是不宜于銀幕呈現的,需要影片做出從情節推動向情緒推動的轉移。對此,影片的做法談不上多么高妙,但效果尚佳,即采取倒敘時空,將錢學森立志用科學改變國家命運的主題從一開始就牢牢灌輸下來,同時放大內在情緒和情感戲的篇幅,不論是錢學森內心的驕傲、遇挫的憤懣,還是他與蔣英的完美愛情,都有充實的筆觸刻畫。陳坤飾演的錢學森,受限于過于俊美的外形,雖不似“蔣經國”和“雨化田”般令人驚艷,但也基本貼合了一代科學巨擘的精神氣質。陳坤以一種卓然的自信演繹著這個被無數光環籠罩著的人物,在同輩演員中,他對各類角色的駕馭能力已經傲然領先。
從類型來說,《錢學森》毫無疑義地屬于傳記片,但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影片很容易被歸為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說法之中——“人名電影”。推而廣之,“人名電影”不是“名人電影”,它不能成其為一種類型,卻足以稱之為一種現象,每年總有一大把叫著各色人名的電影紛紛揚揚登場,多屬為各色典型和英模人物訂制,宣傳動機居首。然而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拍電影的!常有作品以人物立意的積極正面掩蓋其他方面的無所適從,容易演變為不圖藝術、不問票房,只求表揚。同時,作為正面宣傳的對象,從宣傳主體到人物的家人和親屬,樹碑立傳的心思在所難免,自覺不自覺地“為尊者諱”,人物的側面、背面,更無須說缺點和弱項時常會被有意地忽視與屏蔽,自然也使得作為電影中的人物的生動性、獨特性、豐富性和深刻性打了折扣。這與國外很多“名人電影”專門挖掘“傳主”性格中不為公眾所熟知的一面,從而凸顯其獨特視角的做法大相徑庭。也是固然近年“人名電影”層出不窮,但少有能與市場真正融通,少有為觀眾主動接納的原因所在。
《錢學森》以較為精良的藝術質地和在偶像化和情感化等商業電影手段上的悉心開掘,對當下蔚然成風的“人名電影”構成了一定啟示:將電影交還電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