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馬》根據1982年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的同名暢銷書改編,也是斯皮爾伯格的傾力之作。影片講述了鄉下男孩阿爾伯特與一匹馬——喬伊之間的感情故事。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賦予了這部影片特殊的意義。影片有點像《玉女神駒》版的《西線無戰事》, “戰馬”喬伊也和法國導演羅伯特·巴里森的《驢子巴勒達扎》(1966年)中的巴勒達扎有著相似的命運,成為人類世界痛苦、暴虐的見證者和受害者。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每個人都能夠從這個故事中領悟到不同的內涵。導演選用了上世紀50年代英國電影流行的風格,以大膽、堅實、鮮明的色調為主。英國傳奇攝影師費雷迪·楊、奧華斯·莫里斯、杰克·卡迪夫等都曾鐘情于此。影片從廣袤的麥田將鏡頭推向血腥的戰場,血淋淋的戰壕的場面讓人記憶深刻。寧靜的麥田與戰場中炮火紛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一切過渡非常自然:一匹馬將這些貫穿起來。
影片前45分鐘,交代了故事的起因。開場的田園風光引人入勝,但這片土地遍布巖石難以耕犁,只有經過訓練的良種馬才能幫助當地人們解決這一難題。故事的主角,男孩阿爾伯特正耐心地訓練喬伊,以便使它能夠擔當起這份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美麗的風光以及阿爾伯特與喬伊之間日益加深的感情令人愉悅。
斯皮爾伯格也在這段中展現了他對于中世紀英國電影的熱誠,他和他的御用攝影師賈怒茲·卡明斯基下功夫成功復制了那時的攝影風格,顯而易見的就是戶外人造光的使用,令畫面看起來更加明快,美好。但是戰爭的號角吹響了,父親告訴阿爾伯特,他已經將喬伊賣給了軍隊。阿爾伯特感到悲傷,痛恨自己年紀太小無法保護喬伊,同時發誓要將他的馬帶回家。
喬伊的“奧德賽”之旅在法國啟程,一片燦爛的麥田的后面,德軍正在英軍的戰營中展開屠殺。喬伊也因此落入了一位德國年輕人的手中,后被交托給了一位法國老人和他的孫女艾米麗。喬伊又重拾人類的寵愛,艾米麗對它非常溺愛。但是寧靜的只是片刻,很快喬伊就被強搶去,和同伴一起為德軍拉炮。
鏡頭回到阿爾伯特,他已經加入了英國軍隊。巧合的是,喬伊正隨德國軍隊橫跨無人之地。戰爭場面再次出現,從《戰爭之花》到《漫長的婚約》,戰爭的殘忍從未停止被演繹,這里也同樣讓鏡頭停留,記錄下殘酷的戰爭沖突以及導致的無意義的死亡。但當阿爾伯特得知之后,他與德國士兵一起不顧一切得沖入無人之地救喬伊。原本現實主義的電影在這里卻展現出了戲劇化的一幕。當他們一起剪開喬伊身上的鐵絲,并拋硬幣決定歸屬時,人和人的溫情在這里超越了所謂的勝利和失敗——為什么敵對的國家不能像眼前的兩人一樣和睦相處。
但是,影片并沒有這么結束,接下來的影片加深了觀眾希望阿爾伯特和喬伊在一起的念想,令感情得到了升華,遠比壯麗的結局來的動人。影片的最后,喬伊蹭著阿爾伯特的臉,阿爾伯特問它,“你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去了?”讓人再次想起,最初喬伊被賣給軍隊時,阿爾伯特許下的誓言“不管你在哪兒,我都會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