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端現場對話 “全產業鏈”互動合作成焦點
2月16日上午,由哈爾濱冰雪電影節組委會主辦、《綜藝報》社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學術活動部共同承辦的首屆華語電影產業盛典高峰論壇在哈爾濱舉行。本次高峰論壇是第24屆華語電影節的新設項目,主題是“電影產業上下游的互動與協作”,旨在立足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前沿,共同探討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哈爾濱冰雪電影節組委會主席、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章柏青,哈爾濱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總編輯、第23屆哈爾濱冰雪電影節組委會執行主席王剛,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北京市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廣超、萬達電影院線東北區總經理王福安、大地電影院線副總經理方斌、樂視影業總裁張昭和福建恒業電影發行公司總經理陳輝等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并圍繞“產業鏈”“協作共贏”“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影產業”等前沿話題進行主題發言。論壇由《綜藝報》電影版主編朱玉卿主持。
在本次論壇上,幾大院線公司代表的發言引起在場嘉賓和媒體的極大關注。其中姜廣超提出的電影“全產業鏈合作”、吳鶴滬提出的“檔期協調機制”、方斌提出的“二三線電影市場”、王福安提出的“終端資源整合”等都引發熱議。而來自制片和發行領域代表的發言,也引起院線公司代表的重視,包括張昭提出的“渠道資源建造”和陳輝提出的“電影類型與市場細分”等。
章柏青和陳旭光均表示,此次論壇讓來自業內各環節代表和電影批評、電影學術研究的代表同臺對話,體現了今后電影業各環節協同發展的新趨勢,這是電影業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方面。
電影節是哈爾濱的文化名片
王剛 哈爾濱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總編輯、電影節組委會執行主席
哈爾濱素有“天鵝頸上的珍珠”“東方小巴黎”的美譽,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擁有豐富的冰雪文化資源。從1989年第一屆哈爾濱冰雪電影節開始,我們便把哈爾濱的冰雪藝術和電影藝術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成為了哈爾濱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
近幾年哈爾濱的電影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年底,哈爾濱的現代多廳影城已達10座,還有5座正在建設中。票房收入從2008年的6000多萬元,連續三年保持在30%的增長率,2011年達到了1.6億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和其他城市的差距,特別是在加快構建有利于電影發展的機制體制、擴大院線經營規模、促進小城鎮電影院發展等方面。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論壇得到各位專家的指點幫助。
讓電影各環節的合作更合諧
章柏青 電影節組委會主席、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在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哈爾濱冰雪電影節越辦越好,在國內和國際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電影產業論壇是本屆電影節的新增環節,今天也有很多院線、發行和制片的負責人蒞臨會場,共同參與討論“電影產業的上下游互動與協作關系”這一主題。研討電影上下游的關系,其實就是研討電影的創作發行放映使之更和諧的問題,或者說是研討電影的藝術與商業、票房與觀眾、政治與市場共贏的問題。這是中國電影業急需解決的課題。
電影終端發展對電影制作發行的新需求
吳鶴滬 上海聯和電影院線副總經理
對當前的電影業來說,觀眾是基礎。如何留住觀眾是影院經營者最關心的問題。首先,要科學地看待影院數量與影片數量之間的關系。影院增多,就要拍更多影片,這恐怕是個誤區。在有限的終端規模下,影片越多,每部影片可能占有的平均放映時空就越小,必然會造成觀眾分流、攤薄影片收益。所以制片方應該用質量而不是數量來延長影片的市場壽命。其次,要重視影片營銷和推廣。這是提高影片知名度,擴大影片影響力的基礎,但還是有很多中小影片忽視此方面的工作,自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這種態度需要改變。第三,要為影片尋找合理有效的檔期。為搶占所謂的好檔期,同一天上映多部影片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市場消化不良。制片方應該對自己影片的觀眾群體有一個正確定位,選擇檔期要本著“瞻前、顧后、看左右”的原則,力求避免同檔影片撞車。
電影產業鏈各環節要協作發展
姜廣超 北京市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0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百億元,國內海外各種經營主體進入了內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舊有體制的電影市場受到沖擊,各大企業紛紛進行了體制改革。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就是中影、上影和長影,北京市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參與這次改革浪潮中的一員。
各電影公司改革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進行完整的產業鏈經營。電影企業通過資源互補、內容與渠道的協同,可以最大地降低風險、減少成本。其實大產業鏈條不止電影的制作、發行和放映,還包括電影衍生品、電影器材、影院賣品、電影營銷推廣、電影宣傳品制作、電影票務等諸多方面。我們的產業規模遠未達到,行業規則還需不斷完善。這需要電影產業鏈條各環節的電影人共同努力。
電影終端資源整合給中上游帶來的新價值
王福安 萬達院線東北區域總經理
2011年年底,萬達院線的會員總數超過2萬人次。會員是電影產品消費的最核心人群,萬達院線擁有這部分人群的詳細消費信息與消費需求,完全可以和電影上、中游的同仁們共同挖掘這部分人群的商業價值。比如探討如何在調研的基礎上對電影的內容制作給予借鑒,如何與會員互動探討電影的營銷方案等。
此外,萬達院線還嘗試讓網絡購票的消費者在觀影結束后通過手機短信為影片打分。該指數已經在運行統計階段,得出的數據應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相信這樣真實的觀眾反饋不僅對我們影院有幫助,對制片、發行各環節都將具有一定價值。
二三線電影市場及觀眾觀影習慣
方斌 大地院線副總經理
什么是二三線市場?這個來自房地產業的名詞,并不完全適用于電影產業。我個人認為,相對成熟的電影市場是一線市場;發展中的市場是二線市場;欠發達的市場叫做三線市場。比如北京與廣西相比,二者的人口數量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并不大,但觀影人數和票房卻差距甚遠。從表面看是銀幕數與觀影習慣帶來的差距,但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實際取決于當地城市化的綜合配套能力和內容創意產業的發達程度。此外,二三線城市人群也擁有自己消費習慣,比如他們選擇看電影的渠道可能第一是互聯網,第二是電視,第三才是電影院,而且對價格也比較敏感。
通過以上分析,我想對二三線電影市場的影院投資做一點總結:第一,選址要全面考慮商業配套能力、人口、交通等問題;第二,要控制成本,根據當地情況有針對性地經營;第三,在欠發達地區,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適當補貼,以吸引投資。
電影數字化與二三線電影市場
南飛 北京時代今典電影院線副總經理
今典院線一直致力于二三線電影市場的開拓,特別是電影制作和發行放映數字化之后。2009年今典集團與中影集團合作成立今典中影公司,開始在全國鋪設數字化設備,至此中國二三線城市數字化全面拉開了序幕。膠轉數使電影告別了膠片時代,免去沖印費用,同時也能夠有效杜絕盜版。
數字化為二三線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帶來影院經營模式的改變。今典院線為了保證二三線城市數字影院的快速發展和良性運營,創新了經營模式,開發了電影點播、酒吧、休閑飲食等多種電影周邊業務,即“1+X”經營模式,以擴大影院收益。今后,電影院中非票房收入的比重會逐漸加大, “1+X”經營模式順應了這一趨勢。
電影批評與電影產業
王旭東 第24屆哈爾濱冰雪電影節總策劃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學術活動部主任
在當今電影越來越產業化、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真正的電影評論和批評處于失語狀態,幾乎所有電影都在利用網絡水軍制造事端吸引眼球。網絡上的電影評論文章,停留在極端、武斷感受的層面,而專業的電影評論人或集體失語,或自說自話。另一方面,在今天整個商業炒作紅包漫天的情況下,大眾對于影評人提出了質疑,電影評論存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這是我們亟需改變的現狀。
電影評論代表著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影評人是電影觀眾的代表,但他們就像法醫,影片已經完成了,不管提什么建設性意見對影片都不再有什么幫助。所以我認為影評人應該向上游靠攏,加強與制片方的溝通,把問題消滅在劇本階段、拍攝現場、剪輯臺上。這既是對觀眾負責,也是對電影負責。
電影發行與放映的互動與協作
張昭 樂視影業總裁
討論電影發行放映,首先應該弄清楚一個問題:電影院是一個場所,一個消費場所,但這里的消費不僅僅是看電影。在美國電影院里,觀眾買一張電影票可以隨便看,他在影院里待的時間越長,他買的爆米花和可樂就越多。爆米花和可樂,比電影的收入產出比高多了。但在國內影院,票房幾乎是收入的全部。
此外,今天的互聯網環境對電影產業造成了巨大沖擊,我們應該怎樣應對這個沖擊?像《建國大業》這樣的超人氣影片,在國內也只有3000萬觀眾,但我們的網民卻有5億多,幾乎所有的電影觀眾都是互聯網觀眾。我們最近正在探討,如何把電影院的放映和互聯網的放映平臺打通。比如在影片上映前利用互聯網給電影做宣傳,在影片上映后利用電影給互聯網做宣傳,搭建平臺,互為渠道。渠道通了,公路建好了,跑車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
電影類型與市場細分
陳輝 福建恒業總裁
福建恒業作為一家發行類型電影的公司,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上不接仙氣,下不接地氣。這里的仙氣指的是電影質量,地氣是電影渠道和放映終端的多樣化。美國好萊塢有魔幻片、災難片、冒險片等,但在中國,大家對電影的劃分只有“大片”與“小片”。同時市場也是“大片”的空間,“大片”一上映,空間和資源就都被壟斷了。
歸根結底,類型片市場還是需要我們電影人自己去培育。往往會有些制片方為了宣傳需要,硬要把一部非驚悚片電影定義為驚悚片交給我們發行,觀眾看過之后自然會有掛羊頭賣狗肉之感,接下來造成的就是觀眾以及從業者對于這類影片的不信任。這對于類型電影的生存發展勢必造成危機。我們必須用類型片做市場細分,多樣化的電影市場才是電影票房的根本。只要把類型做好、做足,把電影拍好,終端再給予一定支持,電影的產業鏈會更好地循環。
《失戀33天》的啟示
肖偉 哈爾濱影視家協會秘書長
從產業角度來說,《失戀33天》第一次真正開掘了一個可以復制的市場模式。這部電影的所有構成元素都是當下電影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原著故事來自中文網站,主創是內地團隊,演員也是內地陣容,包括發行也是內地的公司。龐大的粉絲群體是電影最忠實的觀眾。此外,《失戀33天》的宣傳方式也很新穎,以互聯網和電視主流媒體傳播,電影宣傳在微博和視頻網站全面鋪開,環環相扣,瞄準網友喜愛的話題,列入視頻、臺詞、圖片,擴大電影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新媒體語境下電影營銷的拓展
李凱 移動終端票務系統負責人
我們經過調查分析發現,在目前的中國,觀眾的觀影行為絕大部分屬于隨機沖動消費?,F在中國有9億手機用戶,超過了互聯網群體數量。據調查顯示,83%網購人群的年齡低于30歲,87.3%平均月收入在4500元。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喜歡文化休閑,但是經濟上卻不那么富裕,對價錢比較敏感。
抓住這種消費心態,再利用手機進行引導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比如我們可以對一些社交網站上的信息進行篩選,使用戶看到的是周圍朋友對電影的評價,而不是影評人的評價,以提供更好的決策。此外還可以通過手機進行關聯行業的交叉推廣。比如一個人去電影院周圍其他場所消費,我們可以用手機提醒他附近的影院排片信息等。
協作互動 整合營銷 回歸觀眾
陳旭光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導師
這次高峰論壇反復出現了三組關鍵詞。一是協作互動,上下游合作。這體現了當下電影人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性質達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共識,即把電影看成是一個需要多個環節,大量人力、物力系統共同運作的大的產業體系。這較以往有很大進步;第二組關鍵詞就是關于受眾、市場、觀影心理、觀眾、接地氣;這類詞的反復出現標志著中國電影真正回歸了觀眾,一切為了觀眾。第三組關鍵詞是新媒體、數字技術、新媒體營銷。我認為新媒體營銷的崛起,并不代表老媒體的消失。觀眾見面會這樣基本原始的人際交流,是不可替代的。接下來最大的課題是營銷人員、院線經理要思考受眾心理學和整合營銷,而不是單一的新媒體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