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8日,北京環保局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則公告,公示目前在籌備A股上市的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正在申請上市環保核查,再度引起各界對中影上市進展的關注。雖然只是上市眾多流程中的一道例行程序,但環保公示的發布顯示中影漫長的上市籌備工作已接近尾聲。
漫漫上市路
中影對上市的謀劃布局已有多年。早在2004年,中影就一度醞釀攜旗下資產赴港上市,但最終因當時國家政策對外資進入內地影視業的限制而擱淺。2007年,中影的上市計劃重新啟動,董事長韓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中影已經找到了券商和財務顧問公司,計劃2008年積極運作上市。當時有中影內部人士也表示,中影下屬的各子公司都已處在詳細審計和盡職調查階段。
進入2008年,相關管理部門的態度和政策對中影上市似乎趨于利好,中影對外的表態也一度明確,上市時間表也曾被提上議程。然而,隨后中影上市的進展卻突然陷于停滯,整個2009年也沒有大的動靜。傳出的消息是相關政策仍有變數,此外中影的結構改制、資產評估等工作也需要時間——畢竟作為體量龐大的國有龍頭企業,內部理順工作比民營公司要復雜艱巨得多。
進入2010年,中影的改制努力終于開始顯現成果:這一年3月份,中影將其控股的北京中影第一電影制片有限公司40%的股權掛牌出售;5月,中影又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其旗下的中影集團聯合有限公司破產清算。隨后是中影內部的一系列改制。到12月份,企業整體的重組改制終于完成,注冊資本為14億元的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其中中影集團占股93%,而聯合發起的中國聯通、長春電影集團、江蘇廣電集團、湖南電廣、國際電視、央廣傳媒、歌華有線7家戰略投資者則各占1%的股權。中影整體改制完成,意味著企業朝上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企業上市的流程非常復雜。在向證監會正式提交申請材料之前,企業需要對自身進行改制,并和券商、保薦人等機構合作進行各類詳細的調查,此外還要向涉及公司經營的所有政府主管機關申請出具相關證明——向當地環保局申請環保核查也是其中一項。就流程而言,該程序與中介機構的盡職調查同步,仍屬于上市前期籌備階段。雖然當前國內對于上市籌備各項工作的進行順序并無硬性規定,但有財經界人士向記者表示:按照一般慣例,申請環保核查往往是在上市籌備臨近尾聲時進行的——因為環保部門的環保調查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企業往往會選擇在環保核查結束后的3個月內向證監會報送最終的上市材料,一般間隔時間最長也不會超過1年。因此,環保公示的發布可能確實意味著中影的上市籌備已進入沖刺階段。
上市盤子逐漸揭曉
和以往一樣,中影上市的即時進展再度引發業內外密切關注。雖然華誼兄弟、博納影業等民營影視企業之前已經率先成功上市,但作為內地電影業中舉足輕重的國有巨頭,中影的性質、量級都不同以往。相比之前上市的民營公司,中影的資產規模要大得多。中影股份發起時的投資方之一、上市公司歌華有線在2011年1月4日發布的公告材料顯示:其出資2130.7903萬元以持有中影股份1400萬股,占該公司資本比例的1%——由此計算,中影股份的整體估值應在21億元左右。相比之下,華誼兄弟在上市前完成最后一輪私募時,公司的整體估值約為6200萬美元。就體量而言,中影股份足夠沖擊A股主板,去年年初時也有消息稱公司可能會選擇在深圳上市。
在中影上市的話題中,最受關注的一項是其究竟會打包哪些資產放到上市的盤子中,這也是一個業內討論多年的問題。單從投資界的角度而言,中影旗下最有價值的資產無疑還是“獨占性”資源,尤其是能夠產生巨大收入和現金流的電影頻道和進口分賬大片的發行權。不過,由于國家對電視臺資源的嚴格管控,前者的上市化運作基本沒有可能。在之前中影內部的一系列改制中,電影頻道也一直保持著事業單位的身份。
另一方面,進口分賬大片的發行權雖然能帶來大量營收,但其前景與國家的相關政策緊密相連,而從現在的情況看,未來幾年政策未必沒有松動的可能,實際上近兩年進口批片的發展就可視為是相關政策的某種放寬。或許是出于相關考慮,之前在接受采訪時,韓三平多次強調中影的核心資產還是制片等電影業內的傳統資源。
隨著中影上市出現新的進展,其最終的上市資產也逐漸揭曉。北京環保局公布的環保公示中包括了一份中影股份旗下的子公司目錄,不出意外這應該就是其上市的大致盤子。
從這份目錄來看,中影股份旗下共有47家各類企業,基本覆蓋了電影制作、營銷、發行以及技術服務、終端的院線、影院等產業鏈各環節。對比一下中影旗下的企業名錄可以發現:其下屬的14家全資分、子公司中有7家位列上市目錄之中,包括中影制片、發行和營銷策劃三家最為核心的業務分公司,以及中影集團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中影影院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和中影洗印分公司。電影頻道和負責進口片引進的中影電影進出口分公司則不在其列,業務、性質特殊的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和效益欠佳的中影新農村數字放映有限公司同樣不在上市的盤子中。環保公示所附目錄中的其余企業大多是中影參股、控股的公司,其中集團與國內其他各方合作的院線和影院投資、管理公司為數最多,總共有30余家,而中影之前和外資合作的各合資公司則均不在上市的盤子里。
上市前景
上市無疑是企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目標,尤其是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對于中影上市的目的,韓三平表示,一方面是為了解決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需要通過上市來完成體制方面的進一步改革。
上市后,更多的資金支持能夠幫助中影將目前擁有的政策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進一步鞏固企業在產業鏈各端的位置,尤其是在資金需求較高的內容制作和終端建設兩頭。中影在影院終端本就具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可以想見上市后公司會進一步推進在終端領域的布局。在內容方面,或許是出于維持業績數據的考慮,中影近兩年在制片上相對保守,2008年后再無《赤壁》之類的大動作。上市后,公司在制片數量和規模上也肯定會有所擴充。
另一方面,雖然中影家大業多,產業規模非民營公司可比,但影視行業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投資風險高盈利能力低等挑戰,中影也一樣需要直面。此外,相比民營公司,中影還有制作主旋律電影等“任務”,前兩年建成的中影數字基地投資巨大,同樣存在回收周期長的問題。有消息稱,之前中影上市進程受阻,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企業的財務狀況、結構不佳,產業多但利潤少的影響。
此外,就目前資本市場的大環境而言,似乎也不是影視企業上市的最好時機,應該說雙方的蜜月期已過。單純以資本界的眼光衡量,傳統影視企業的基礎和業務模式仍比較脆弱。之前成功上市的影視企業上市后的路走得也并不順。華誼兄弟(300027)的股價自去年4月后就一直徘徊在13-18元/股的低位,遠低于上市時28.58 元/股的發行價。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博納影業(NASDAQ:BONA)情況也差不多,公司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行價,之后股價也一路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價長期低迷的同時,這幾家上市企業近來交出的財務數據還都不錯:博納影業現已發布了2011年前三季度的財報,公司的凈收入分別增長了 147%、 150%和83%;華誼兄弟雖然去年全年基本沒有具有影響力的電影產品推出,但公司的財務表現依然保持了出人意料的增長——目前其2011年的年報尚未推出,但之前發布的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去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