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業基礎雄厚,人才、創意、制作水準等方面仍具明顯優勢,一定可以重現昔日輝煌。
香港電影極致的“港味”根植于香港獨特的文化環境。幾十年來的嬉笑怒罵、唱念坐打,已然形成立足于香港本地并根植于民間的文化特色,無論是上世紀70代的許冠文,80年代的成龍與周潤發,還是90年代的周星馳,都是此文化旗幟下的領軍人物。香港電影不僅是東西文化撞擊融合的產物,而且表現了積極、樂觀、融通、進取的務實精神。
《桃姐》在內地、香港等地上映以來,其市場表現讓人有些意外有些欣喜。原因很簡單,《桃姐》緊扣香港題材,以小人物的悲歡為觀照對象,呈現香港社會普通人的生活心態,其濃郁的本土色彩故事和質樸情懷打動了觀眾。
不僅是《桃姐》,近年來的香港電影如《歲月神偷》《天水圍的日與夜》等,都著眼于講述香港本土或香港主體的故事,而向經典致敬、洋溢懷舊情懷的香港電影同樣大受歡迎:動作片《打擂臺》網羅了一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老影人,致敬當年的經典片《成記茶樓》;喜劇片《72家租客》網羅了無線電視臺的當家花旦和小生,全片搞笑不斷又穿插幾段歌舞,透出多年不見的純港式賀歲味道。
電影的完成要有瘋子,要有商人,也需要純粹的創作者。不能否認,在制作模式、敘事手法和美學技巧等方面,香港影人有著獨特的技藝。香港影人與國際接軌的制作理念和創作理念等方面的優勢,值得內地電影人學習。
彭浩翔是這幾年香港中青年導演中的佼佼者,他執導的《春嬌與志明》以及《志明與春嬌》在兩地票房連連告捷?!拔揖褪且倪@樣一部百分百的港產片”。在堅持本土特色的同時,香港電影的創意傳統優勢也很明顯。好萊塢《無間道風云》購自香港電影《無間道》,好萊塢也購入了《傷城》劇本改編版權就可為例。
除了優秀的香港導演,香港的出色演員如周潤發、梁朝偉、劉嘉玲、劉德華、郭富城等人更是票房的保證,他們成熟自然的演技贏得觀眾的認可,無形中成為香港電影的代言人。
《桃姐》之所以能順利出品,得益于劉德華3000多萬港元的出資以及與內地電影公司合資制作。四處尋找投資的日子讓香港影人疲憊不堪。“我們呼吁文化團體及電影基金的資助,為香港影片的品質提供保障?!痹S鞍華坦言。
也有影人表示,香港不僅要珍惜原有的優勢和基礎,還必須實行有利創意產業的政策。比如特區應建立一所側重培養編劇、導演和制片各方面重點人才的電影學院,促進香港成為亞洲電影文化的交流匯聚中心,培養人才,吸納人才,吸引內地、臺灣和東南亞的電影人才到香港發展。比如特區政府應鼓勵多元化制作,香港電影發展局在資金上支持多元化電影制作,令香港電影不但具有本地色彩,而且具有大中華文化視野。
對于香港影人的呼聲,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表示,將繼續推動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在電影制作的各范疇積極培訓人才,并通過創意香港辦公室和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持行業的發展。
香港電影業基礎雄厚,人才、創意、制作水準等方面仍具明顯優勢,一定可以重現昔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