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轟轟烈烈的好萊塢大片對決終于落下帷幕,之前抽空把三位“大俠”一口氣看了,尋找久違的饕餮感覺。
三部大片各有特點,代表了當今電影的不同發展方向。三部里最無聊的還是《超凡蜘蛛俠》??吹贸鼍帉胗眯嘛L格演繹這個故事、劇本花了不少心思,但問題是無論如何故事還是那個老故事,起承轉合大家都太熟悉了。動作、視效仍是前三集充滿CG感的老調,新添的一些噱頭,比如主觀視角的飛檐走壁也說不上新鮮,如果有人覺得這個多么厲害,我強烈推薦您找臺PS3或XBOX玩個2008年的老游戲《鏡之邊緣》。
具體到3D的使用,《超凡蜘蛛俠》代表了時下最常規的路數:真正的立體效果還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動作慢鏡頭,強調一下視覺元素縱向的運動,比如影片結尾蜘蛛俠沖著觀眾方向發射蜘蛛絲的處理。除此,其他大部分場景而言,不戴眼鏡也照看。
我的一位熱衷科幻的朋友至今仍未去看《普羅米修斯》,原因就是之前類似3D看怕了。就多數情況而言,我也覺得3D版的效果不如2D版——佩戴眼鏡的不適尚在其次,關鍵是多一層鏡片帶來的畫面亮度和色彩飽和度整體降低,極大削弱了電影的畫質優勢。加之國內很多影院的放映機燈泡仍然開得不夠亮,碰到《哈里·波特與死亡圣器》這樣暗沉色調的片子簡直就是噩夢一場。
不過說到《普羅米修斯》,我認為我的朋友犯了一個錯誤。該片對3D的運用實際上是另外一種:3D技術在影片中不是孤立的一兩個噱頭,而是作為某種背景融入了整體的視覺體系。效果不事張揚,也不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引離電影本身,卻實在地提高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雖然故事和劇本有不足,但《普羅米修斯》在視覺上確屬精品。繼兩年前大爛片《羅賓漢》后,斯科特重掌科幻片總算是找回了些商業片巨匠的風范。
有人依葫蘆畫瓢,也有人真在動腦筋?!镀樟_米修斯》對3D的具體運用值得仔細研究,特別是一些室內的鏡頭和室外的全景,很好地利用3D展現更多層次——傳統的2D攝影即便把光圈開到最小,也無法取得如此精致的景深效果。其實技術是一樣的,關鍵還在于導演的細致調度。這方面,文德斯2011年拍的《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通過對3D的藝術調度,該片實現了景深的放大和觀看視角的強調,從而創造了一種有別于傳統2D電影視覺呈現的細膩?!镀つ取肥且徊繕O低預算的小紀錄片,可見在真正的創造力面前,成本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塹。
最后,我們也不要忘了《黑暗騎士崛起》。對于3D的新技術和新趨勢,年輕人諾蘭繼續選擇了視而不見。無論是70mm膠片拍攝,還是更依靠模型而非電腦的特效制作,他的作品代表了電影對自身傳統魅力的進一步強化。《黑暗騎士崛起》與《普羅米修斯》的努力盡管方向不同,但實為殊途同歸——都是在向觀眾重新強調電影是什么,還有我們為什么要去影院看電影。在越來越多的銀幕電影看上去跟電視節目沒太大區別的今天,這一點尤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