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下午3點,北京國際飯店彩虹廳內,全國政協社科組部分委員正在就《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進行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首先發言,下午將近2個小時的發言時間,他講了足足一半。
就在這天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剛剛向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法國歐洲時報社社長張曉貝收看和研讀了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后對人民網記者說,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歷來是兩會的重頭戲,它不僅是對上一年的政府工作的回顧和總結,更是新一年的施政綱要,從中可以看清楚中國發展的方向和軌跡。
7. 5%與4%
劉樹成多次參加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報告》起草組工作,對政府經濟工作頗為熟悉。發言中,他舉出一連串數字,從2001年到2004年,除了2002年沒有明確提具體值外,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都設定為7%左右;而從2005年到2011年,都是8%左右。
今年,這一數字設定在7.5%。這意味著,8年來,《報告》中的這一目標首次回落。
劉樹成說,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均高于預定目標。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嚴重的2009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仍為9.2%。
這一變化受到輿論廣泛關注,有媒體報道:8%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過去7年,中國的GDP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一路升至第二位,人均GDP也超過1000美元上升到4180多美元。
也正是在這幾年,經濟增長質量問題開始顯現,并逐漸成為比經濟增長速度更為重要的發展問題。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把經濟比喻為一部汽車,汽車在行駛中,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如果速度過快,就會產生不少問題,比如安全問題、能耗問題,還包括乘坐人的舒適問題。所以我們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姚景源說,我們從2005年以來,把經濟增長的目標確定為8%,目的是告訴大家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增長的效益和質量上來,但我們這幾年每年都是9%以上,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有時甚至過熱,它使我們一再貽誤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時機和機遇。所以現在我們把目標調到了7.5%,首先就是要給全社會、給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家一個強烈的信號。
《報告》對這一問題的闡釋毫不含糊。在提出7.5%的預期目標后,溫家寶特別強調:這里要著重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略微調低,主要是要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設定為7%,“十一五”規劃中,這一數字為7.5%。去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中,主線正是轉型。而作為“‘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今年釋放的這一信號無疑如外界所言“宣示了中國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心”。
另一方面,《報告》仍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作為今年的主要目標,但相比去年,通脹問題在整個經濟工作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盡管在2011年和2012年的《報告》中都強調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但兩份《報告》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
2011年的《報告》特別提到,“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相較而言,今年的《報告》對于通脹問題著墨較少。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朱海斌據此認為,這意味著政策重心由治理通脹向穩增長、調結構傾斜。
3月6日,全國政協的記者會上,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對《報告》做解讀時提到,去年一年,宏觀調控主要采取的方針是抑制物價過快上漲;而今年《報告》中提到的是“穩中求進”方針。他說,這里講的穩中求進的“進”,指的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改革收入分配
除了調低GDP增長的目標,《報告》中另一段話也引來廣泛關注:“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節能減排、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完成;征地拆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問題還很突出,群眾反映強烈;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設亟需加強。”
“改革是從破解自身不足起步的。”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說。
中央電視臺《新聞1+1》將此次《報告》與2004年溫家寶以總理身份第一次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相較,2004年,“改革”提了56次,而今年提得更多,有70次。
由此可見此次《報告》改革意味之濃。而今年一些媒體將兩會報道的一個重點放在改革的主題上。
《報告》為今年的工作指明了具體的方向。
關于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報告》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等主要指標后,隨即特別指出,“要在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
關于2012年的主要任務,《報告》中首先提到的便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今年工作的重點”。
在擴大內需早已成為共識的情況下,收入分配成為了最近幾年的輿論焦點。《報告》中對此強調的力度更是空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的說法。
“今年把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來,是因為收入分配問題是關于民生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各個方面都很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消費的一個前提。”遲福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本屆政府任期內應考慮出臺收入分配改革總體計劃”。
理順五大關系
除了對具體工作的部署,《報告》還用一定的篇幅論述了今后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這其中提到理順五大關系,即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城市與農村的關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系。將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列為第一位,體現了當下對于深化改革的共識。
而在今年的具體部署中,《報告》中提到,要加快推進政府改革,加強廉政建設。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就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路徑和目標提問時,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說,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并沒有截然分開,如果截然分開,經濟改革不會進展得那樣順利。
趙啟正說,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做過很詳細的論述。政治體制改革是要在深思熟慮、征求各方面意見之后才能進行,所以可以指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會有新的進展。他還說,無論怎樣改革,都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框架內進行。
3月5日,廣東代表團全團會議中,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談了對《報告》中的五大關系的理解。他說,最關鍵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也就是理順政府和市場、公民和社會組織這兩組最關鍵的關系。
朱小丹將行政審批作為改革突破的核心環節,表示“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真正使政府職能歸位,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完善廣東市場經濟體系”。這一發言得到現場熱烈掌聲。

關注“首次”
此次《報告》對于教育領域的重視引人關注,其中有兩個“首次”都與教育相關。
去年,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實施“全國校車安全工程”的建議,提出制定校車安全運行管理條例,制訂校車的各項技術標準和校車生產準入制度,然后通過立法、完善制度,逐步在全國推廣。而這項建議尚未實施,便相繼發生了數起校車事故,釀成慘劇。
此次《報告》中提到,“加強校車安全管理,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是對過去一年這一熱點問題的直接回應,也是校車安全管理問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校車安全條例(草案)》意見征求工作已經結束,校車安全將真正納入法制軌道。
校車工程要落實,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報告》中的又一“首次”,為校車工程提供了保障: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達到4%。但由于我國GDP增長迅速、財政收入占GDP較低等多種原因,這一目標未能如期實現。
此次《報告》一出,意味著該目標自1993年提出以來首次有望兌現。
教育之外,此次《報告》還有幾項“首次”值得關注。
其一是開展PM2.5監測。《報告》寫道,今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近年來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一部分。同樣,從這個角度看,《報告》寫入新36條,與此可謂殊途同歸。
《報告》指出,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引導民間投資新36條,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對此,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表示,繼溫家寶總理提出今年上半年落實新36條實施細則以來,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到“新36條”。
將新36條納入《報告》,其作用正如《報告》所言:不斷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促進投資和消費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