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紫禁城神武門,沿宮墻東行百米,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這里是故宮博物院的辦公區。管轄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故宮辦公區看上去有些寒酸。
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辦公室就在這里。由于平房采光不足,本刊記者走進會客室的時候,他特地把燈打開。
單霽翔說,從今年年初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來,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走訪并研究故宮的32個部處;二是準備參加全國兩會的提案;三是整理他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10年來積累的萬余冊圖書。
留下常看的書籍,其余數千冊圖書已經有了去處——在唐代大詩人賈島的故鄉、北京房山區石樓鎮二站村建一座圖書館。“大圖書館離老百姓太遠了,我希望辦一個能讓老百姓走進去看書的小型圖書館。”單霽翔說。
由于他的力推,故宮前院長鄭欣淼、張忠培都加入了捐書行列。單霽翔告訴本刊記者,這座定名為“汲飲閣”的圖書館很快就會開張。
上世紀80年代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建筑師兼注冊規劃師,清華大學博士,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區縣“一把手”,先后主政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國家文物局……這是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前的人生閱歷和學識背景。
十幾年前,單霽翔就與故宮結緣。上世紀90年代,他擔任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期間,曾主持故宮筒子河保護與整治工作。這一度是新中國成立后規模最大的文物維修整治工程。
2001年至2002年,在擔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期間,他主持了“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項目,這些項目與紫禁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58歲的單霽翔,兩個月前走進宮門,成為這里的“掌門人”。
過去的一年,故宮接待游客超過1400萬人次,成為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館。也是這一年,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窯門、瞞報門……一連“十重門”,令故宮遭遇信任危機。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職務,對我的能力、學識、經驗都是一個挑戰。”單霽翔表示。
接任院長后,單霽翔在故宮整整“宅”了一個月,走訪調研了博物院全部32個部處,逐一拜訪了曾經在故宮工作過的老院長、老專家、老同事以及關心故宮的文博界專家。他對故宮的未來有了自己的打算。
2月27日,正在埋頭撰寫兩會提案的單霽翔,以20小時往返的速度去了一趟烏魯木齊,參加《故宮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開幕儀式。這是故宮文物首次遠赴新疆,也是來自新疆的故宮國寶首次“回鄉省親”。
這次被工作人員形容為“奔命般的”的出差,實實在在地呼應了單霽翔對于故宮未來的文化定位——“博物館之大,不應看它的面積和職工人數,而要看其文物價值和文化傳播能力。”
這一定位,也回應了人們對故宮的期望:別只做“旅游景點”,要做“文化機構”。
2月14日,單霽翔向對他圍追堵截的媒體大方“告白oJtox5dxLgAK4g0ZYVlOp+sv0uWxRsAdP6geSHth7Bo=”,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面對輿論。將目前45%的開放面積擴大至76%,整治商業點,通過“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提高安全保衛的科技含量,否定建福宮花園成為頂級會所——這些信息令公眾眼前一亮。
為了使這些想法早日實現,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單霽翔寫了3份提案,包括《關于正確應對故宮博物院觀眾數量持續增長的提案》、《關于制定〈故宮保護條例〉的提案》和《關于支持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的提案》。
卸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依然擔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一職。這使得他有責任和義務對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加以審視與監督。
基于這一立場,在本次政協會上,他還提交了包括加快建立文物保護經費科學管理機制、加快建設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實施文化遺產知識宣傳普及工程、加強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和裝備建設等提案。
“以文化戰略的眼光審視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挑戰。”這句單霽翔常常用來“開導”文物系統人員的話,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懷的外顯。
故宮的收藏絕對值得驕傲
望東方周刊》:以往媒體和公眾提到故宮,往往將其與臺北故宮相提并論。但從形態、性質上看,故宮似乎更愿意與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比肩而立。在世界頂尖博物館的坐標系內,故宮如何定位自己?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它的文化身份極為特殊。一是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以紫禁城遺址而論,占地106公頃,有大大小小8728間房屋,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
二是故宮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以收藏的文物而論,總數有180萬余件,這個數量在世界博物館中也可以排在前列。
而且,衡量博物館的藏品除了數量,更加注重的是品類。在這一點上,故宮的收藏絕對是值得驕傲的。它有25大類數十個小項,涵蓋了書法、繪畫、碑帖、古籍、檔案、陶瓷、銅器、玉器、琺瑯、玻璃、印章等等絕大多數的文物類別,而且重要的類別都是歷史序列整齊,比如書畫收藏可以舉辦中國書畫史展覽,陶瓷收藏可以涵蓋中國陶瓷發展史,玉器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清末沒有斷檔,這一點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博物館可以媲美的。
三是故宮博物院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最多的博物館,2011年達到1420萬人,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既是世界文化遺產,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館,這些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宮博物院不懈努力,成為既值得驕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經過87年的建設,故宮博物院已經成為特色比較鮮明的著名博物館。但我們也認識到,在博物館建設上差距還非常大。比如最近我所提到的在安全防護、遺產保護、社會服務、基礎設施保障、藏品保護環境、科研、陳列展覽內涵、文化傳播功能、科學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十方面的質量提升規劃,就是緊緊圍繞著建設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愿景而來。
《望東方周刊》:有人評論說,故宮博物院是“故宮”+“博物院”;也有人說故宮有“皮”沒“瓤”;還有評價說,許多人來故宮還只是逛故宮,當作博物館來參觀的人很少。而我們也看到故宮整修開放的面積不斷增加,館藏文物經過清理達到180萬件,同時在研究領域也有不少建樹。故宮的“建筑”、“館藏”、“科研”三者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目前資源分配比例如何?
單霽翔:故宮既是世界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樣一個特殊身份就決定了它“宮院一體”的架構,也是故宮管理者所要面對的最大的課題。
古建筑群是故宮博物院最大的藏品,是不可移動文物,按照文物保護的標準,自然是不希望太多的觀眾干擾它,而從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弘揚文化傳承的角度,又需要盡可能多的觀眾參觀和接受教育。所以,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保障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修繕和合理調整布局增加開放空間,緩解越來越多的觀眾流的壓力。通過文物研究和管理研究等科研活動,把精彩的文物藏品以展覽的方式、文化產品的方式呈獻給觀眾,把優化的游覽線路和服務設施提供給觀眾,從而削弱“宮院一體”負面矛盾,突出正面優勢。
故宮的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必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望東方周刊》:你在2月中的記者會上承諾,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這意味著在現有開放面積基礎上幾乎要增加一倍。目前故宮的人力、管理能力能否匹配?在館藏展示上,新開放區域是否會給觀者更多驚喜?
單霽翔:坦率講,面對一年1400萬的參觀人數,而且還將繼續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紫禁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故宮博物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已經開展了將近十年的古建修繕,不僅是對古建筑本體的保護措施,而且是按照《故宮總體保護規劃大綱》的要求所進行的包含展覽規劃、開放規劃、庫房規劃、辦公規劃等眾多內容的整體保護。它所帶來的一個非常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夠把更多的殿宇開放給觀眾參觀,所以才會有全部修繕完成后,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的說法。這不是我的承諾,而是眾多專家參與完成的保護規劃的要求。
開放面積增加近一倍,意味著會有不少新區域開放,比如位處紫禁城西部的慈寧宮、壽康宮、慈寧花園,午門東西雁翅樓,大高玄殿等等,通過舉辦展覽、恢復原狀或其他適宜的方式,一定會給觀眾很多新感受。
當然,空間的增大,面積的增加,意味著責任的擴大,無論是人力、物力都會大幅增加投入,才能與之相適應。我們會實事求是地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增加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以確保故宮古建筑、藏品和觀眾的安全。
《望東方周刊》:你曾說,因為地形復雜,故宮是世界上安保最難做的博物館,目前的值班巡邏是“拼人力、拼體力”,不是長遠之計。那么,故宮未來理想的安保模式是怎樣的?目前有哪些改善計劃和具體舉措?
單霽翔:故宮不像現代建筑的博物館那樣處于封閉的樓宇環境中,而是由8728間分散的房屋組成,還有更多的室外開放空間和復雜多樣的地面環境(諸如高低錯落的城墻、胡同、假山、河道等等),以及占用紫禁城辦公的外單位。
另外,故宮的參觀人數是世界上最多的,高峰日每年都在12萬以上,其中最高值達到14. 8萬人。所以,面臨的安保任務不但重要,而且極其復雜。
故宮的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必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設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資金投入,還要加強全體人員的素質,提升安全保衛等級,更新安全保衛理念,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的安保任務。
目前正在進行的二期安防改造工程將持續到2014年全面完成,在完成前還是一期與二期并用的階段,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過去行之有效的保衛手段,但要加強管理,定期培訓,提升素質,細化制度和監管。同時,已經著手啟動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安防方案的調研工作,使得未來故宮的安防工作實現科技先導、多種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蓋。
故宮事業發展的資金壓力非常大
望東方周刊》:故宮是全額財政撥款單位,面對擴大開放面積、提高服務品質以及安保、科研等多重要求,資金壓力是否很大?故宮的門票收入非常可觀,這部分收入對于故宮的運行是否有很大幫助?
單霽翔:國家對故宮的保護一直非常重視,故宮博物院在近十年來快速發展。越是發展得快,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也日益提高,特別是橫向比較,與國內新建博物館的硬件比,與國際上著名的博物館綜合比,越是感覺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這些提升都需要資金支持。
去年故宮的門票收入是6. 5億,是通過全年平均一張門票不足50元、1400萬觀眾累積得來的,全部上繳國庫,日繳日清。
故宮事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依靠每年編列預算,由財政部核批后,按照收支兩條線的方法執行預算。如果完成前述十個方面的提升,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幅增加資金投入才能實現。
比如世界遺產監測中心雖然成立了,但任重道遠,需要很多設施投入、人員投入、技術投入,單就監測管理平臺建設一項就需要軟件、數據庫、配套設施等數百萬的資金支持,而且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日復一日連續不斷的監測,需要上億的資金投入才能支撐。
再比如安防工程,目前已經上馬的二期改造工程涉及的資金5000多萬元;今年就要實施的游客流量實時監控系統約1000萬元;正在調研的物聯網技術安防方案如果實施,需要的資金將遠遠超過現在的投入。
故宮事業發展的資金壓力非常大。我相信,國家會根據故宮發展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增加資金投入,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我們也會充分取得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共同保護好故宮。
《望東方周刊》:故宮是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并且也開通了微博。不過,外界的感覺依然是故宮不夠“親民”,更多地作為一個“到此一游”的旅游景點存在,與公眾之間缺乏持續的深層次的互動,特別是在文化內涵的傳播上還缺乏渠道與載體。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故宮如何與公眾更親近?
單霽翔:今天,我們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說話,盡快修復受損的故宮博物院良好的社會形象。故宮是大家的故宮,我們歡迎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歡迎對于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批評和指教。
事實上,輿論監督可以及時幫助我們發現和糾正工作中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會主動增強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公開性,讓社會更多地了解故宮,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理解。要積極加強與媒體、公眾的良性互動,虛心聽取媒體和公眾對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對我們工作的批評,尊重民意、匯聚民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要以真誠、及時、準確的信息發布贏得公眾信任、贏得媒體支持。
《望東方周刊》:你曾提到故宮的文化傳播能力和社會教育功能。故宮的接待壓力已經很大,要讓公眾有親近感,更要提升文化傳播能力,而文化創意產業應是突破口。據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藝術衍生品商店每年的銷售額與門票相當。在文化創意產業的介入方面,故宮有哪些舉措?有哪些計劃?
單霽翔: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同。故宮仍然要堅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導思想,深刻挖掘故宮藏品蘊含的文化價值,研發適合觀眾需要的文化產品,通過文化產品這一載體實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延伸服務理念。
《望東方周刊》:目前臺灣方面正在積極進行“大故宮計劃”,將對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面積進行擴建,并使之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創產業發展基地,與此同時,還將在臺灣南部的嘉義市建設“故宮南院”。臺灣方面這些舉動,是否也為兩岸故宮合作提供了新契機?你對未來兩岸故宮交流與合作有哪些期望和規劃?
單霽翔:近年來,兩岸故宮的交流一直沒有間斷過,特別是2009年雙方達成“八點共識”之后合作越來越具體,在展覽方面有像大家都知道的康熙與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圖合展等等。也不僅僅是舉辦展覽,兩岸故宮研討會已經舉辦了三屆,以后還要舉辦下去,共同探討雙方興趣所在的學術題目。
前年所提出的二十幾個合作意向,得以落實的就有雙方以同等條件共享影像資料、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互訪學者、出版物交流等等。今年所要做的事情需要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共同研究確定,等議定后我會及時向大家報告。至于大故宮計劃和故宮南院的建設,我想一定會促進臺北故宮的發展,也會有利于兩岸故宮的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