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十的作曲家郭爾,是英國二次戰后樂壇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當年他到巴黎和作曲大師梅西安進修,不僅技法眼界大開,回到英國更成為領導潮流的前衛派。不過對郭爾而言,巴黎學習那一年,讓他印象最深的,卻是一日音樂分析的課堂報告。
“剛到巴黎時,覺得這里既然是新音樂中心,一切都該前衛,而且要求理論嚴謹。有次輪到我報告一首莫扎特作品,我仔仔細細把曲子從頭到尾整理一遍,樂句、節奏、和聲、曲式等等全都完整分析。”當郭爾自信滿滿,在老師與同學面前講解時,“沒想到當我說‘在這個小節,樂曲轉入下屬小調和弦’,教授居然毫不客氣地當場說‘錯’!”被當場抓出錯誤,郭爾自然覺得很沒面子。他一邊繼續報告,一邊再把那個和弦看了一次——等等,沒錯呀!這明明是下屬小調和弦呀!難道是老師看錯了?郭爾巧妙地把話轉回,又提了一次:可沒等他說完,教授居然還是說了“錯”!
同一個地方,被老師糾正兩次,這實在很難看。無論郭爾如何確定,那個和弦就是下屬小調,他也沒有勇氣再提一次。但是,如果不是下屬小調,那個和弦又會是什么呢?好不容易捱到下課,郭爾馬上向老師請教。
“在那個小節啊,”教授淡淡地說,“莫扎特,在音樂中撇下一道陰影。”
后來,當郭爾在演講中提到此處,全場聽眾都笑了。有學生問他感想如何,他答:“荒謬透頂!我大老遠跑到巴黎,居然來學這個!”聽他這樣說,大家笑得更大聲了。
“可是,各位,我現在卻不覺得荒謬了。”話鋒一轉,這次,輪到郭爾淡淡地說,“因為當莫扎特寫到那個小節,他心里想的絕對不會是什么進入下屬小調,而是要在音樂里撒下一道陰影啊!”
我永遠不會忘記郭爾這番話——還有比這更好的提醒嗎?音樂,究竟該如何書寫,如何討論,如何分析,每一時代都有不同觀點。但別忘了作曲家與指揮家馬勒所再三強調的,“音樂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不讀樂譜,固然會造成對音樂理解的缺失;但若只讀樂譜,認為音樂除了音符之外別無其他,那也是大錯特錯。對這門最抽象卻又最直接的藝術,我們需要各式各樣親近、理解、討論的方法。不只認識作品,更要認識作品背后的文化,那些音符以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