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26日至29日,河北省文聯召開了第八次代表大會。近五年來,河北省文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文藝家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凝聚廣大藝術家,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符合文藝發展規律和人民團體特點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抓活動、抓作品、抓人才,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推動河北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五年來,河北省文聯堅持服務大局,不斷尋找文聯和文藝工作的著力點,積極創辦、開展各種大型品牌文化活動
1.河北省文聯及各藝術家協會發揮自身優勢,開展主題文藝活動,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8年,為推動省委提出的城鎮建設“三年大變樣”政策落實,省文聯策劃組織了“三年大變樣,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研討會,50余名專家學者就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發展文化產業、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等認真研討,獻計獻策。
2009年,精心組織開展“送春聯進農家”“聚焦新農村”“送歡笑進基層”以及“新農村、新農民小康故事”專題片征集等活動。
2010年,組織梅花迎春戲曲晚會、“梨鄉水城”河北攝影大賽、河北省企業行業書畫藝術節、河北省第四屆舞蹈大賽、第五屆河北文藝評論獎、梁斌文學藝術展覽等活動。
2011年,以紀念建黨90周年為契機,積極舉辦主題鮮明的文藝活動:“黨旗飄揚,希望河北——大型書畫攝影展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群眾歌詠活動,組織參加“百花芬芳——黨的旗幟高高飄揚”中國文學藝術界紀念建黨90周年主題系列演出活動。
特別是河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河北省文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的各項舉措,在科學發展、關注民生、貼近群眾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推出優秀文化產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道德贊語”活動、賑災義演義賣活動、“千名藝術家下基層活動”、文藝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大力培育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和優化文化環境,提供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文支撐。
為了做亮“善行河北”,河北省文聯大力度、高密度地參與宣傳“善行河北”,充分利用多種方式,推動“善行河北”的普及與認知。組織了“善行河北文藝記錄活動”,并精心打造一臺規模和水平都堪稱一流的“善行河北”文藝晚會。同時,文聯人還身體力行,將“善行河北”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青縣道德建設的“首席文化推動者”——青縣文聯主席韓雪勇救落水兒童的事跡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以韓雪為代表的文聯人,用實際行動,大力弘揚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已經形成一股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的強勁的“正能量”。
河北省文聯還選派有經驗、有能力的干部下鄉到縣,到村,直接投身火熱的基層生活,參與到當地扶貧促發展的生產建設中。
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積極主動、行之有效的文化舉措,為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2.品牌活動突顯燕趙文化精神。在對內對外文化交流中,擴大河北文化影響力
2008年以來,河北省文聯對河北的人才資源、地域文化資源進行一次集中挖掘和整合利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動。組織策劃了“一方水土”系列論壇、河北省文藝策劃與創作推進會、“百花報春”大型文藝晚會,成功舉辦了河北名家書畫展覽。重點謀劃了一批有河北文化地標意義的項目,一是為著名表演藝術家裴艷玲量身定做“三王”系列——《蘭陵王》、《伶王——響九霄》、《南越王》。二是策劃拍攝一部有河北文化延伸和意義思考的文化專題片——《走太行》,通過對太行這個文化符號的挖掘,來展示河北的文化性格,揭示河北的人文精神。前期創作工作已經完成。
2010年,河北省文聯作為全國唯一~家參與上海世博會省市活動周的省級文聯,以上海世博會為平臺,展示河北博大精深的文化,獲得了極大成功。組織了近百名民間藝術家,成功舉辦了以“中華一絕——京畿神韻·神奇河北”為主題的民間工藝展演活動。蔚縣剪紙、武強木版年畫、衡水內畫、蘆葦畫、曲陽石雕、樂亭皮影雕刻等19項民間工藝美術和民間絕活精彩亮相,構成了上海世博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游客累計超過10多萬人次,在世博園里掀起了一股“河北文化熱潮”。有關領導觀看了民間工藝展演,給予高度評價。此次活動河北文聯展示了河北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提升了河北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2011年5月,以姜昆為藝術顧問、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永山為領隊,河北省文聯組織的“燕趙風情”河北曲藝專場表演團參加第二屆巴黎中國曲藝節和首屆荷蘭中國曲藝節,演出3個專場,載譽而歸,取得圓滿成功。8月,河北省文聯組織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赴臺灣開展“根固文脈”——冀臺文化交流活動,并在臺成功舉辦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燕趙文藝講座。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展現同根同源的文化脈承,增強了兩岸的文化溝通與交流合作。10月,新加坡文藝協會來河北省考察交流,并與河北省藝術家代表進行友好交流,有力促進了中外文化的合作和交流,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012年初,“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隆重舉行:同時,河北省文聯又受命組織韓國麗水世博會中國館河北活動周文化展演活動,為這次世博會量身定做的河北周開幕式晚會、時段性文化交流演出,以及非遺展演,以河北元素為基礎,又加以現代性和國際化的演繹,又一次在世博會上征服了各國嘉賓和游客,各方領導贊譽河北省文聯的文化展演活動“為河北爭了光,為中國爭了光”。
為提高地域文化實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河北省文聯還聯手地方政府成功舉辦了中國蔚縣國際剪紙藝術節、中國灤河文化節、中國柏鄉漢牡丹文化節、中國涉縣女媧文化節、中國山海關長城文化節等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已經形成品牌效應,推動了全省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
3.各級各婁文藝活動和賽事,社會影響巨大
“燕趙紅梅獎”戲劇大賽、中國戲曲紅梅獎河北省選拔賽、“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河北省選拔賽、河北省影視藝術“奔馬獎”作品征集和評獎活動、河北省大學生影視文化周系列活動、中國民間民歌歌手精品展演、河北省大型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河北省舞蹈大賽、全國國標舞大賽、河北省小小舞蹈家大賽”、“河北省社區舞蹈大賽”、河北曲藝精品展演、河北省少兒曲藝大賽、河北省民協的各種文化之鄉命名和研究活動、中國剪紙藝術節暨蔚縣國際剪紙藝術節、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俗影像作品獎評獎活動、河北省攝影展、“前進中的河北”大型圖片展覽、河北省企業(行業)員工美術、書法、攝影大型展覽……各種河北的文化品牌活動,異彩紛呈,有聲有色,有力推動了河北文藝事業的發展。
4.每逢時代的關節點。河北省文聯都組織大型節日慶典活動
200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舉辦了30年來各時期的經典語言書法精品展、“記錄歷程”河北攝影大賽、“前進中的河北——首屆河北省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展”、“回眸發展,活力河北”歌詠活動等,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示燕趙歷史文化和河北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
2009年,向建國60周年獻禮活動有:河北美術60年獲獎畫家作品展;“風云筆底唱祖國”大型書法展覽;“見證變遷”大型攝影圖片展。為紀念文聯成立60周年,“河北文藝60年成就展示”活動有:河北文藝60年成就展;征集發表一系列“河北文藝60年”紀念文章;編輯出版《同新中國一起成長——河北文藝60年》畫冊。
2010年,以“藝術河北”書法、美術、攝影展覽為平臺,展現當代河北藝術創作風格、實力,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
2011年,為紀念建黨90周年,組織了規模較大的書法、美術、攝影展覽,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2012年,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舉辦了“走在文藝的春天里——河北省文藝界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以及相關展覽展示活動。河北省文聯的這些大規模、大影響、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在凝聚全省文藝隊伍、倡導時代風尚、弘揚主流價值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5.每逢水災、震災等特殊時期或年關歲尾,河北省文聯部積極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向災區和困難群眾捐贈現金和物品,舉辦多種多樣的宣傳慰問活動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河北省文聯在抓好機關干部職工捐獻賑災的同時,及時組織開展了書畫名家大型賑災義捐活動,僅省直即籌得百余萬元,全部轉交給有關部門和災區,在河北文藝界倡導了獻愛心、促和諧的風尚,樹立了文藝工作者的良好形象。2012年,7.21暴雨災害發生后,河北省文聯又及時組織賑災筆會,全省藝術家又一次以特有的方式回報社會、奉獻愛心。
二、五年來,河北省文聯堅持以人為本,推人才,推精品,服務基層,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向社會展示了文聯的新形象
1.堅持以人為本。優秀文藝人才不斷涌現,文藝創作全面繁榮
省文聯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組織建設、協會管理、會員發展等工作,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影視等11個文藝門類和企業(行業)文聯不斷發展壯大,現擁有26000名會員,為文藝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和隊伍保證。
通過創作引導,加大推介力度,完善激勵機制等有效工作,五年間,各藝術門類優秀人才、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在全國性文藝評獎中屢獲殊榮,共有90人次在全國性文藝獎項中獲獎,呈現出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裴艷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大獎”,5人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京劇《響九霄》和河北梆子《女人九香》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1人次獲得中國戲劇理論評論獎;歌曲《我的祝福你聽見了嗎》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獲一項金獎,兩項銀獎,實現了河北作品在全國美展中金獎零的突破;1人次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金獎;1人次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編導銅獎。14人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6人次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蹬人空竹》獲得法國明日國際雜技節金獎,《行車蹬人》榮獲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4人次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創作獎;31部作品及個人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12部作品及個人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3部影視作品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4部作品獲中國電影華表獎、陳力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7部作品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3D動畫電影《麇鹿王》在“首屆歐洲國際立體電影節”上奪得最佳長篇立體電影獎。文藝評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在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文藝評論獎中獲兩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省文聯獲組織工作獎,位列全國7個獲獎省級文聯的第一位。兩人次獲第三屆中國曹禺戲劇評論獎二三等獎。
所有這些都凝聚著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勞動,突顯著燕趙文化的鮮明特色,既是河北文化的形象名片,又是河北文化精神的傳承載體。
2.以服務人民為出發點,深入開展“百花樂萬家”文化惠民活動,使“送歡樂、下基層”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
5年來,河北省文聯組織藝術家們走向基層、走進百姓,先后到邢臺礦務局、軋輥有限公司、易縣、靈壽、霸州、辛集、滄縣、武安、武邑、故城、雞澤縣、涉縣、平山西柏坡、樂亭、鹿泉、邢臺、定興、大港、成安、永年、平山溫塘等地,舉辦各種類型的文藝活動共40余場,給人民群眾送去了和諧和歡樂,也帶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石家莊市文聯的“育樹工程”、邯鄲市文聯的“歡樂城鄉”活動、保定市文聯的“一縣一品”活動、唐山市文聯的“文藝義工”志愿者活動、滄州市文聯的大運河地域文化品牌活動、張家口文聯的“紅色文藝進基層”活動、承德市文聯的“花開承德”文藝活動、秦皇島、衡水、廊坊、邢臺文聯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結合實際,各具特色,形成聯動效應。文藝惠民活動走進百姓,走進基層,已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品牌,既錘煉了文藝隊伍,又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文藝振奮精神,凝心聚力的作用。
3.加強自身建設,以開創性工作、探索性工作貫穿文聯工作始終
5年來,河北省文聯積極倡導,樹立一種探索、創新的精神,思考過去,研究現在,探索未來。
業務上,河北省文聯全體工作人員努力熟悉和掌握科技發展給文藝創作、生產、經營、傳播帶來的新變化,進一步提高服務文藝工作者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文藝發展規律和人民團體特點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形式、活動方式。
大力加強機關制度建設,堅持用科學的制度規范機關。學習制度、辦文制度、辦會制度、辦事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的相繼出臺和實施,促進了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進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秩序,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
進一步健全聯系文藝家制度,關心文藝工作者特別是知名藝術家的工作與生活,努力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各團體會員單位也不斷增強服務能力和影響力。敏于發現和善于培養先進的藝術家典型,發揮他們的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弘揚德藝雙馨精神,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認PkuYPax6wiFLbDKz9XjCiSJNdOwl1L2293sSiu1WAZ0=真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職責,為培養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領軍人物創造條件。僅以戲劇為例。為進一步提高全省知名演員業務素質和文化修養,河北省已連續舉辦了六期名演員讀書班。期間,著名劇作家、詞作家、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閻肅、胡芝風、裴艷玲等為學員們授課,使廣大演員受益匪淺。
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開展評獎活動。積極培養文藝評論及文藝理論人才,加大對文藝家和文藝作品的推介力度。目前,河北省文藝評論獎已連續成功舉辦六屆。
推進文聯所屬刊物改革,加強內部管理,健全規章制度,增強活力,實現擴張。
積極探索聯系各方面各領域文藝工作者的新途徑,把新的文化組織納入視野,深入調研、加強協調、提供幫助,團結在文聯組織的周圍。
加快維權工作步伐。積極推進文藝著作權、表演權管理,加強與政府、社會相關維權機構的聯絡協調,為維護文藝工作者合法權益提供保障。
五年以來的工作實踐,使河北省文聯進一步深化了對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規律性的認識:一是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二是必須堅持黨對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的領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把文聯建設成為文藝工作者的溫馨和諧之家。三是必須找準工作定位,致力于加強黨和文藝界的密切聯系,致力于促進文藝界的團結創造,致力于推動文藝繁榮和社會和諧,致力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致力于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四是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培養一支德藝雙馨文藝人才隊伍,出人才出作品。五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適應文化發展要求、符合文藝發展規律的組織體制和運作機制,改進文聯工作機構的履職方式和手段。
河北省文聯是一個有能力、有活力、有創造力的團體,在新的形勢下,河北省文聯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大潮,努力為藝術家提供有效交流的舞臺,為文藝事業的發展繁榮搭建開闊堅實的平臺。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