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借貸市場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與落后的金融體制不能滿足其需求矛盾的必然產物。文章從民間借貸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民間借貸的現狀及帶來的利弊,并提出通過改善金融體制、完善法規體系、加強金融監管等途徑幫助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使民間借貸陽光化。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困境; 民間借貸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現實性問題。特別是2011年以來,隨著持續調控的貨幣政策下銀根緊縮,公開市場面臨資金“干旱”,加之歐債危機帶來的經濟不景氣,企業從銀行貸款日益困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日益突出。資金饑渴催動民間借貸日漸活躍,中小企業對民間融資的依賴程度加劇。民間借貸是從計劃經濟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過渡中,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和落后的金融體制無法滿足其需求的產物。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但如果管理不善會導致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引發借貸危機。有中國民間借貸“晴雨表”之稱的溫州地區,眾多中小企業倒閉,企業主背負巨額高利貸出逃事件頻發,中國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浮出水面,資金領域風聲鶴唳。如何正確引導民間借貸,做到疏堵結合,考驗著政府和企業的智慧。
一、文獻回顧
中小企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其作用與融資狀況并不相符,融資難的問題深深束縛著中小企業的手腳。胡援成(2004)在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小,融資渠道窄,市場信譽低等原因,融資狀況較差。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短期資金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長期資金的來源比較復雜,主要取決于社會內部的積累能力;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社會積累能力也不盡相同。蘆梅(2010)從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制度和擔保體系層面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原因,指出現行的銀行體系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發展緩慢,商業銀行最大限度壓縮風險資產比重的理性經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融資困境;與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相適應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擔保機構經驗不足,風險控制能力薄弱。林毅夫(2005)以信息的不對稱性來論證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必然性,認為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無法提供充分的擔保或抵押,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問題,而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在收集中小企業“軟信息”方面恰恰具有這種優勢。
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嘉思瑤(2009)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及融資難點的分析,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除自身缺陷外,正規融資渠道困難,直接融資渠道狹窄。加快民間融資的合法地位,規范民間融資行為,是解決融資難的最有效方法。蔡輝、馮融(2011)認為相對于大型銀行,民間金融在信息、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為規范民間金融,應規范民間金融合法合規,構建民間多渠道融資結構,化解民間融資風險。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民間借貸現狀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截至2011年,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1 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占GDP比重達60%,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占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僅獲得了不到20%的貸款資源,資金不足嚴重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1.內部原因
與大型企業相比,我國的中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混亂,財務狀況缺乏透明度,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同時,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約為大企業的5—8倍,成本收益原則使得更多銀行資金流向大企業。
2.外部原因
從外部環境因素來看,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影響著中小企業的融資,特別是規模歧視,更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在經濟主體逐漸多元化的同時,金融體制始終主要服務于國有經濟。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資金更多地流向大企業。
3.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
在信貸市場,中小企業一般不會公開財務信息,銀行無法判斷某個企業的風險水平,只能了解中小企業的整體狀況,銀行面臨著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對每個貸款申請人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并沒有很清楚的認識,為了規避由此帶來的逆向選擇,銀行更愿意采取信貸配給,在一個更低的利率水平下提供貸款,而不是為了達到資金供需平衡,在高利率情況下提供更多的貸款。道德風險在于中小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資金,提供虛假信息,獲得貸款后改變承諾的投資項目,或者長期借貸不還。信用擔保機構可解決信貸配給的問題,但是我國的信用擔保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擔保機構管理風險能力不足,控制風險能力薄弱。信息不對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源所在,造成了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受到種種阻礙和限制。
(二)民間借貸的現狀
銀行信貸等正規金融難以克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問題,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在收集企業“軟信息”方面優勢明顯。加之,眾多中小企業投機心態盛行,紛紛從傳統制造業進入投資和房地產領域。這些行業過度依賴杠桿,導致民間借貸成為眾多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方式。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的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見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因借貸產生的抵押相應有效,但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相關利率。民間借貸是一種直接融資渠道,銀行借貸則是一種間接融資渠道。央行針對6 300多家民間融資的資金融入方(企業)和資金融出方(民間融資中介結構)進行了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1年5月末,我國民間融資規模達3.38萬億元,占企業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0.2%,占貸款余額的6.7%。中金公司的報告認為,截至2011年中期,我國民間借貸余額同比增至3.8萬億元,同比增長35%~40%,半年環比增長20%~25%,占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總規模約33%,相當于銀行總貸款的7%。銀監會測算民間融資規模在3~5萬億元之間。針對6 000多家樣本企業民間融入的資金來源分析,央行的調查結果顯示,30%的資金來源于內部職工和企業相關產權單位,19.9%來源于其他企業,19.6%來源于合法的民間融資中介機構,只有3%來源于地下錢莊,約為1 000多億元。中國民間借貸的平均利率為15.6%,民間借貸的期限主要為一年期,80%以上屬于快借快還,僅有12.6%超過一年期。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對中國民間借貸的現狀有了大致的了解。民間借貸的規模已經很大,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特別是在中小企業發展迅速的沿海地區,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但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三、民間借貸的利與弊
(一)民間借貸對中小企業的積極影響
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相對于銀行貸款等正規金融渠道來說,民間借貸的門檻低,借貸方式靈活,借貸形式多樣化,大量民間資本通過民間借貸市場流入中小企業,緩解了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民間借貸因人緣、地緣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并通過考察借款人的投資項目,對借款人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
民間借貸為滿足實用性,犧牲了契約的完整性。借款更多的基于人情關系,不受契約的約束,環環相扣的資金鏈龐大卻極為脆弱。信心是民間借貸的根本,一旦信心受損,形成民間擠兌,投資人不會輕易將資金投入民間借貸市場,龐大的資金鏈出現斷裂。資金鏈一旦斷裂,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小企業紛紛倒閉,擔保方、相關企業、行業受損。民間借貸會蠶食實體經濟,通過“錢生錢”模式,蠶食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而且資本直接逐利套利的誘惑力,會動搖企業主做好實體經濟的決心。一些不規范的民間借貸可能會引發非法集資,致使部分資金被高利貸利用,擾亂金融秩序,造成社會不穩定。
但是3.38萬億元的民間借貸中,82.5%能夠償還,16.6%有可能償還,只有0.9%~1%不能按期償還,整體違約風險較低。總體來說,民間借貸的利大于弊。應掃除民間借貸的各種障礙,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金融業的整體效率。
四、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發展的措施
(一)法律建設,規范民間借貸合法合規
在我國,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和充分的法律保護,民間借貸缺乏清晰的合法性邊界。民間借貸法律法規的零散化和不協調,模糊了實務中處理相關糾紛案件時的合法性標準,凸顯了我國民間借貸活動的制度性風險(席月民)。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的界限和范圍,使民間借貸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應加大對非法借貸的打擊力度,依法懲治相關責任方,堵住非法錢莊的非法資金渠道。
(二)完善監管,化解民間借貸風險
政府應加強對民間借貸的有效調控和監管。嚴格監管不僅是踩剎車、堵出路,更重要的是制定有彈性、多層次的金融政策。政府應盡快建立有效的監測系統,加強對金融活躍地區的監測,尤其是建立一種有效的民間借貸信息收集機制,定期采集相關數據,全面掌握民間借貸的運行情況,并以此制定適合的政策法規,引導民間資本、民間投資行為向正確的經濟領mhdogp924wmHHFm0i/BtNI8hfQDyA0nakraFNJOOG1w=域聚集。
(三)體制創新,構建民間多渠道融資結構
民間借貸的異常活躍,是我國現行金融供給配給制度不均衡的必然產物。高度壟斷的金融體制導致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歧視,民間資本與現行金融體制之間無法實現有效對接,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現行金融制度需要深層次的改革。政府應盡快改變落后的金融體制,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參與金融服務,以改善金融市場競爭結構;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在保障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對符合貸款要求的中小企業簡化手續,及時給予信貸支持,大力發展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加快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是改善金融供給不均衡、消除信貸歧視的關鍵環節,盡快實現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利率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利率在調節資金供給中的作用。
民間借貸危機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經過陣痛后的重新洗牌,是市場的自然選擇。中小企業應以此次借貸危機為契機,實現產業升級轉型,改革落后的金融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胡援成.中小企業融資的調查與思考[J].管理世界,2004(4):149-150.
[2] 蘆梅.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動因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23):29-30.
[3] 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5(7):35-44.
[4] 嘉思瑤,宋若峰.中小企業民間融資行為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4):117-120.
[5] 蔡輝,馮融.規范和引導民間金融發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J].銀行家,2011(12).
[6] Stiglitz J. &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the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