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涉外企業的匯率風險不斷加大。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三類。目前適合我國涉外企業的匯率風險防范方法包括:調整對外報價把幣值下浮風險計入價格;利用銀行押匯和貼現業務轉移匯率風險;選擇適當的國際結算方式;積極運用外匯保值條款;掌握外幣的趨勢做好計價貨幣的選擇;提前收付外匯或拖延收付外匯;發展易貨貿易業務;買賣遠期外匯等。
【關鍵詞】 匯率風險; 防范方法; 涉外企業
近年來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預示著匯率變動的風險在不斷加大。多年來,我國一直施行固定匯率政策,眾多涉外企業很難在匯率政策的變化中適應過來。企業對于單一掛靠美元到掛鉤一籃子貨幣的轉變以及由固定匯率到浮動匯率政策的轉變所帶來的匯率風險意識薄弱,嚴重缺少匯率風險的規避能力。
一、企業匯率風險的種類及構成要素
當企業所涉及的外匯匯率發生變動時,涉外企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和負債因匯率變動引起價值的上漲或下降,因此外匯風險帶來的結果有兩種:即從中獲益,或遭受損失。由外匯匯率的波動而導致的外匯風險共分為三大類。
(一)交易風險
交易風險是指由于外匯匯率波動而引起的以外幣計價的應收資產與應付債務價值變動的風險。如進出口企業出口商品交易中以外幣計價結算,從簽訂合同開始,一直到對外承付貨款的整個交易過程中,由于匯率變動引起的外匯風險,均為交易風險。交易風險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以外幣表示的借款或貸款;二是以外幣表示的商品及勞務的賒賬業務;三是尚未履行的期貨外匯合約;四是以其他取得的外幣債權或應承擔的外幣債務。交易風險通常也被稱為經營活動中的外匯風險,是出口企業最主要的外匯風險。
例如,ABC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境外客戶銷售貨物100 000美元,當時匯率為7.86,約定2010年1月付款,實際收到時美元匯率為7.11,即有:
應收時人民幣金額=100 000×7.86=786 000(元)
實收到人民幣金額=100 000×7.11=711 000(元)
由于匯率變動,導致人民幣損失=786 000-711 000 =75 000(元)。
(二)折算風險
折算風險稱會計風險或轉換風險,是把不同外幣余額按照一定的匯率折算為本國貨幣的過程中,由于交易發生日的匯率與折算日的匯率不一致,使會計賬簿上的有關項目發生變動的風險。涉外企業的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項目在最初發生時,都是按照發生日的匯率入賬的,但在編制財務報表時,要對其中的某些項目用編表日的匯率進行折算。當某項資產項目或負債項目的發生日匯率與編表日的匯率不一致時,經過換算,就會給企業帶來會計賬表上的損益。這種差異不是因為實際交割發生的,而是會計估計所發生的,它并不影響企業當期的現金流量總額。
(三)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是由于匯率變動對企業的營業量、價格、成本等產生影響,從而使企業的收入或支出發生變動的風險。經濟風險涉及企業產、供、銷各個方面,是相當復雜的,應由企業當局綜合管理,b48YEVcS8nYVkJUVXOA9RA==通力防范。
二、常用的匯率風險防范方法
匯率風險的產生主要原因是匯率變動,所以,預測匯率變動就成為外匯風險管理和避險的重要方向。外匯風險管理就是要針對風險創造一個與外匯流動方向相反,金額相同、時間相同的貨幣流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世界金融市場的匯率和利率變動頻繁,外匯風險增大,為了有效避免匯率風險,各種避險的方法應運而生。
(一)利用遠期外匯合同交易法
遠期外匯,又稱期匯、期貨外匯,是按照期匯合同買賣的外匯。在交易時雙方簽訂合同,規定買賣外匯的幣種、數額、匯率和將來交割的日期。到交割日,雙方按照合同規定由買方付款后,由賣方向買方交付外匯。為了避免交易風險,企業可以與辦理遠期外匯交易的外匯銀行簽訂一份合同,約定在將來某一時間按合同規定的遠期匯率買賣外匯。利用遠期外匯交易,不僅能保證企業在進出口業務中避免外匯損失,而且對證券投資、國外存款、直接投資等以外幣表示的資產,以及向國外資本市場借入外幣等以外幣表示的負債等,均有保值避險作用。例如,假設B國某公司和A國某公司簽訂一份3個月的遠期合同,規定3個月后B國某公司進口50 000美元的貨物,美元對B國貨幣的遠期匯率為1:3.5。3個月后雙方履行合同,A國公司獲得50 000美元,并按規定匯率售給銀行,獲得本國貨幣 175 000元(50 000×3.5),假定交割時的即期匯率也是3.5。則A國公司就沒有發生外匯風險。
(二)利用外匯期權交易
期權是在一定時期內按照一定外匯匯率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額外國貨幣的權利。利用外匯期權買入的是購買或賣出某項外幣的權利,但又不承擔相應義務,因此,是一種較好的避險方式。外匯期權可分為買進期權和賣出期權兩種。買進期權是購買外匯期權的一方,有權在合同期滿時或在此以前按照規定的匯率購進一定數量的外幣。賣出期權是購買外匯的一方有權在合同期滿或在此以前按規定的匯率賣出一定數額的外幣。對于期權合同的購入方來說,外匯期權相當保險。因為期權合同購入的是權利,而不必承擔義務,如果期權交易無利可圖,則可放棄這項權利。比如,企業在購入期權后,外幣匯率一直下跌,即市場利率低于協議價格,企業如果放棄此項合同,就可以避免外幣風險。對于期權合同的購買方來說,使用外幣期權可以使保值成本成為確定的因素。不論匯率發生多大的變化,期權保持者的保值成本都不會超過期權的購買價格即“期權費”。
(三)適當調整外匯受險金額
適當調整外匯受險金額,可以有效地達到避險目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有較多資金流動,這使得企業通過提前或延緩支付的方式來調整外匯受險金額成為可能:當預測某種外幣即將升值時,可以推遲收款或加速付款;當預測某種外幣將貶值時,可以加速收款或延緩付款。例如,設在境外的子公司需要在6月份向母公司交付股息和紅利,但在4月份推測美元將在5月份貶值,于是為了避免因美元貶值帶來的匯率風險,在4月份提前將上述款項交付母公司。
(四)采用多角化經營
企業采取多角化經營可以有效分散風險,使不利因素相互抵銷。因此在跨國經營和投資中,在生產安排、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籌資、投資等方面,也應運用多角化經營,以達到避險目的。
三、適用于我國涉外企業的匯率風險防范方法
(一)調整對外報價,把幣值下浮風險計入價格
涉外企業如果無法在出口貿易中選用硬幣、在進口貿易中選用軟幣,應把匯率風險因素考慮到價格之中,即根據預測的外匯貼水或升水,適當提高出口商品的對外貨價或降低進口商品的進口價格,以減輕外匯風險的程度。對于遠期付款或交貨期限較長的出口合同,還應把延長期加計在內,從而保證外匯減少損失。
(二)利用銀行押匯和貼現業務轉移匯率風險
押匯是出口企業以出口商品裝運單據為抵押,向銀行借入貨款的一種融資業務;貼現是指企業將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以票面余額付給企業。出口商品以即期信用證結算成交的,即可在商品裝船后,取得貨運單,開出匯票連同即期信用證一并轉讓給外匯銀行,以支付轉讓匯票日期到開證行付款日期的利益為代價,從中國銀行提前取得貸款;如以遠期信用的結算成交的,可以遠期信用證及未到期跟單匯票到外匯銀行申請貼現,以支付貼現息為代價,提前取得貸款。如此辦理押匯和貼現,將應收的外匯貨款轉變為現匯入賬,將外匯風險轉嫁給銀行。
(三)選用適當的國際結算方式
涉外企業收匯的原則是“安全及時”收匯,既可免遭匯率變動的損失,又可免遭外商拒付。因此,應根據出口業務情況,正確選用國際結算方式。一般來說,即期信用證結算方式最符合安全技術結匯的原則;遠期信用證結算方式可以安全收匯,但不及時,因而會產生匯率變動的風險損失。托收結算方式是最不安全的收回方式,一般適用于合同金額尾數、傭金、運費等款項結算,以及商業信譽好的公司的款項結算,或用于推銷庫存積壓商品等情況。可見,結匯方式的選擇對企業匯率風險的規避也有重要作用。
(四)積極運用外匯保值條款
外匯保值條款是成交合同規定以硬幣計價,以軟幣支付,并明確記載簽訂合同時計價貨幣金額可以進行調整,可以使支付貨幣下浮的損失得到補償。在實際執行中,外匯保值條款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計價用硬幣,支付用軟幣,支付時按計價貨幣與支付貨幣的現行匯率進行支付,以確保收入不致減少;另一種是計價與支付都是軟幣,但簽訂合同時明確該貨幣與另一硬幣的對價,支付時如果這一比價發生變化,則原貨價按這一比價的變動幅度進行調整;再一種是確定一個軟幣與硬幣的商定匯率,如支付時軟幣與硬幣的比較超過商定匯率一定幅度時,才對原貨價進行調整。三種類型,涉外企業可以根據業務具體情況選擇使用。一般來說,第三種類型適用于交往良好的客戶之間,以推進和發展雙方長期的貿易合作關系。
(五)掌握外幣的趨勢,做好計價貨幣的選擇
涉外企業應了解外匯行情的動態,掌握外幣匯率變化,在收匯業務中盡可能選擇硬幣或具有上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而在付匯業務中則應盡可能選擇軟幣或具有下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這可以在收匯中避免貨幣貶值而減少人民幣收入,在付匯中可以避免貨幣升值而增加成本。如果達不到時,可以一半用硬幣,一半用軟幣,多種貨幣搭配成交,使買賣雙方平等互利,防止使用單一貨幣計價因匯率突變而遭受重大損失。
(六)提前收付外匯或拖延收付外匯
提前收付外匯或拖延收付外匯,可以改變外匯風險的時間結構。對匯率可能上升的外匯,付匯時盡可能提前對外付款,收匯時盡可能拖延結匯;對匯率可能下跌的外匯,付匯時則盡可能推遲對外付款,收匯時則盡可能提前收回。涉外企業通過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結匯,可以減輕因匯率劇烈變動所受到的損失。
(七)發展易貨貿易業務
易貨貿易是以同一種貨幣計價結算、雙方進行等值的商品交換的一種貿易方式。由于進出口均以同一種貨幣計價結算,債權債務又大致相等,因此匯率變動對交易雙方均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八)買賣遠期外匯
買賣遠期外匯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簽訂買賣外匯契約時,只規定匯率、幣別、金額、交割日,并不立即進行交割,到交割日再按事先定妥的匯率、幣別、金額進行交割,從而起到保值作用。涉外企業通過與外匯銀行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合同,預先約定遠期匯率和交割期限,把匯率風險的未知損失確定在已知的范圍內,從而防止匯率風險。目前,銀行代理企業辦理遠期外匯買賣的主要外幣有美元、歐元、英鎊、港幣、日元、加拿大元等等。遠期外匯買賣的期限是一個月、兩個月、六個月和一年期,一年期以上需要與外匯銀行單獨洽商。
【參考文獻】
[1] 黃曼行.出口風險的會計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142.
[2] 姚小菊.外幣交易業務中匯兌差額會計處理分析[J].會計之友,2010(9).
[3] 劉海云,褚曉飛.出口企業外匯風險防范策略[J].經濟論壇,2008(9).
[4] 盧寧,褚曉飛,蘇舒曼.企業外匯風險防范的決策框架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2(1).
[5] 高宏志.淺析企業外匯風險防范[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