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當代組織把重視企業(yè)績效管理體系作為產生高水平工作績效的手段。本研究假設獲得績效增加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適應績效管理體系來促進員工參與,并且提出了整合績效管理與員工參與的流程體系,提出用新的角度去考慮怎樣培養(yǎng)和管理員工參與,從而使企業(yè)獲得高水平工作績效。
【關鍵詞】績效管理 員工參與 整合
一 績效承諾(協議)
這是績效管理流程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活動或任務是目標設定與審查及心理契約承諾。
1.目標設定
目標能夠激發(fā)動力、專注、強度或者參與的感覺。根據麥西的研究,假如沒有具體的目的或目標時,參與的感受很難產生。他們還指出,參與的發(fā)生需要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協調一致。這種協調一致保證了戰(zhàn)略也聚焦到參與上面,因為它保證了員工參與其工作任務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的和目標。因此,在這個階段,員工應該認識和理解組織的目的和目標,并且在這個大前提下再設定自己的個人目標。
2.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是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個名詞。他認為,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心里契約雖然不是一種有形的契約,但它確實又發(fā)揮著有形契約的影響,可以描述為這樣一種狀態(tài):企業(yè)成長與員工發(fā)展的滿足條件雖然沒有通過一紙契約載明,而且因為是動態(tài)變動的也不可能加以載明,但企業(yè)與員工卻依然能找到決策的各自“焦點”,如同一紙契約加以規(guī)范。Kahn(1990)指出,這三種心理狀態(tài)產生了參與相對應的邏輯合同,員工更傾向于按著有明顯好處和安全保障的合同做事,他們心理上覺得這些好處、保障自己值得擁有。這些期望可能是心理契約的基礎,包含了員工與雇主之間相互的權利義務。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心理契約的履行已被證明與任務相關和非任務相關的績效有關,而且可能也導致更高水平的參與度。
二 參與促進(實施)
在參與促進這個階段,首要關注的是鑒別和提供員工參與所需要的資源。這涉及能夠使員工體驗到工作的意義、安全和可用性的一些資源。這個階段主要的任務就進行工作設計、輔導、社會支持、領導和培訓。
1.工作設計
績效管理的概念中固有的觀念是員工應履行與本職工作相關的任務。這些工作與相關計劃目標之間總是偏離,這在典型的績效管理過程中占據了中心位置。然而,績效管理的另外一種觀點是使與具體工作相關的角色和任務受到修訂。盡管級聯目標包括協調活動的需要,但是經常有無數級聯目標允許層次地進行協調。有效的績效管理可以允許員工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的意見,能經常收到來自他們的評價。進一步深入,有效的參與管理同樣可以允許員工在設計他們所要執(zhí)行的工作、角色和任務的時候有發(fā)言權。這樣做將促進心理學意義、以及促進參與,通過允許員工以他們真實面目去承擔工作中的角色。
2.輔導和社會支持
為了促進參與,輔導應成為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不是有限的季度或年度績效評價。Schaufeli 和 Salanova建議管理者應輔導和幫助員工規(guī)劃他們的工作,指出其工作中潛在的困難,以及經常提供建議和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這些都能促進員工參與。同時輔導還有助于灌輸員工之間的信任及自我效能。
3.領導
績效管理能否成功,領導者是一個重要因素。領導者如果具有高任務和高支持行為的話,這將明顯有效促進參與度,這已被證實。
4.培訓
許多績效管理干預旨在激勵員工表現得更好。然而,有時候績效問題相對于激勵來說與能力更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培訓就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法。
三 績效和參與的評價與反饋
績效管理的主要部分(或者說基石)是員工績效的評價與考核。在員工參與的環(huán)境下,除了工作績效,這個過程應該也要包括對員工參與行為進行評價。這個階段主要的活動是績效考核與反饋。然而,為了加強參與度,信任與公平的觀念尤為重要。
1.績效評價期間的信任與公平
績效評價有時與評估員工的標準是不相關的,或者超出他們控制,這種評價對員工來說是不公平的。為了使員工感到舒適地被聘用以及能夠在績效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角色,他們必須相信組織和管理者將會公平對待他們,以及信任他們。
2.參與評價
相同的方式,標準的績效評價,為管理者和員工提供了評價績效目標已實現程度的機會,參與評價提供了附加的機會,能夠評價出哪些員工表現出行為參與的程度,以及雙方是否已經符合員工發(fā)展協議。
3.反饋
積極反饋也可能促進參與和績效。Schaufeli和Salanova的研究表明,積極的反饋通過影響組織社會情感氛圍從而促進了參與。
四 結論
本文研究促進參與和績效的整合,這有助于組織構建最好的績效管理體系,從而獲取高績效。同時,我們相信組織將通過結合績效管理流程和員工參與獲得競爭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M.Armstro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Key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London, UK: Kogan Page Limited,2000
[2]A. B. Bakker, & E.Demerouti, Towards a model of work engagement[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8(13)
[3]R. L. Card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ncepts, skills, and exercises[M].Armonk, NY: M. E. Sharp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