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工作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為廣播媒體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明確定位、發揮創意、挖掘深度、做獨家新聞、改革創新傳播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唯有如此,才能讓傳統廣播煥發出新活力,為人民群眾傳播優秀文化。
【關鍵詞】全民傳播;內容建設;類型化;發揮創意
如今,以科技為助力,傳媒業的競爭更趨激烈,新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信息海量增加,全民傳播成為現實。這種新的信息環境對新聞傳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人人都想讓自己所在的媒體吸引大眾眼球,可真要做到這一點,卻難之又難。那么,如何才能在這樣復雜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勝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新聞的創新、獨特、深度上入手,改革創新傳播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實施新聞精品戰略,增加制勝的砝碼。
定位明確,差異化競爭
如今,依托互聯網、手機等,任何人都可以經濟便捷地以眾多形式向他人傳播信息??於附莸男畔⒛苴A得受眾、爭取主動,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很難做到每一條新聞信息自己都是首發者。但一條信息即使再有價值,要是發晚了,也就沒有了吸引力,引不起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想做能引起別人關注的信息傳播者,就必須獨辟蹊徑,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要從內容入手,發揮創意。唯有借助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人才,把最適當的內容提供給盡可能多的最需要這種內容的人,才能成為信息的首發者、市場的勝利者。
提供受眾需求的信息,說穿了就是要求我們找準定位、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做獨家新聞,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具體到廣播媒體來講,那就是要實行專業化、進行類型化改革,用個性化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傳媒研究專家胡正榮在美國考察時發現:如今,美國幾乎所有電臺都是專業化的類型電臺。[1]面對市場,美國廣播從業者按聽眾人數集中程度將全國分為263個廣播市場,將面面俱到的綜合服務轉為面向特定聽眾的專業化服務。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廣播業已摸索出幾十種專業化途徑,稱之為廣播專業化節目類型。即一家電臺就以一種專業化節目類型取勝,如本地電臺的音樂類型就可分為老式搖滾音樂臺、途中音樂臺、專輯搖滾臺、流行金曲臺、美國黑人音樂臺、爵士音樂臺、西班牙音樂臺、古典音樂臺、鄉村音樂臺等。
正因為美國廣播業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不以節目的綜合性與電視抗衡,而以節目的類型化、專業化突出個性特色。這樣,幾十年來,美國廣播業才保持了穩步發展。
目前國內大部分電臺已經意識到了專業化是廣播的出路,并且已經開始實行類型化改革。但一些名為類型電臺的廣播頻率卻并不專業,節目內容還是大綜合、包羅萬象,而且不同頻率之間節目內容的交叉與重疊現象大量存在。這樣的結果必然使節目缺乏創意,在如今這個講求專業化、類型化、信息首發的時代,很難產生大的影響。
新瓶裝舊酒,表現手法創新
同樣都是做新聞的人,可有的人總覺得找不到新聞線索,無新聞可寫,而有的人卻佳作不斷。還有很多時候是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有的報道平淡無奇,有的人卻利用自己深厚的新聞素養把它寫成了眾口傳誦的好作品。如何挖掘和提升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使自己的稿件新穎、獨特、有創意,是每一位記者始終都在面對和苦苦探索的問題。
羅丹說,美的事物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節目要想內容為王,必須發揮創意。
例如,我們曾經做過一期懷念文壇老人巴金的節目。作為一代文壇巨匠,巴金一生中共創作和翻譯了1300萬字的作品,又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對這樣一位成績卓著的人民藝術家,不僅我們的節目要介紹他,全國各地的電臺、電視臺都會做他的節目。經過反復思考,我認為這樣一期節目,如果只是平平介紹巴金的創作與生平,那肯定毫無新意。要想創新,就應該借鑒一些新的寫作手法,通過故事把對巴金創作與生平的介紹轉化為聽眾的聽覺期待。最終這檔節目以幾個文學愛好者與巴金的故事為由頭,由故事引出巴金的代表作品,節目中不斷設置懸念,把要傳播的內容轉化成聽眾想聽的心理期待。
應該說,這期節目就是求新、求變的產物?,F代生活節奏很快,身為新聞人,我們的工作壓力很大,很多記者寫報道總是講求快,但這決不意味著只追求速度而不重視質量。因為,優秀作品所具有的震撼力是一般作品難以比擬的,只有生動的細節、感人的事實、特色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才會令人難忘。[2]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所體會,生活中、工作中那些能夠打動我們、觸動心靈的必然是那些能夠求異、求新、求變的優秀節目,而最終能夠贏得市場、具有恒久生命力的還是那些以內容取勝的節目。
挖掘深度,做一壺新聞的佳釀
如今,全民傳播已成為現實,很多時候,我們采訪到的內容,可能別人也有,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推陳出新呢?如同一個善于烹飪的巧婦,這時候,就需要巧用素材、合理編排。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新聞作品決不是一碗白開水,它應當如好酒一般,醇香、綿厚、耐人尋味,一層層遞進下去,曲徑通幽、有深度,而不是一馬平川,讓人剛看了開頭,就能猜出結尾。
那么怎樣才能寫出深度呢?我覺得一篇有深度的稿件首先應該具備“三層含義”。這“三層含義”是逐層遞進的,即自然含義、社會含義和延伸含義。一篇好的新聞,不僅能讓讀者看出其自然層面的含義,還應該讓人感悟其社會層面的含義,如果要求再高一點,那就是還應讓人看到延伸層面的含義。
舉例來說,筆者曾經做過一個采訪建筑工人的新聞作品,這是一個老題材,怎樣才能寫出新意和深度呢?
在采訪中,我偶然發現這里有很多建筑女工。她們和男人一樣,每天也要有十幾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同樣住在由簡易材料搭成的工棚內。于是,我想到了寫建筑女工。她們是怎樣來到建筑工地上的?她們的生活狀況如何?首先告訴聽眾一些他們不知道的內容。
可是,這只是自然層面的含義,只反映了建筑女工的艱辛生活,還有沒有社會層面以及延伸層面的含義呢?怎樣來挖掘這個新聞稿件的深度呢?我回憶起當我問這些女工在建筑工地上好不好時,她們都說很好,比在家里強多了。是什么讓這些女工覺得建筑工地上的生活很好呢?我想起了兩個時下出現頻率很高但卻對比鮮明的詞語:抑郁癥和“幸福指數”。在我國,“幸福指數”是考量社會和諧程度的一個新指標,可是,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國民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幸福指數”卻在連年下降。原因何在?經過深入的采訪,我終于找到了答案:一個是因為黨和政府的關懷,建筑工地上拖欠農民工工資、安全事故等事件日漸減少,農民工的生產條件、勞動待遇、生活環境在逐步改善;另一個應該是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態——我們是從樂觀的一面看呢,還是從悲觀的一面看?
后來我把這篇報道定名為《尋找幸福之旅》,稿子從反映建筑女工艱辛的生活、樂觀的心態以及她們對幸福的認知入手,揭示了讓這些農民工感覺幸福的根源,同時又提出并回答了一個深層問題:什么是幸福?我們該怎樣看待幸福?從而挖掘出了這篇稿子社會層面和延伸層面的含義。這篇報道后來獲得當年度河南省政府獎廣播新聞一等獎。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皠撟骺?,朝朝暮暮,夢魂縈繞,牽腸又掛肚。創作苦,崎嶇小道,山重水復,時時疑無路。創作苦,沙海征途,又得蜃樓,割愛一筆涂!”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的這首詩應該是發揮創意,做好新聞的最好注腳!在這個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中,作為傳統媒體,我們只有堅持精品戰略、明確定位、認真做好節目的內容建設,做一壺新聞的好佳釀,才能讓傳統廣播煥發出新的活力,為人民群眾傳播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胡正榮.中國傳播論壇——變化中的廣播電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董旸.廣播節目策劃與制作[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信息廣播)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