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企在中國走向衰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研發力量“非本地化”,導致產品導入期慢,更新不及時。
一些歐美成功企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把研發中心移至中國,甚至把某些新產品的首發也轉移到中國市場,并成功制造話題吸引消費者。
但日本企業很少這樣做。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手機是很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無論從功能、外觀和售后服務方面,都很得中國消費者好評。但好景不長,到了2005年底,日本手機品牌幾乎全線撤出中國2G市場。后來夏普公司帶著3G手機卷土重來,但面臨重重的市場壓力,在蘋果手機問世后更是幾乎銷聲匿跡。
我在1998年到2010年為三家日本手機品牌做過市場調研和廣告策劃。我們發現,中國有很多日本手機的粉絲,不少是從日本直接買回,有的是購買水貨,因為他們認為日本產品的功能和款式都比較好。他們表示,如果這些日本手機可以在中國同步銷售,一定會去購買。
但日本企業并沒有這么做。他們反而故意拉開兩國市場的差距,不想把最尖端的產品第一時間在中國上市,這樣徹底掃了中國粉絲的興。
再等歐美、韓國手機品牌排山倒海般涌進中國市場時,日本企業已經束手無策,甚至連頭也抬不起來了。我們曾多次跟客戶提出相關問題,但中國公司高層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無權左右日本總部的決策,甚至連下一步準備上什么產品都不是很清楚。
第三,日企在中國市場的用人上也存在很大問題。放眼在華日資企業的管理層,要么清一色日本人,要么就是引入海歸華人,其實這兩種用人方式都存在較高風險。
前者因為太保守,再加上不懂中國國情或者對中國市場潛力預測不足,很難找到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鑰匙”。再加上“空降部隊”很多不想承擔風險,只想平安過渡,直到回國。后者則通常與總部溝通有障礙,再加上與本地的日本人之間有摩擦,決策時常常輕不得、重不得,有些關系公司命運的重大決策很難落定。
第四,日本企業往往“紙上談兵”很多,“走基層”不夠。
1997年我初到中國工作時,常常與一家大日企的上海總經理齊藤一起坐火車去偏遠小鎮出差,一起吃盒飯,與當地的經銷商一起喝酒唱歌。
齊藤告訴我,他不喜歡看書面報告,相信親眼所見,喜歡結交朋友,并且認為“越臟的地方將來越有市場”。
一次我們去浙江溫州,不巧遇上洪水,一家經銷商倉庫里的貨都泡爛了。齊藤與銷售部長商量后當即決定,馬上從上海調運一批貨無償支援他。這個經銷商被深深感動,不久后成了當地業績最好的經銷商。
1999年齊藤被調回日本,這家公司的領導也不再親自“走基層”了,“紙上談兵”的會倒是越來越多了。時隔十幾年,現在的這家日本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已經遠非當年可比。
第五,日本公司收入分配太均衡,“大鍋飯”味道濃厚,一些優秀員工的積極性就被壓抑了。
日本人較真、固執、不愿意改變,這一方面是個優點,另一方面卻可能導致太狹窄的思路和太偏見的主觀,與中國本地文化脫軌。不擺脫這樣的思維模式,日企就很難扭轉在中國市場逐步走向衰落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