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馬爾克斯帶有魔幻般現實主義的小說《百年孤獨》給中國剛剛解凍的文學帶來了巨大沖擊,文學青年們將其奉為圭臬,馬爾克斯在中國瞬間俘獲了大批粉絲。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4年之后,完成了這部小說。8月28日,出版方為中文版《霍亂時期的愛情》舉行了首發儀式。據說讀過這部小說的人超過20億,而對中國讀者來說,他們曾經看到的是未經馬爾克斯正式授權的“盜版”,現在這本才是唯一“正版”。今年7月初,馬爾克斯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意味著他再也無法從事寫作。這位被余華盛贊為“在世作家里最偉大的作家”,到晚年與癡纏一生的寫作活動徹底決裂。
《霍亂時期的愛情》拋棄了《百年孤獨》中的魔幻現實主義,用傳統手法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20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后,到了80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小說以阿里薩和費爾米納之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情為主線,然后不失時機地將其他愛情黏合在這條主線上,于是該小說中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和所有的愛情方式: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因此《霍亂時期的愛情》被評論家們戲稱為“愛情百科全書”。
這樣一個關于“愛情”的爛俗題材,被馬爾克斯寫成了偉大巨著。引發《霍亂時期的愛情》寫作的兩個動機,一是馬爾克斯父母的戀愛史,他的父親正如阿里薩一樣是個電報員;二是作者在墨西哥讀到的一則報道:兩位近80歲的美國老人,每年都在墨西哥約會一次,堅持了四十多年,最后一次被搶劫的船工用木槳雙雙打死,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地下戀情才得以曝光。這則新聞在小說中仍是以報道的方式出現。
阿里薩用漫長的生命來等待愛人的丈夫的死亡,他說“我唯一感興趣的是愛情”,面對洛倫索-達薩的手槍,他說“沒有比為愛情而死更光榮的事情了”。50多年后,費爾米納的丈夫死去,阿里薩和費爾米納終于重敘舊情,這遲到的幸福感動了許多讀者。而費爾米納與烏爾比諾醫生平淡世俗的婚姻生活中缺少激情,可是在平淡瑣碎中依然可見愛情的微光。80多歲的烏爾比諾臨死前,“他已奄奄一息,還在抵抗著死神最后的打擊,等候她的到來。他終于在混亂的人群中認出了她,眼里含著最后的痛苦的眼淚。他最后看了她一眼,在他們共同生活的半個世紀中,她從來沒有看到過他的目光如此明亮,如此悲傷,如此充滿感激之情。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對她說:‘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多么愛你。’”
“世界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情了。”愛情在馬爾克斯這里落地了,沾了塵埃,卻依然閃光。
霍亂時期的愛情
作者:[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譯者:楊玲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頁數:401
臺灣念真情
作者:吳念真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頁數:264
我們始終牽手旅行
作者:左手 張千里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頁數:211
老火車的時光慢游
作者:齊棟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頁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