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臺灣都舉行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活動,那就是由各大圖書館牽頭進行的全臺“好書交換日”活動。在好書交換活動中,讀者可以將家中閑置的書籍捐獻到附近的圖書館,然后憑捐獻證在“好書交換日”當天到現場任意挑選相同數量的自己喜愛的書籍。除了每年7月固定舉行的書籍交換活動外,目前在臺灣已經有126家圖書館陸續設立了“好書交換專區”,將書籍交換活動朝向常態活動發展,開辦天天或定期捐書、換書活動,讓喜歡閱讀的人們享有一年多次交換圖書的樂趣。
“好書交換日”的由來
已經進入第20個年頭的好書交換活動,最早由臺中市文化部門在1992年發起,在臺中市率先舉辦。因為活動本身的公益性和趣味性,逐漸積累起一定的口碑和人氣,也成為臺中市的一張文化名片。2004年,臺灣“文建會”將這一活動正式命名為“好書交換日”并推廣到臺灣各縣市,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活動聲勢也越來越浩大。作為構建臺灣“書香社會”重要活動之一的全臺“好書交換日”,舉辦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好書交換,重現圖書生命力,吸引民眾愛上閱讀。自開辦迄今,已經動員全臺25縣市,300多所圖書館,10萬多名臺灣民眾參與,每年收募的圖書總冊數達60余萬冊。
根據“好書交換日”官方網站上面的信息顯示,交換書籍活動主要有三個目的:其一是透過捐書和換書活動,重現圖書的生命力,藉由好書交流,分享閱讀資源,同享知識的喜悅,營造書香社會;其二是透過募書活動,結合社會各界力量,將書籍送達到偏遠地區與弱勢族群,縮短城鄉知識差距,落實引進民眾終生學習;其三是通過推廣閱讀,將參與圖書館活動及閱讀好書引進民眾的休閑生活中,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好書交換日”的發展歷程
2004年開始在臺灣推廣的“好書交換日”活動,結合了臺灣各縣市文化部門以及市區鄉鎮的圖書館,通過市民家中閑置書籍的交換,活絡閱讀資源,擴大好書存在的價值與能見度,讓“換書”與“讀書”成為民眾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實現天天都有好書讀的目標。首次全臺好書交換活動共獲得261家公共圖書館響應,總共募集到27萬余冊圖書,并將部分圖書轉贈到邊遠地區,造福當地的民眾。2005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擴大了規模,在臺灣共設置了350個好書交換地點,舉辦各地縣市捐贈競賽,并結合出版社、公益團體、基金會和愛心人士參與捐書活動,進一步增加圖書交換資源。這一年度參與人數突破了10萬,收募的圖書冊數也突破了50萬,高達698762冊,交換活動結束后剩余的4萬多本圖書全部轉贈給了美國休斯敦肖邦文教基金會。2006年的交換活動將主題定在“好書”與“閱讀經驗”的交換,讀者將自己心愛的書拿出來交換,可以在書中留言,交流思想,試圖營造一種交流分享“舊愛”與“新歡”的浪漫閱讀體驗。2007年的“好書交換日”的活動主題定位為“閱換閱快樂”,結合了臺灣大眾生活形態與流行文化,第一次將網絡作為主體宣傳媒介,甚至部分活動都在官方網站上進行,并且在圖書交換品種中增加了年輕人喜愛的網絡作家以及漫畫繪圖風格的作品。網絡的加入,使圖書交換活動更加靈活,增加了不少新的創意,吸引了更多的年輕族群的參與。從這一年開始,每年的“好書交換日”都會提前兩到三個月設置官方網站,提前告知民眾今年的活動主題、活動規則、活動地點等相關內容,并且開放討論區,廣泛收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讓這一活動真正變成臺灣民眾狂歡的盛宴。
“好書交換日”活動的內容
由臺灣“文建會”和“教育部”指導,臺中圖書館主辦,各縣市文化部門及圖書館承辦的“好書交換日”活動,在每年四五月份通過媒體向民眾公布今年活動的官方網址。民眾可以通過登錄官網,在網絡上了解居住地所在區域范圍的好書交換的詳細信息,例如當地收書的地點和活動流程等。盡管收書原則由各辦理單位自行設定,但是一般的規則是保存完好無破損,不違反著作權法且合法取得的圖書都可用于交換。為了提高交換圖書的水準,很多地方都規定大專以下教科書、雜志、宣傳品、宗教經典、考試用書、試聽資料(圖書附件除外)、版本較老的電腦書、租書店圖書等書籍不能列為交換范圍。
臺灣不同縣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本地好書交換規則。民眾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家中閑置的圖書送到就近的指定的收書點,領取換書卡,捐幾本就蓋幾個戳。民眾所捐圖書在辦理好手續之后,由各辦理單位全權統籌處理,“好書交換日”當天可以憑換書卡換書,原則上捐一本就能換一本。后來,因為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將換書的上限定為10本,捐書則不受限。作為一項公益活動,“好書交換日”活動嚴禁任何現金交易,也不允許二手書商利用活動收購舊書籍。
好書交換活動并不僅僅是提供場地的本地交換,在活動中,個人可以跟圖書館交換,城市之間也進行互換,甚至有專門的物流公司積極參與這項公益活動,提供免費的書籍配送服務,真正實現了全島好書“大流浪”。
隨著“好書交換日”成為臺灣固定的文化節日,吸引了不少知名作者、出版商的參與,如2007年活動主辦方臺中圖書館邀請小說家兼電影編劇小野和網絡知名作家九把刀做代言人,臺灣的三民、天下、遠見、聯經等出版企業積極參與,共捐出四萬多本圖書。另外,好書交換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書籍交換,各地可以在活動日當天配合舉行本地旅游推介、講座、讀書會、音樂會等其他活動,還有不少企業也參與進來,為主辦方提供經費贊助。
“好書交換日”模式的推廣
伴隨臺灣“好書交換日”活動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澳門地區也開始仿效舉辦類似活動。2007年澳門圖書館周系列活動中有一項“好書交換”活動,目的是鼓勵居民以書會友,共享資源。這項活動的內容與臺灣的“好書交換日”大致相同,只是在收書原則上不同,澳門是按圖書的原價進行折算計分,計分標準以每冊圖書單獨計算,按照圖書的價格每10澳元計一分(外文圖書按照匯率折算),四合五入,每一分蓋一個戳,好書交換活動中可以持卡按分數換取等值的圖書。
如今,澳門的好書交換活動已經成為配合“4·23世界讀書日”的常態活動,每年3月至4月間舉行。
除澳門外,新加坡也從2009年開始每年推行好書交換活動。新加坡的好書交換活動是由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牽頭,配合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于每年4月間舉行。新加坡的民眾可以將自己想要交換的四種官方語言圖書送到任何一家公共圖書館,以一對一的方式換取圖書交換券,然后在活動日當天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
最近幾年,大陸地區的不少圖書館、街道社區和大學也開展了類似的好書交換活動,并受到讀者的歡迎。如去年在山東濰坊市奎文區東關街道中和園社區建成“好書交換站”,社區居民們將自家的好書捐贈出來,通過交換的形式共享圖書資源,豐富了社區讀書資源。寧波市圖書館常設“好書交換”活動,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為圖書交換日,市民可以在圖書館搭建以書會友的平臺上進行交流,據報道,這樣的活動從2007年開展以來已經成功舉辦60多次。為了提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廣州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建立“好書交換站”,在各學校、各班級建立“私人圖書館”“讀書角”,讓同學與同學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進行好書換著看,鼓勵學生能夠多讀書、讀好書。
在書籍閱讀率急劇下滑的今天,臺灣的“好書交換日”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環保、公益,可供大規模復制的文化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可以將相關主管部門、圖書館、學校、讀者有效聯系起來,提高民眾的閱讀興趣,打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