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譙如英很無聊。
退休后,她被兒子接到南岸區白鶴苑社區居住。“兒子、兒媳上班后,我一個人閑在家好無聊。”譙如英心里空蕩蕩的。
一天,譙如英逛出小區,轉過幾個路口,一個醒目標志映入她的眼簾:一面鮮紅的黨旗被三顆金黃色的心緊緊包在中間。
譙如英再扭頭一看,發現了一塊牌匾:南坪鎮“紅巖家園”黨員服務中心。
譙如英的眼睛亮了——退休后,她的黨組織關系被轉回了老家,“我很久沒有過組織生活了”。
“我可以把黨組織關系轉過來嗎?”走進“紅巖家園”,譙如英怯生生地問。
“當然可以啊。只要來我們這里登記,就可以享受同本地黨員一樣的服務。”接待人員告訴她。
譙如英的心一下熱了。
給黨員一個活動陣地
2011年9月19日,秋雨綿綿,花園路街道南湖公園。
重慶市首屆老年集郵文化節正在這里舉行。
“這張郵票是我從外地淘來的……”夏虎揮舞著雙手,向參觀者介紹著每張郵票的來歷。
夏虎是重慶市老年集郵研究會會長,同時也是南湖社區的居民。
“要是沒有‘紅巖家園’,這個節根本辦不起來。”夏虎感慨萬千。
幾年前,從某國企退休的夏虎,搬到南湖社區居住,黨組織關系也轉到了南湖社區“紅巖家園”。
退休后,癡迷集郵的夏虎有個夢想:辦一次集郵文化節。“但我個人的力量太小了。”他說。
入駐社區不久,夏虎就接到社區黨委的通知:到“紅巖家園”參加組織生活。
走進“紅巖家園”,夏虎一下傻眼了:“我以為就是個開會的小地方,哪知道竟是一個多功能活動基地。”
這個活動基地有教育培訓站、流動黨員管理站、遠程教育管理站等“六站”,還有活動室、閱覽室、談心室等“六室”。黨員們除了可以辦理關系接轉、進行政策咨詢、參加教育培訓外,還可以在這里免費讀書、上網、健身……
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數量越來越多,流動黨員分布越來越廣,傳統服務形式和內容已不能滿足需求——為構建管理、教育、服務黨員的新平臺,南岸區近年來投入1200萬元,建立了14個“紅巖家園”黨員服務中心。
“我的夢想也開始在這里發芽。”夏虎開心地說。在“紅巖家園”的協助下,2009年,夏虎發起成立了重慶市老年集郵研究會。
“多想參加郵展啊!”會員們感嘆。
“可以幫幫我們嗎?”夏虎向“紅巖家園”負責人求助。
南湖社區“紅巖家園”發動社區各個黨支部,協調展覽場地、租用展覽框、布置現場……2011年9月19日,夏虎終于夢想成真。
“一輩子的夢,終于在這里圓了。”夏虎激動地說。
讓“流動黨員”有家可依
“南湖是個好地方,好水好山好風光……”2011年5月31日,南湖社區“紅巖家園”廣場上響起清脆的快板聲。
打快板的是巴南區石灘鎮流動黨員重慶黨總支書記楊國銘。
他正在排練快板《十謝共產黨》,準備參加南湖社區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文藝演出。
“這些年,我們這個黨支部在南湖社區‘紅巖家園’的幫助下,升級成為黨總支了。”楊國銘感慨萬千。
1999年,楊國銘拋棄“鐵飯碗”到南岸區淘金,成了一名流動黨員。
楊國銘是巴南區石灘鎮人,1999年以前是一名教師。“下海”后,雖然掙的錢比以前多了很多,但楊國銘心里卻很失落,“老覺得自己越活越沒有價值”。
在南岸區,有很多流動黨員黨費沒地方交,組織生活沒地方過,喜怒哀樂無人管。“我們就像無根的浮萍。”楊國銘說。
“我想找點事做。”悶得發慌的楊國銘向南岸區委組織部求助。
在南岸區委組織部的協調下,楊國銘牽頭成立了巴南區石灘鎮流動黨員重慶黨支部,被納入南湖社區“紅巖家園”黨員服務中心統一管理。
楊國銘和其他流動黨員都領到一張由“紅巖家園”發放的流動黨員活動證。“憑著流動黨員活動證,我們就可以到‘紅巖家園’參加組織生活。”楊國銘心存感激,“我們終于有‘家’了。”
想做點事的楊國銘,隨即加入了“紅巖家園”組建的“紅巖黨員志愿者”隊伍。
“到現在,我已經向困難黨員、群眾發放了五萬元的藥品。”楊國銘很是自豪。
由于表現突出,在南湖社區“紅巖家園”的推薦下,楊國銘被評為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
做困難黨員的“加油站”
2008年4月29日,南坪鎮。
劉淑彬雙手顫抖著接過20萬元創業貸款。
“多虧了社區的‘紅巖家園’。”劉淑彬眼里噙著淚,“我的公司有救了”。
劉淑彬是白鶴苑社區的一名“農轉非”居民,隨著戶口簿的更換,他也決定轉型。
2008年初,劉淑彬四處舉債,開辦了汽車運輸公司。
然而運營不久,公司就遭遇挫折——流動資金鏈斷了。
“銀行嫌我沒實力,不肯貸款給我。”劉淑彬萬般無奈,一度萌生退意。
“你不是黨員嗎,黨組織總不會不管你吧?”家人提醒。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劉淑彬掏出手機,撥通了南坪鎮“紅巖家園”的黨內幫扶熱線電話。
“鎮里建立了創業基金,你可以提出申請。”社區干部向劉淑彬建議。
隨后,劉淑彬在“紅巖家園”的黨員服務窗口辦理了無息貸款申請手續。
“沒想到真的拿到了‘救命錢’。”劉淑彬滿心感激。
原來,為給困難黨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南岸區各個“紅巖家園”都開通了黨內幫扶熱線電話。
“有什么困難,黨員撥打一個電話就可獲得幫助。”南岸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夏沛說。
黨員們失業了,“紅巖家園”就開展各種就業培訓,并推薦就業。
黨員們想創業,“紅巖家園”創建的創業基金,可以提供無息貸款。
黨員們想維權時,“紅巖家園”就聘請律師提供幫助。
…………
“紅巖家園”就像“加油站”,讓不少困難黨員獲得前行的動力。
集錦
銅梁:流動黨員QQ群
銅梁縣東城街道袁家社區針對外出流動黨員學習管理服務難等問題,建立了流動黨員QQ群,有效地提升了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水平。
搭建學習平臺,辦好“空中課堂”。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收集和制作教學課件,及時充實網上學習資料內容,供外出流動黨員隨時下載學習。
搭建管理平臺,營造“流動港灣”。利用QQ群建立流動黨員電子檔案,做到“流動黨員數量、流向地點、從業情況、實際表現”四清楚。同時,按照流動黨員分布地和所從事的行業劃分若干小區,指派“黨員聯絡員”對其進行分級管理。
搭建幫扶平臺,開通“解難快車”。通過QQ群及時了解流動黨員的生產生活情況,為流動黨員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及照顧留守家庭等服務。
搭建“反哺”平臺,引導“智力回流”。發揮外出流動黨員活動范圍廣、獲取信息靈等特點,引導他們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聯系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
潼南:社區黨員分類管理
針對新形勢下社區黨員管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潼南縣采取分類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社區黨員管理新模式。
對在職黨員實行“雙重管理”。一是為全縣各社區的在職黨員發放在職黨員聯系卡,詳細記錄其所屬單位及所屬社區,以及聯系方式等情況。二是健全“雙向聯系、雙向反饋、雙向服務、雙向考核”機制,實行機關駐社區黨員過雙重組織生活制度,即參加所屬機關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也參加所在社區黨支部的組織生活。
對下崗失業黨員實行“溫暖管理”。一是理順組織關系。及時將下崗失業黨員的組織關系接轉到社區黨支部,對下崗職工黨員進行統一管理,避免出現“口袋”黨員。二是開展思想教育。社區黨組織采取家訪、談心等方式,摸清下崗黨員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下崗失業黨員感受到“家”的溫暖。三是大力幫扶。通過采取信息中介助就業、拓展服務幫就業、鼓勵創業謀就業等方式,幫助下崗失業黨員實現再就業。
對離退休干部黨員實行“關懷管理”。一是政治上關心。根據離退休干部黨員的實際,開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動,把他們引導到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活動中來。二是生活上關照。全縣組建了四個社區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給離退體干部黨員打掃衛生,代交電話費、水費和電費等志愿服務。
合川:“三聯”模式提升黨員教育水平
一是資源聯用。整合黨校、勞動、司法、工商、稅務以及涉農部門的資源,統一配備師資,依托各級黨校、農廣校、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共同開展教育培訓。
二是內容聯定。由相關部門和培訓機構共同商定培訓內容,對不同類型的黨員,制訂不同的授課計劃,精選不同的培訓內容。
三是黨員聯培。組織本地黨員和流入黨員共同開展培訓活動,著力加強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上崗就業、勞動技能、農業產業化等相關知識的培訓。
力帆集團:“三級管理”助推“黨建領航、企業揚帆”
秉承“黨建領航、企業揚帆”的黨建理念,力帆集團圍繞黨委、黨支部(總支)、黨小組,建立了三級管理機制。
黨委一級,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原則,充分發揮九名黨委成員中七名是公司行政高管的優勢,把黨建目標任務與企業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緊密銜接;在黨支部(總支)一級,充分發揮支部建在生產、銷售和研發一線的優勢,把黨建切入點和落腳點放在促進生產、創收增效的企業發展實踐之中;在黨小組一級,發揮民營企業黨組織經常性活動“小型、分散、業余”的優勢,建立由62名黨小組長或黨員專業骨干擔任的示范員。通過“三級管理”,2/3以上事關公司全局的重大決策都有黨員參與,20多個公司一線的重點課題都有黨員參加,50個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關口都有黨員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