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棟成
春分時節。陽光從破舊的窗戶照進房子,老支書戴著老花眼鏡在大聲朗讀幾個月前的報紙。
臺下有打瞌睡的,有談家事的。前排幾位老大爺不停地吸著旱煙,屋子里煙霧彌漫。
沒等老支書讀完報紙,就有兩人走了:“不讀了吧,我還要犁田呢!”
這是一個農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學習的真實場景,也是以前農村黨組織活動的真實寫照。
為改變這種狀況,從2007年8月以來,萬州區創新黨組織活動方式,通過城鄉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手拉手”活動,激起一潭春水。
農民黨員進城過組織生活
地處七曜山區的地寶土家族鄉地寶村是萬州區的偏遠窮困村,村里黨員大多年老體弱,對黨組織的各種活動都不太感興趣。村支書張遠生說:“在家黨員大都忙著農活,黨支部搞活動請都請不齊喲。”
黨員們也有自己的說法,一位老黨員直言:“組織生活不就是念念文件、讀讀報紙,有啥開頭嘛。”
變化發生在2008年9月初。有一天,張遠生通過喇叭向黨員發布通知:區發改委機關黨委和我們結為“親戚”,邀請我們進城過一次組織生活。
“是不是喲?”“不可能喲?”村里黨員覺得這事挺新鮮,但又不太相信。
9月17日,區發改委機關黨委派出一輛車,專門來接地寶村的10名黨員到城區過組織生活。
這是一次特別的組織生活。10名黨員參觀了現代化的企業生產線,實地觀看了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還第一次住進了大賓館。
參觀結束后,10名黨員與區發改委的機關黨員進行了座談和聯歡。一位老黨員激動地說:“說來不相信,這是我第一次進萬州城,組織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呀!”
此后,區發改委機關黨員多次“上山”,幫助地寶村理清發展思路,引進特色產業山胡椒。
如今,地寶村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水泥公路直通村里,連接到家家戶戶,村里人用上了自來水,修起了便民橋……
俗話說:“親戚越走越親。”萬州區共有1096個城鄉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實現了全覆蓋。
黨員專家助農增收
黃柏鄉向泥村被稱為“柑橘村”,柑橘是上千農民的“搖錢樹”。
可從去年開春以來,成片的柑橘染上了褐斑病。看著日漸枯黃的樹葉,村民們愁眉不展。
這時,村黨支部想到了結對的區農委機關黨委。他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給區農委機關黨委打去了求救電話。
2011年4月7日,區農委機關黨委黨員干部和農技專家一行13人來到向泥村,與向泥村黨支部共商防治對策。
由于病害面積大,為保險起見,區農委機關黨委一方面派專家實地把脈,一方面派干部到市柑橘科研所問計求策。經過多方診斷,終于找到了病根。緊接著,農技專家挨家挨戶指導村民施藥,防治褐斑病。
臨走時,幾名黨員拉著這些專家“親戚”的手不放:“這樣的活動對我們太重要了,今年增收有望了!”
連續三個月,利用黨組織活動時間,區農委的黨員專家深入村里,給村民講解果樹技術,并蹲點幫扶指導,全村的柑橘褐斑病完全治愈。
“當年,全村柑橘產量增加50%以上,人均增收1000余元以上。”村支書黃永華興奮地說。
同向泥村一樣,全區醫療衛生、農牧漁業等城市黨組織選擇了56名專業技術過硬的骨干人才下鄉結對,開展技術解答、技能培訓等系列服務活動。11個科教單位先后組織170余人次入村舉辦技術講座。
黨建指導員駐村幫扶
三年前,九池鄉泉活村還是個貧困村。“當時村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條機耕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支書吳昌和回憶說。
“手拉手”活動開展以來,泉活村和區城鄉建委結成對子。很快,城鄉建委派出精兵強將,對泉活村進行了一次摸底調研。
“泉活村基礎設施薄弱,路不通是最大的問題。”為支持泉活村搞好基礎設施,城鄉建委黨委決定派助理調研員鄧異忠到該村黨支部任黨建指導員。
隨后,區城鄉建委等有關部門籌集150多萬元建起一條“建泉路”。“我一直住在村上,這幾年,我親眼見證了泉活村的變化。”鄧異忠十分高興地說。
如今的泉活村完全變了樣。整潔的農民新村,寬敞的綠蔭大道,清風撲面,瓜果飄香,水塘魚跳,村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村民們都說:“區建委與我們‘手拉手’,好戲還在后頭呢!”
五年來,萬州區開展的“手拉手”活動結出了豐碩果實:超過4000萬元的黨建資金、物資流向農村地區,城市黨組織為群眾辦好事實事1532件,整修公路237公里,改造農村電網惠及1156戶村民,資助貧困戶子女上學2200余人,新修和擴建醫療點17個,40000余名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