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17日,秋雨滋潤著連綿群山。
武隆縣仙女山鎮龍寶塘村,鄉親們大多沒有下田。
以前遇上這樣的天氣,他們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將,就是窩在家里睡覺。
而現在,鄉親們卻聚到一座農家小樓里,看書、下棋、切磋種養殖技術。
樓前,掛著一塊亮晶晶的招牌:黨群俱樂部。
“可別小看這牌子!”鄉親們七嘴八舌地說,“有了它,村里打牌賭博的少了,干群關系和諧了,就連產業也興旺起來了!”
小小俱樂部,為何能如此“神奇”?
“真空”
2007年12月的一天深夜,龍寶塘村。
夜風很冷,時任村支部書記(現任仙女山鎮統戰委員)冉曉明卻渾身發熱。
沿著黑黢黢的田邊小道,他正在逐一走訪村民。
前些天,村支“兩委”商議決定,要將村里一塊河灘地改建成池塘。為此,冉曉明必須挨家挨戶征求村民意見。
從下午忙到次日凌晨,冉曉明的任務還剩一大半。
“我們村地廣人稀,要每家每戶走完,起碼得花兩天時間。”冉曉明抹了一把汗,搖頭苦笑。
在冉曉明的苦笑中,一個農村黨建難題露出了冰山一角。
在遼闊的山區農村,群眾居住極為分散。巨大的空間阻隔造成服務群眾的“真空”。
從最后一戶村民家中出來,冉曉明抬手看表:已經是次日凌晨3點。
“通知基本靠走,宣傳基本靠吼——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走在田間小道上,冉曉明陷入沉思:如何才能填補“真空”,為鄉親們服好務?
此后數年,冉曉明一直在尋找答案。
初創
2009年的一天,借助集中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機會,冉曉明開始籌劃一件大事。
“鄉親們,你們找黨組織辦事方便嗎?”一次學習后,冉曉明向在場的30多個村民發問。
“我家到村委會太遠了,一點不方便……”鄉親們實話實說。
“說得好!”冉曉明說,“為了方便服務群眾,村里想建一個黨群互動平臺,名字叫黨群俱樂部,大家說好不好?”
“要試了才曉得喲!”鄉親們異口同聲。
說干就干。冉曉明騰出兩間房作為俱樂部場地。
同年9月,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龍寶塘村在三個組建立了黨群俱樂部。
俱樂部里,各種農業科技期刊和科普讀物一應俱全,乒乓球、象棋等體育用品也樣樣不少——這些物件,看得鄉親們直眼饞。
黨群俱樂部入會全憑自愿,會長由民主選舉產生,盛長明等三人被選為會長。在農閑和休息時間,俱樂部為群眾提供學習培訓、項目指導、扶貧助困、休閑娛樂等多種服務。
“又是一個花架子。”俱樂部成立之初,村民朱祿均并不滿意。但幾個月后,他改變了看法。
“俱樂部成立幾個月,就幫助平整了村口隧洞附近的通道,修好了村里的灌溉渠,還幫助貧困村民賀成樹、孫本立補好了漏雨的土房……”朱祿均掰著手指頭說,“俱樂部是真心實意為我們服務的!”
很快,30多位鄉親加入了俱樂部,黨群俱樂部在服務群眾這塊“真空”破開了一條縫。
漣漪
2009年11月13日,仙女山鎮黨政辦公樓。
鎮村干部魚貫進入鎮會議室,抬頭就看到一條橫幅:“武隆縣黨群俱樂部試點工作座談會。”
會議開始,時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趙培江(現已調任重慶市農機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走上講臺。
“在服務群眾方面,仙女山鎮首創的農村黨群俱樂部具有積極意義。”趙培江鄭重宣布,縣委決定在仙女山、雙河、黃鶯等三個鄉鎮進行黨群俱樂部試點,條件成熟后推廣到全縣。
一個月后,武隆縣雙河鄉高峰村。
剛剛整修一新的村級公路上,40多個黨員和群眾聚集在一起,神情激動。
“高峰村黨群俱樂部的第一仗打贏了!”人群中,黨員李永萬大聲宣布,“今后不管村里誰有困難,只要群眾說一聲,俱樂部一定鼎力相助!”
七天前,高峰村成立了黨群俱樂部。俱樂部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整修村里的公路。
同高峰村一樣,三個試點鄉鎮的幾十個行政村迅速成立了黨群俱樂部。
在試點的同時,武隆也出臺了黨群俱樂部的“標準配置”——實現“五有”,即有標牌、有設備、有功能室、有室外活動場地、有文娛用品。
經過試點和規范化建設,黨群俱樂部具備了推廣條件——從2009年至今,黨群俱樂部已經建立了464個,全縣自然村覆蓋率達到了100%。
“多面手”
2010年,仙女山鎮石梁子村。
農舍外,75歲的老農呂清壽擰了擰自來水龍頭。
自來水“嘩嘩”涌出,老人的眼淚也涌了出來。
以前,呂清壽每天都要到幾公里外去背水。得知這一情況后,石梁子村黨群俱樂部捐資1898元,為老人接通了自來水。
這樣的故事,只是黨群俱樂部服務功能的一個縮影。
“作為農村基層的創新結晶,黨群俱樂部有潛力成為綜合性服務平臺。”俱樂部出現之初,武隆縣學習實踐辦公室負責人李勇泰如是說。
基于這種潛力,武隆為黨群俱樂部量身打造了“五大職能”——教育學習、文娛教化、信息集散、幫扶關愛、民主監督。
職能健全了,一座綜合性黨群服務平臺隨之崛起。
2012年3月,龍寶塘村小壩組。
行走在連綿500多畝的厚樸田邊,冉曉明滿心歡喜。
在小壩組黨群俱樂部推動下,65名會員聯動起來,相繼發展了310畝無公害蔬菜、500畝厚樸和54畝高山冷水魚養殖。
“經過幾年發展,俱樂部現在什么都管。”冉曉明欣慰地說,“產業發展、社會風氣、扶貧助困……在俱樂部推動下,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了很大改善。”
在武隆,這樣的變化正在發生——截至2012年3月,黨群俱樂部共舉辦返鄉農民工專題培訓班600多場,培訓農村勞動力2.7萬人,收集和反饋群眾建議3000多條,發展種養殖業上萬畝,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活動300多場次……
集錦
九龍坡:社區微博為群眾解憂
“您的快樂,請告訴我們,讓我們彼此分享;您的難題,請告訴我們,讓我們共同面對;您的煩惱,請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分擔;您的困惑,請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解讀。這里是每位社區居民的家。”
九龍坡區華巖鎮中梁山街道中南村社區微博上的這段話,在居民張慶玲眼里,有著深刻含義。今年,一直失業在家的她從社區微博上看到廣泰紙制品廠的用工需求,經過社區推薦,張慶玲成功地在廠里找到一份庫管工作。
“上次我們建議修居務公開欄,后來真的修了。”居民余秀英感慨道:“以前以為這微博是開起耍的,搞形式,現在看來不是虛的。”嘗到微博便捷服務帶來的甜頭,余秀英成了社區微博的忠實粉絲,哪里下水道堵了,哪里存在衛生死角,她都會拍照發到微博上。
近年來,九龍坡區委組織部因勢利導,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網絡黨建工作,把微博作為宣傳窗口、工作陣地、服務平臺,引導一些單位、鄉鎮、街道、村社紛紛開通微博,在黨員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公開透明、高效溝通的服務橋梁。
璧山:“燈盞工程”讓無職黨員動起來
在璧山縣,無職黨員幾乎占了黨員總數的52%。為調動這一群體的積極性,璧山縣創新活動平臺,積極開展“燈盞工程”。
各村(社區)黨組織根據本轄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服務群眾的實際需要,結合轄區內無職黨員的年齡、文化、特長等實際情況,相應設置了“照明燈”、“警示燈”、“信號燈”、“助航燈”、“環保燈”、“節能燈”、“應急燈”、“消毒燈”八個“燈盞”崗位。
目前,璧山縣已有13000名無職黨員認領了“燈盞”崗位,成為照亮自己更照亮別人的“明燈”。
忠縣忠州鎮:“開放日”傾聽群眾“煩心事”
忠縣忠州鎮開展“有事您說話”為主題的“村(居)民開放日”活動,為服務群眾搭建起一座橋梁。
一是重宣傳。以基層組織建設年為契機,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標語,組建宣傳隊伍,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輿論載體,開展集中學習,增強黨員干部參與的自覺性,通過發放宣傳單、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為全鎮順利開展“村(居)民開放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二是重調研。“問計于民”,前期制訂“村(居)民開放日”活動調查表,主動調查了解村(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動員社區信息員到村(居)民中了解各類信息和村(居)民需求,為發布信息、通報工作做好準備。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見建議160余條。
三是重落實。做到“有問必答”,針對村(居)民提出的需要解決或協調解決的事項,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現場給予答復和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承諾解決時限,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建立臺賬、明確領導、及時反饋,并及時督查辦理進度,每周向黨政班子例會報告,及時將辦理情況在公示欄上公示。